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藻
一.引言
新约二十一卷的书信中,除 13本确定为保罗手笔,称「保罗书信」外,还有
8本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名「非保罗书信」(Non-Pauline
Epistles),虽有学者不赞同希伯来书归入普通书信内,但这仍是个不可确定的论点;况且「普通书信」只是一个方便的名词,虽在「名正言顺」的原则下但还在名目上争辩,未免有点吹毛求疵。笔者主张为方便计,把希伯来书归入「普通书信组」内,亦无不可,亦较易辨认。
二.普通书信的性质
在教会史中,「普通书信」这名词曾为多人所争辩,他们称此组书信为「普通书信」(Catholic Epistles)〔注
1〕,暗指这些书信内蕴藏「权柄」 (Authoritative)或「正典性」 ( Canonical Status
)的地位,这是天主教一向的统称。其他称之为「普通书信」( General Epistles ),明指这些书信的「性质」(事实上,「普世」( Katholikos
) 为希腊词,「普通」 (Generalis
)为它的拉丁文相对词,武加大译本亦称之为「普世书信」)。可是初期的教父却把一些不归入正典的教父书信称为「普世书信」,如「巴拿巴书」 (Epistle of
Barnabas ) 或「多安尼修书」(Epistles of Dionysius ),甚至异端书信如「泰米臣书」(Epistle of Themison
)也放在内,而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却把耶路撒冷大会后的公函(徒 15:23)称为「最普世的书信」〔注 2〕。
如此可见,「普通书信」之为名主要在乎它们的性质,即是它们不是为某一地方教会而写成的,而时任何时代教会均适合。普通书信在广义上乃致教会的公函
(Encyclical Letters )
,这不能按定义而硬性规定,如约翰二、三书均是给某地方教会的书信,但因它们与约翰一书有强烈的联系,故亦归在一起,其余的则可清楚看到其「公函」的性质。
三.普通书信的次序
学者们对普通书信在新约正典内的次序编排分为二派系:1.处在保罗书信之前(如大部分的古抄本集,Tischendorf
,Tregelles ,及Westcott And Hort
等的编纂);2.处在保罗书信之后(如大部分的古正典集、武加大、Nestle等)。第二派系次序的编排为传统之排列,亦颇合下列的理由〔注 3〕:
1.因保罗在使徒行传内的重要地位,使徒行传之后即为保罗书信为最合理之编排。
2.保罗书信在教义与幅度上均较普通书信为详尽,故应先排。
3.保罗书信的教义为基本的,普通书信的教义为辅助的。
4.彼后 3:15-16指保罗书信均以「成名」,而普通书信则处在辅助的地位。
普通书信在现今圣经的次序均为年代上的编排(当时人士的看法),略论如下
1.希伯来书--因正典收集家认为它乃保罗之手笔,故居首位(保罗书信之末)。
2.雅各书--普通书信最早著成的一卷。
3.彼得前后书--随雅各书之后。
4.约翰书信--最后完成。
5.犹大书--居末之因非年代上之编排,而是因其篇幅较短及其处较次要的地位。
四.普通书信的重要
普通书信虽共占新约篇幅约 10%(其余的以福音书及使徒行传〔历史书〕共占 60%,保罗书信占 24%,启示录
6%),然而其重要性不能忽视,它们的重要有下列各点:
1. 见证耶稣基督的真实--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主耶稣,亦给我们看到使徒时代的思想与见证。
2.
描述新约教会的情形--这些书信透露新约教会里外的情形。在教会内异端日增,可是信徒的合一与日趋强,在教会外逼迫日广,信徒的生活愈难忍受。
3.
辅证保罗书信的真理--从内容看保罗书信与普通书信如红花与绿叶,相得益彰,先后辉映,互相辅助(如保罗强调信心为基层的要素,雅各强调信心所产生的行为;保罗书信预言末世的危险,彼得直言末世的危险等)。
4.
