有理性的信仰:为什么基督教是正确的
::第十一章:对世界宗教的看法


首页  介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结论  注解

作为一个简短的独立章节,本章不过是批评的看待世界各种宗教观点的开始。需要指出的是,亿万人信仰的各种宗教观点理所当然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加以讨论。

实际的限制使我们没法研究所有宗教,不过要想精确的对基督教进行辩护,就不可避免的要评论世界宗教。“基督教的观点是,所有非基督教世界观都被内部的自相矛盾(internal contradictions)所困扰,而且不能对逻辑、科学或伦理给出可理解的解释”。<102> 这个粗略的判断只是提供了一个载体,从这里出发我们进一步检验非基督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里一个反复强调的观点就是,任何信仰体系,无论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都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每个世界观都有一套自己的基于信仰的假设。信仰处于一切世界观的中心。宗教信仰体系一般认为现实存在某种精神的或超然的层面,然而不同的宗教对现实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例如,关于“上帝(GOD)”是谁或什么,在宗教领域就存在无数的说法。

在今天的文化氛围里,宣称自己的宗教教义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宗教教义是错误的,往往被认为是冒犯无礼。很多人只是简单接受这么一个观点,因为一切宗教都有形而上的判断,所以没有什么宗教可以真的说它在客观上是正确的。宗教信仰被简单理解为主观倾向(subjective preferences),而不是客观事实(objective facts)。因而,所有宗教都被看成了不过是人们对信仰的真诚表达。

甘地(Mahatma Gandhi)或许是20世纪最著名的印度人了,他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宗教达到圆满的自我——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穆斯林成为更好的穆斯林”。<103> 知名的印度教哲学家Ramakrishna也有相似的说法,“愚昧的人说,‘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的宗教是最好的’。但当真知照亮心灵,我们知道,在这些教派争执之上,是一个不可分的、永恒的、全知的极乐(bliss)掌管”<104>

不计其数的人都发出了类似的声音,他们建议说各个宗教都不过是通往天堂的不同的途径罢了。这种温情脉脉或许传达了一个合理的愿望,那就是不愿以狭隘或无礼的态度对待其他信仰,可是他们竟没有开始提出这个根本的问题:成系统的宗教信仰是那么的不同,怎么会同时都正确呢?

多元论者(pluralists)经常试图肤浅的混合某些宗教教义,显得似乎世界主要宗教其实都教导同样的基本道理。不过他们没有注意到,虽然不同宗教会有某些类似的教义,但它们的构造却完全不一样。当考虑信仰体系的时候,具体细节和基本概括同样重要。

不管别人怎么坚持,世界各个宗教教导的不是同样的东西。与印度教不同,佛祖(the Buddha)的教义提供了一种个人拯救的途径。而另一方面,甘地却在他的自传里说,“真理是神圣的原则(sovereign principle),薄伽梵歌(Bhagavad-Gita,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里的一部)最出色的一本讲述真理的书”。<105> 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的领袖们倡导各自的宗教信念。“宣称所有宗教都一样,不但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无知,而且是对它们的嘲弄。每个宗教在本质上都是排他的”。<106>

宗教信仰要全面的回答人生中那些最基本的问题。一个宗教只有给人类提供了对现实的真实描述,才有可能回答那些问题。宗教世界观是一整套成系统的观点。每个宗教都探讨真理。

一个世界观阐述的观点或者正确或者错误。这使那些信仰经受真理的考验显得更加重要。“对一个观点的真正的辩护一定要能应付相反的证据。换句话说,真理不仅仅是进攻,通过作出某种论断。真理也是防守,它必须能够对相反的观点给出令人信服的有力的回应”。<107>

宗教信仰有很多对真理的阐述这一事实,更突出了宗教不能离开分析论证。虽然有限的人的逻辑不该被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盲目的相信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永远不能把宗教信仰隔离在分析思辨之外。这当然不是说,把人不能了解所有知识这一现实等同于非理性。承认作为有限的受造物我们不可能无限的了解自然是一回事,全盘接受那些互相矛盾的观点则是另外一回事。

圣经暗示说非基督教价值观总是会有无法根本解决的内部的冲突。哲学上的前后不一总是存在于非圣经信仰体系的中心。大略的观察一下印度教的主要教义,可以作为本章的一个例子。

印度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一元论(monism)。这个信念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由同一元素(substance)构成的,无论那个元素是物质(matter)、意识(mind)还是其他什么。印度教相信现实的本质是一个包括一切的、统一的世界灵魂(all encompassing, unified, world soul)。“印度教把最高级的本体称为婆罗门(Brahman)……绝对的现实,绝对的意识,绝对没有任何失败的可能(utter reality, utter consciousness, and utterly beyond all possibility of frustration)——这是印度教对上帝的基本态度”。<108> 流行文化里的很多作品,例如“披头士乐队(Beetles)”的著名的歌曲我是海象(I am the Walrus),就反映了一元论信仰。“我是他就象你是他就象你是我我们在一起(I am he as you are he as you are me and we are all together)……”一元论实际意思就是一切都是一(all is one)