前后经卷的桥梁--普通书信为历史(福音与行传)、教义(保罗书信)及启示(启示录)中的桥梁,它们是前者的续集,为后者之导引。
五.普通书信的神学〔注 4〕
书信为新约时代特有的产品,也是启视文学中的伟大特征,其他宗教的典籍均缺乏书信的格式与风味。书信为神启示真理之一种媒介,从「非正式」及「个人」(
Informal 与 Personal
)书信的体裁中阐释深奥的神学,一方面它们是应付某一时代,或某一教区特别的需要;一方面它们也是为任何时代及任何教会的需要而著成。
A、神论
普通书信的神论与旧约的神论相似,神是慈爱(来 12:5;约壹 4:8);嫉妒(雅 4:5);信实(来
10:23;11:11)与公义(来 2:2;雅 5:9)的活神(来 3:12;9:14;10:3)。神是灵(约壹 4:2);是光(约壹 1:5);是爱(约壹
4:8);是信徒之父(约壹 1:23);是信徒之主(来 8:2,11)。
B、基督论
普通书信论基督的地方与论神有相若的篇幅,基督为无始无终的神(来 1:5-6;5:5;10:5-7),性质与神同等(来 1:3,
13;4:15;7:26),同时也是完全人(来 2:14;4:15;5:7-8;12:3;13:12,20)。他是神的本体真相(来1:3);是「神的儿子」(来
1:25;4 :14;约壹 4:9);是永远的祭司(来
7:20-28);「无瑕疵的羔羊」(彼前1:19-20);「宝贵的房角石」(彼前2:5);「灵魂的牧人监督」(彼前2:25);复活与荣耀的主(来 1:3;彼得
1:21);「世人的救主」(约壹 4:14)。
C.圣灵论
圣灵论为普通书信中最少讨论的题目,圣灵是神的灵(来 4:4;彼前 3:19;约壹 4:2),称作「真理的灵」(约壹
4:6;5:7);他给人圣言(来 3:7;9:8;10:5),是感动人说预言之能力(彼后 1:21);内居信徒心中(来 6:4);藉着他才能分辨真伪之灵(约壹
4:3,6);他是现今见证真理的一个明证(约壹 5:8);并给信徒服事教会的恩赐(彼前 4:10-11)。
D.救恩论
救恩藉着耶稣代罪的工作(来 9:26;彼前 2:24;3:18;约壹 3:5),在十架上所流出的宝血(来 6:22;彼前
1:19)。罪的定义乃「违背律法」(彼前 2:11;约壹 3:4),可能出自心思(雅 4:8)、言语(雅 3:1)、行为(雅
4:17;5:1-6),使人与神丧失相交(约壹 1:5-2:1),产生死亡(约壹 5:16),与永远的审判(来 2:2;彼后 3:9)。
E.教会论
教会在普通书信内之地位不如在保罗书信内之重要或详细,它称为「灵宫」(彼前
2:5,9),它在组织上的讨论也甚为简略,主要由长老管理(彼前 5:1-4),执事的职分也未见提及(彼前 1:12;4:10-14
指服事,非执事);圣礼包括「洗礼」(彼前 3:21)及爱筵(主餐)(彼后 2:13;犹 12)。
F.圣经论
圣经(圣言)在普通书信内颇占主要之地位,它称为「真道」(雅 1:18);「经」(雅
2:8,23;4:5-6);「自由之律法」(雅 1:25;2:8);「预言」(彼后 1:19),圣灵感动的话(彼后 1:21);至圣的真道(犹
20);其功用为「重生」(雅 1:18),「光照」(来 4:12;雅 1:23-25),灵粮(彼前 2:2),审判之标准(雅 2:12)。
G.末世论
主耶稣再来是普通书信一主要题目(来 9:28;10:37;雅 5:7;彼后 3:9-10;约壹 3:25;犹
14),主再来前的预兆之一是教会充满离道背教的事(彼后 2:1-22),及敌基督的出现(约壹 2:18)。他的再来乃为赏赐教会(彼前 1:7),审判教会(彼前
4:17),成就救恩(彼前 1:12;2:12;5:1),审判万人(雅 5:9;犹 15),改变天地(彼后 3:10),使新天新地出现(彼后
3:13),那是信徒更美的家乡(来 10:34;11:16)。
H.基督徒生活论
基督徒生活为普通书信较强之处,即是它们论实践之地方比论系统神学教义为强,主要的实际生活教训范围分七方面:1.信心的必须(来
11:6);信心与行为的并重(雅 2:14-26);信心与见证的相连(来 11:1-40);信心与苦难的关系(彼前
1:6-7;2:20-21);2.祈祷的重要(雅 5:16);祈祷的功效(雅 1:5-8;5:13-20);祈祷的阻拦(雅 4:2-3);3.长进(来
5:12-6:1;彼前 2:1-3;彼后 1:5-11);4.彼此相爱(约壹 3:11,18;4:7-21;约贰 5);5.认罪(约壹
1:9-10);6.受管教(来 12:3-13);7.事奉(包括见证)(来 9:14;10:2;12:28:约叁 12;犹 3)。
六、普通书信纵览〔附启示录〕
|
作者 |
日
期 |
地点 |
目 的 |
主旨 |
钥
节 |
钥
意 |
希伯来书 |
不详 |
64
A.D.
(末) |
不
详
:
士
班
雅 |
指出基督超越犹太教的功效 |
基
督
之
超
越 |
8
:
6 |
更
美 |
雅各书 |
雅各 |
45-48 A.D.或 62-64 A.D. |
耶路撒冷 |
在任何境遇中均要彰显信心与行为的对称 |
信为
心的
与对
行称 |
2
:
14 |
信
与
行 |
彼得前书 |
彼得 |
64
A.D.
(中) |
罗马 |
以主之榜样及基督徒之盼望,安慰及坚固受苦的信徒
|
为
主
受
苦 |
5
:
12 |
受
苦 |
彼得后书 |
彼得 |
66
A.D. |
罗马 |
警醒信徒在信心与知识上坚固,务斥异端,在主恩中长进
|
防的
备异
背端
道 |
3
:
17-18 |
背长
道进
, |
约翰壹书 |
约翰 |
80
A.D. |
以弗所 |
指出得救的喜乐在乎确知得救;保持此喜乐在乎与神相交;彰显喜乐在乎与人相爱
|
相相
交爱
与
|
1
:
3-
4 |
相
交 |
约翰贰书 |
约翰 |
80
A.D. |
以弗所 |
劝戒勿因实行彼此相爱而迎纳异端者进入教会,使真理受损,教会受害
|
彼的
此鉴
相戒
爱 |
2
-
3 |
真爱
理心
和 |
约翰叁书 |
约翰 |
80
A.D. |
以弗所 |
鼓励该犹在接待过路传道人的事奉上继续见证主爱
|
接服
待侍
的 |
11 |
接
待 |
犹大书 |
犹大 |
67-
68
A.D. |
耶路撒冷 |
警告信徒有关假师傅的谬理,鼓励信徒竭力为真道争辩
|
力
辩
真
道 |
3
-
4 |
辩
道 |
启示录 |
约翰 |
95
A.D. |
拔摩岛 |
在逼害的日子中启示神的计划终必实现,藉此安慰受苦属主的人,必得最终的胜利及最终的永福
|
天人
国间
在
|
11:15或21:3 |
得
胜 |
七.普通书信按卷释义
1.希伯来书
作者:不详(有关作者之理论,参下文历史背景)。
日期: 64-67 A.D.(据自 12:4;13:23;8:4,13及 9:6-9等的涵义)〔注 5〕。
地点:不详(可能士班雅〔罗 15:28〕)。
目的:指出耶稣基督远超犹太教的功效。
主旨:基督的超越性。
特征:
(1)为新约书卷中在作者、读者、著作地点、日期等问题上,最隐晦不明的一卷。
(2)为新约书卷中文学最深奥与优美之一。
(3)全书布满旧约的气氛(约有 86次清楚引用旧约)。
(4)引用旧约时不把书名提出,而却说是「圣灵所说」的。
(5)全书为一本「基督论」,彰显耶稣基督的本性与救赎工作,
特别是他的神人二性。
(6)除罗马 8:34 外,只有本书介绍基督现今在天上的工作。
(7)在丰盛的教义中穿插五篇警告短文(2:1-4;3:7-4:13;5:11-6:20;10:26-39;12:14-29)。
(8)全书以「靠近神」(10:22)与「事奉神」(6:1)为中心。
(9)记有新约内最伟大的数章(1,6,7,8,9,10,11)。
(10)钥字包括有「天使」、「圣洁」、「罪」、「祭司」、「血」、「约」、「完全」、「永远」、「更美」等。
历史背景:
A.对象的问题
1. 读者是谁
a. 外邦信徒说--此说之学者从 1.本书之目的乃向外邦信徒解释基督超越犹太教;2.书内经文(如
12:18,22)3.书内缺乏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之区别;4.缺提割礼之事;5.警告勿堕回异教;6.以七十士译本为应用旧约的经本;7.这个时期犹太教不
注重仪式等理由,指出外邦信徒为本书的对象(如 Harnack ; Moffatt; E.F.Scot; G.Vos; G.E.Ladd;
D.Guthrie等代表性之学者。为节省篇幅计,恕不引注及写述书名,下同) 。
b. 犹太信徒说--从 1.书之风格语调及主题发挥;2.书内经文(特别是
1:1;2:16;3:9;11:13,18);3.警告勿堕回犹太教或旧约;4.大量引用旧约(特别是每日祭礼的惯例等,说明本书的对象是犹太信徒);5.罗马教会正典史集之外证;6.一些古卷的标题。此为传统学者的意见(如
A.S.Peake; F.F.Bruce; T.W.Manson; L.Morris; F.V.Filson; G.B.Stevens),笔者赞同此说。
c. 特级犹太人说--此说可以分为几类:1.爱辛尼派犹太人 (Esseno-Jews
)--此说认为本书为爱辛尼犹太人信仰问题最佳之答覆(如Y.Yadin);2.祭司派犹太人--此说据自本书之浓厚旧约祭祀色彩而定(如 C.Spicq; J.
Danielou);3.希利尼派犹太人--由于书内希腊及犹太两方面的字汇及思想均有出现,故有学者采此「妥协性」的意见(如 J.W. Bowman)。
d. 先犹太信徒后外邦信徒说--此说根据 1. 3:1;2. 13-24;3.彼后 3:15(以保罗为作者);4.徒
11:22等处的经文的指示推理而来,故主张本书乃保罗写给耶路撒冷教会(徒 11:22)或犹太众教会(徒
9:31),后来教会把本书的副本送到各地教会去诵读,最终到达外邦信徒(教会)的手中〔注
6〕。此说建于无稽之论据,驳斥其谬非本概论范围。
结论:归纳上文之引论,笔者认为本书主要对象为教会内之犹太信徒(教会分外邦及犹太两部分),而这些信徒非自正统犹太教 (
Normative Judaism ) 出身,却是从保守派犹太教 ( Nonconformist Judaism )背景而来〔注
7〕(故此他们曾受爱辛尼派及祭司派所薰染)(各点辩证或反辩均超越本概论范围,兹不赘述)。
2.读者在何处
a. 耶路撒冷说--此说主张收信人为耶路撒冷之信徒,因书内充满有关祭祀的事情,只有耶路撒冷的信徒才配合此背景(如