除了含糊的“一(oneness)”的概念以外,实在很难再给婆罗门一个客观的定义。“整个印度都愿意鼓励皈依者把婆罗门或者设想成个人的,或者设想成超越个人的,根据哪个说法更能在具体问题上表达至高的意思”。<109> 这个应该是终极本体的婆罗门,它的基本成分完全由信仰者的主观判断来决定。

婆罗门的描述是这一概念面临的第一个逻辑挑战。宣称现实世界是“一”,首先需要一个人无视现实表现出来的区别这一事实。印度教教义和人类经验在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抵触。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确实存在不同来行为。毕竟,印度教和其他宗教不就有区别吗?印度教宣扬一种独特的(也就是不同的)信仰,同时理论上认为一切都是一回事(也就是相同)。

印度教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虽然现实显得有区别,但这只是maya,意思是幻觉。这个回答加上一元论的概念,实际上削弱了人对现实的理解的确认性。如果“一切是一”,那么物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明显的区别也是幻觉。这意味着不但人们对宗教知识的感知有问题,而且人们对任何其他人生体验的感知也有问题。这个想法不大实际,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世界,椅子看上去是真实的,母亲看上去是真实的,爱看上去是真实的,却坚持说它们其实都不过是幻觉(maya)”。<110>

印度教徒的终极目的是要让个体的灵魂(atman)最终和那个包括一切的世界灵魂即婆罗门成为一体。这个旅程要经历很多次转世、或者重生的轮回。印度教教导说因果报应(karma)这一宇宙法则决定了一个人当前的状况,也决定了他的来世的出身等级。“karma的字面意思(比如我们碰到karma yoga这个说法)是工作(work),但是作为一种教义,它的大致意思是原因和结果的道德法则……每个内在生命的当前状况——多么快乐,多么迷惘,或者多么平静,领悟了多少——完全都是过去所想的和所做的结果”。<111>

转世和因果报应曾经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紧密相连,不同的社会阶层被严格的区别开来。严格的遵守种姓规则被认为可以导致将来重生到更高级的种姓作为奖赏。“种姓规则禁止不同种姓的人一同吃饭、通婚以及一切亲密接触,甚至同一种姓里面的不同层次之间也是这样,这里应该指出种姓制度在20世纪的印度已经逐渐解体”。<112> 印度人一度认为转世是改变社会地位的基本途径。

印度教经典认为因果报应还会带来惩罚。“印度民间传说讲述了大量的因果报应的传奇故事。例如在一系列的道德故事里,蠢人转世为猴子,狡诈的人转世为豺,贪婪的人转世为乌鸦。Orissa(奥里萨邦,印度邦名)的一个部落神话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妒火中烧的妇人转世成一棵辣椒树,注定一生燃烧。相反的,动物可能一步一步逐渐变成人,或者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情,特别是给高等种姓的某个要人做了好事,也可以一跃而变成人”。<113>

印度教说人可以转世成动物、蔬菜、甚至矿物质。“行为善的,会很快得到好的出身,生为婆罗门(Brahmana,祭司阶层),刹帝利(Kshatruya,武士阶层),或吠舍(Vaisya,专业人士阶层)。但行为恶的,会迅速得到坏的出身,生为狗,猪,或Kandala(贱民)”。<114>

印度教对转世的整体看法明显的不是普通西方人愿意接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非东方人通常只是有选择的借用其中的元素,移植到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其中一个经常被借用的元素就是某种道德法则掌管人类的行动。为什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人应该有“道德”?印度教的回答就是因果报应。

对因果报应的信仰带来的不光是人活在道德的世界这么一个概念。假如因果报应是确实的,那人就无可避免的面对一个注定的此生的命运,而且无法改变。按照这种决定论的想法,前生的状况决定于之前那个生命,以此类推,一直到过去。真是这样的话,以下问题就是合理的:我们现在的生命到底拥有多少自由,又该承担多少责任?

此外,因果报应与过去的种姓制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由于那个古老的社会结构已经在印度被正式禁止了,那么过去认为是衡量人的行为的一整套规则也被废除了。因果报应现在如何定义道德标准,如何决定祝福还是诅咒呢?