B.F.Westcott; W.M. Ramsay ;J.Moffatt; P.E. Hughes ; H. C. Thiessen ;
牛述光),但作者只引述帐幕的祭祀,而非圣殿。
b. 安提阿说--主张安提阿为收信地点者据因该地乃是耶路撒冷之外,犹太人集最多之地点(如 C.Spicq)。
c. 亚力山大说--一些学者从书内含有亚力山大哲学、字汇,或文学修辞等方面,鉴定读者旅居亚力山大(如 J.Schmidt ;
.Davidson ; C. J. Cadoux ; S.G.F.Brandon ; F.C.Grant等)。
d. 哥罗西说--又有学者认为书内透露类似哥罗西教会之犹太诺斯底派异端,故以为此处为终点(如 T.W.Manson)。
e. 以弗所说--此说从书的字汇中,想象收信人为富有及深受希腊思想熏陶之犹太人(如W.F.Howard; F.Bartlet
; F.W.Farrar 等)。
f. 罗马说--从 1.13:24 ; 2.收信人;3.历史的旁证,可指出罗马为读者所在最可能之地点(如 F.F.Bruce
; E.F.Harrison ; D.E.Hiebert),此乃大部分学者之意见,笔者赞同此说。
g.其他--其他地点如撒马利亚、该撒利亚、哥林多、庇哩亚、帖撒罗尼迦、加拉太、居比路,甚至士班雅等,均被选为读者所在的可能地,但这些均缺乏论据
,也不用赘述。
B.作者的问题
希伯来书「作者是谁」与「读者是谁」同是一个谜。对这些问题,学者一已有一千多年的研究经验〔注
8〕。归纳起来,主要的作者有下列各人(为节省篇位,笔者把各派代表放入论文内):
1.保罗说
此说源自亚力山大教父的写作,一直影响东方教会,至第四世纪时西方教会才改变。书内确有保罗的语味、字汇、神学等,但亦有很多非保罗手笔的证据(如
2:3)(此派代表有早期亚力山大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亚他拿修;耶柔米;奥古斯丁;学者有 A.W.Pink ; E.W.Bullinger ; J.N.
Darby ; J.S Baxter ; E.S.English ;牛述光及不少天主教学者)。
2. 亚波罗说
从书之内容及徒
18:24,一些学者主张亚波罗为原著者。此说源自亚力山大一些不满意保罗为作者的人,他们从书内之「亚力山大思想」找出证据,而从亚波罗身上找到支持(代表有
C.R.Gregory ; Luther ; T.W. Manson ; W.F.Howard ; C.Spicq ; Alford ; Plumptre ;
F. Farrar ; Moulton ; A.T. Robertson ; H. Montefiore ; Lenski ; E. G.Selywn ;
F.C. Grant)。
3. 巴拿巴说
自第四世纪后,巴拿巴为本书作者之说在西方教会相当流行,基于巴拿巴 1.利未人(徒 4:36); 2.与保罗作伴良久(代表有
Tertullian ; G.Salmon ; B. Weiss ; T.Zahn ; Godet ; F. Blass ; J.Bartlet ; J. A.
T. Robinson ; Renan ),但此说的证论若与「巴拿巴书」 ( Epistle of Barnabas )的文学相比,便完全粉碎〔注
9〕。
4. 路加说
从书内精湛之希腊体裁,及书之内容明示作者必与保罗为挚友等之根据而定(如 Calvin ; Delitzsch)。
5. 罗马的革利免
因这书信后来在罗马教会极流行,而首一引用此书为罗马之革利免 (c.96 A.D.
),他的书信与希伯来书有不少相同之处,他后来成为罗马教会的监督(Calvin的另一选择:W.H.Bennett ; W.F.Adeney )。
6. 双作者说
据此说,本书为两个作者之作品,但此说有不同的「配搭」:
a. 保罗与路加--此说以保罗先用希伯来文写成本书,后路加以优美之笔法把它翻译成希腊文 (
主张此论者有亚力山大之革利免;亚奎那;Ebrard ; Delitzsch)。
b. 亚基拉与百居拉--此派实是「亚波罗说」的「修订版」,因主张者把「亚波罗说」之证据加以「改善」而成(A.Harnack ;
J. R.Harris)。
c. 巴拿巴与路加--书之语气乃巴拿巴的,书之文体乃路加的 (E.J.Badcock )。
d. 保罗与路加修订说--此说以保罗为本书之主要作者,但他将意见手写或口传给路加(或倒转来说,路加为主,保罗为辅),此说
1.能解释书内的「保罗部分」及「非保罗部分」;2.也能除去 13:23 的难题; 3.更能解释书内绝美希腊文学修养〔注
10〕;4.又能解释本书之「半书信」文体,包括缺乏作者惯用的启语问安(因双作者也);5.从 13:23与提后
4:9,21之比较,看到作者与保罗的同工相熟;6.最能配合历史背景(这背景乃可放入保罗自首次从罗马释放后,与路加同访士班雅,在那时适逢罗马皇帝尼罗宣令基督教为非法宗教,罗马教会之信徒大受逼迫,一些犹太信徒便落在回去犹太教(合法宗教)的危机里,笔者「倾向」此说)。
7.其他人物
除上述各人外,被提名为本书作者的人物包括有彼得、腓利、西拉、马可等。
C.著书的时机
据作者可能为保罗与路加,一个历史背景故事至引起著书时机可重建起来(但时实上,下文所述之虚构历史重建与作者是谁没有很大的关系):
保罗自罗马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先处理一些他与教会有关的事物(参教牧书信内之历史重建),各事办理完毕,他便往士班雅去,满足多年的夙愿(罗
15:28)。此时约是 64年春,在那里他约逗留二年之久。 64年夏(7月
19-24日)罗马城大火,十月间罗马皇帝尼罗移祸基督徒,并敕令基督教为非法宗教,当时基督徒广受逼迫,特别在罗马城的教会,他们的处境可以想象(10:32;12:4)。教会内之犹太慕道者(及信徒)在此情形下便产生一个趋势,恢复犹太教(合法宗教)的信仰及各类祭祀之仪式。他们躲在犹太色彩背景下「苟且偷生」〔注
11〕,因此他们便不努力前进,达到「完全」的地步(3:7-19;4:1-9)。作者有鉴于此,便书就此封「教牧书信」警戒他们(2:1-4),劝慰他们(13:22),坚固他们(12:1-13),是时约是
64 A.D.之末或 65 A.D.之时了。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基督的超越性(1-10上)(教义)
A. 远超天使=1-2
B. 远超摩西=3
C. 远超约书亚=4
D. 远超亚伦=5-7
E. 远超帐幕=8-10
二、基督徒的超越性(10下-13)(实践)
A. 新的信心=10下-11
B. 新的盼望=12
C.