研究因果报应还会发现,假设的因果报应的法则和古老的种姓规则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清楚。如果是先产生的种姓规则决定因果报应如何裁决人,这意味着有限的人有能力创造更高的宇宙法则来评判人。而如果是种姓规则来源于因果报应这一更高法则,那么印度教今天则放弃了继续应用因果报应来评判人。由于种姓制度的正式废除,它的标准现在没法实行。

恐怕印度教最大的道德矛盾还是在于,婆罗门的概念暗示了任何状况,包括那些人类行为直接导致的状况,本质上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表达。因果报应承认有“好”行为,比如利他和无私,可是婆罗门的概念使所有人类行为在道德上成为等同。哲学上说,印度教实际上排除了好坏的区别。如果一切是一,好和坏也是一

印度教哲学家可能反驳说,只有个体和婆罗门同一的时候,才可以超越所有伦理区别。可事实是如果婆罗门真实的解释了现实,那么人所遵守的一切规则,那些区分对错是非的规则,实际上没有反映现实。“‘为什么我没做那好事?’‘为什么我做了那坏事?’这些问题不会让人不安,明白的人不会问这种问题。他知道,实际上,他靠这二者得救。这是奥义书(Upanishad,印度教经典)的神秘的教义”。<115>

关于这点的最后一个想法是,原教旨印度教里的因果报应,实际上暗示了一个非人格的宇宙。因为因果报应是评判人的行为的准则,所以就没有了个人评判的余地。人们会想,既然起初是“一(one)”,怎么因果报应就知道区别“对(right)”和“错(wrong)”了呢?而且怎么会没有道德立法者(moral lawgiver)就有了道德法则呢?

道德立法者的说法通常又把我们引回到上帝这个话题。到底印度教如何讲述上帝?虽然有非人格的婆罗门的概念,印度教还试图兼容异教徒的每一个神的概念。“偶像崇拜遍布于整个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地区。偶像包括各种人和动物,甚至男女性器官的形象”。<116>

一个印度教徒可以是无神论者,因为他相信婆罗门,即现实的本质是某种非人格的物质。另一方面,印度教经典,比如薄伽梵歌,又说权威的话来自于人格化的神(personal gods)。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普通印度人信奉多神,因为他们崇拜一切超自然的存在;而且无穷无尽。对一个印度教徒来说,通常人们说神的数量有330,000,000”。<117>

印度教教师总是混合人格的和非人格的语言以便解释婆罗门是什么意思。“就象一个同样的物质,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叫法,一个人把它叫water(英文的水),第二个人叫eau(法文的水),第三个人叫aqua(水溶剂),第四个人叫pani(来自印地语,水),因此那个无尽的-智能的-赐福(Everlasting-Intelligent-Bliss),对有些人来说是来自上帝(God),对有些人来自真主(Allah),对有些人来自耶和华(Johovah),对其他人来自婆罗门(Brahman)”。<118>

是否有个人格化的最高存在?印度教对这个问题不会给出直接的回答。就象一个权威印度教哲学家说的,“活在上帝里面的人不关心定义。他们对宇宙有特别的信心,博大而平和的接受生命的各个方面。他们对终极本体(Ultimate Reality)的回应没法用一刀切的、简单的公式来传达。上帝的神秘不能理性的确定。它在逻辑思考之外”。<119>

这个哲学家怎么知道上帝在逻辑思考之外?他在这个陈述里使用了逻辑,难道不说明逻辑本身一定是终极现实的一种表达吗?如果是那样,那怎么逻辑又不能被人用来描述上帝呢?这个印度教徒确实承认了印度教的上帝概念完全在逻辑之外。这是对印度教世界观的负面批评的关键所在。印度教对上帝的描述最终总是非理性的、矛盾的、或者无法理解的抽象公式。尝试兼容各种可能的对上帝的界定的结果就是,印度教剔除了这些定义的真实意思。

假如一元论(一切是一)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马上说泛神论(pantheism,一切都是上帝)也是正确的。人自己也可以被看作上帝。毫不奇怪这种想法出现在很多受印度教思想影响的作品里。哲学的印度教的核心就是自我神格化(self-deification)。一个印度著名的哲学家以可能的最坦白的方式说,“人是上帝暂时的忘我(self-forgetfulness)状态”。<120> 渴望要象上帝一样,有决定对错的权柄,正是圣经记载的导致亚当夏娃堕落犯罪的原因。

印度教似乎在强调两个极端里的任意一个。在一元论教义引导某些印度教徒认为人自己就是上帝的同时,印度教经文往往又引导其他人走向原始的异教信仰。而从理性的角度观察,崇拜多神也有自身的问题。“gods这个词就有问题。上帝(God)一词本身就有神圣权威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gods这个词自相矛盾:所谓gods暗示了权威,而多神却没有那种凌驾一切的权威;他们只能被当作是不完全的神(gods),也就是说,一个神掌管航海;另一个神掌管与性有关的事情;另一个神掌管征战,等等。多神论有很多不完全的统治的灵,可是没有上帝”。<121>

圣经教导说,只有信仰和顺从用他的话显示自己的那位,才有纯粹的对上帝的敬拜。圣经认为世界宗教都是人的错误发明。对人最重要的不该是这一观点是否冒犯我们,而是圣经是否准确的描绘了唯一的真神,那个不愿有任何假神在他之前的上帝。(出埃及记 10:1-6)


首页  介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结论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