新的爱心=13 |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1-3)
A.古时的晓谕=1:1
B.末世的晓谕=1:2-3
二、基督的超越(1:4-10:18)(教义)
A.身分上的超越=1:4-2:18
1. 远超天使(神子的身分)=1:4-14
2. 第一插段警戒=2:1-4
3. 远超天使(人子的身分)=2:5-18
B.治理上的超越=3:1-4:13
1. 远超摩西=3:1-6
2. 第二插段警戒=3:7-4:13
a. 古时的鉴戒=3:7-19
b. 现今的警戒=4:1-13
C.职分上的超越=4:14-7:28
1. 远超亚伦(天地祭司之比较)=4:14-5:10
2. 第三插段警戒=5:11-6:20
3. 远超亚伦(麦基洗德的等次)=7:1-28
D.功效上的超越=8:1-10:18
1. 更美的新约=8:1-13
2. 更美的帐幕=9:1-22
3. 更美的祭物=9:23-10:18
三、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实践)
A.信心的新路=10:19-11:40
1. 信心的要求=10:19-25
2. 第四插段警戒=10:26-39
3. 信心的描述=11:1-40
B.盼望的试炼=12:1-29
1. 仰望十架=12:1-4
2. 忍受管教=12:5-13
3. 第五插段警戒=12:14-29
C.爱心的实在=13:1-17
1. 社交生活=13:1-6
2. 宗教生活=13:7-17
四、结语(13:18-25)
A.请求=13:18-19
B.祝颂=13:20-21
C.计划=13:22-23
D.问安=13:24-25 |
图析:
引 |
1 |
主题 |
基督为完全的启示 |
1 |
序 |
言 |
上 |
介绍 |
|
上 |
|
|
|
|
|
超越天使
(神子的身分) |
1下 |
1下 |
|
|
|
|
|
身分上的超 |
第一警戒 |
2上 |
| |
|
|
|
|
基 |
越(天使) |
超越天使
(人子的身分) |
2下 |
2 |
|
基
督 |
基 |
|
督 |
治理上的超 |
超越摩西 |
3上 |
3- |
|
为 |
督 |
|
的 |
越(摩西) |
第二警戒 |
3下-4上 |
4上 |
教 |
更 |
远
超 |
1
下 |
超
越 |
职分上的超 |
超越亚伦(天地祭司之比较) |
4下-
5上 |
4下- |
义 |
美
之 |
天 |
| |
|
越(亚伦〕 |
第三警戒 |
5下-6 |
7 |
|
约 |
地
一 |
10
上 |
|
|
远超亚伦(麦基洗德等次) |
7 |
|
:
信 |
的
中 |
切 |
|
|
功效上的超 |
更美的新约 |
8 |
8 |
仰 |
保 |
事 |
|
|
越(旧约) |
更美的帐幕 |
9上 |
| |
|
|
物 |
|
|
|
更美的祭物 |
9下-10上 |
10上 |
|
8 |
|
|
|
|
信心的要求 |
10中 |
10中 |
|
: |
|
|
基 |
信心的新路 |
第四警戒 |
10下 |
| |
劝 |
6 |
|
10 |
督 |
|
信心的描述 |
11 |
11 |
勉 |
|
|
| |
徒 |
|
仰望十架 |
12上 |
|
: |
|
|
13 |
的 |
盼望的试炼 |
忍受苦难 |
12中 |
12 |
生 |
|
|
中 |
超 |
|
第五警戒 |
12下 |
|
活 |
|
|
|
越 |
爱心的实在 |
社交生活 |
13上 |
13 |
|
|
|
|
|
|
宗教生活 |
13中 |
上 |
|
|
|
|
结 |
请 求 代 祷 |
13下(1) |
|
|
结 |
13 |
笔 |
祝 福 之 祷 |
13下(2) |
13 |
跋 |
语 |
下 |
之 |
个 人 盼 望 |
13下(3) |
下 |
|
|
|
语 |
祝 福 问 安 |
13下(4) |
|
|
摘要:
希伯来书被誉为「至圣所之书」,因它专论基督并他在天上任何为大祭司,大祭司在至圣所中事奉,犹如基督现今在「天上至圣所」中每日为人祈求般。
本书的主题主要分两大段:1.基督的超越(1:4-10:18),2.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再附以引言(1:1-3)及结语(13:18-25)。
一.引言(1:1-3)
A.古时的晓谕(1:1)
本书之引言正介绍全书的主题。此主题乃是「基督为真神最后与最高的启示」(晓谕),因此基督便超越「古时」一切的晓谕(藉人〔先知〕、天使,或事物〔旧约之系统〕等)。
作者在启语引言论全书主题时,把古时的晓谕与末世的晓谕作一对比,旨在显出基督的晓谕超越先前的。古是的晓谕乃藉着多量的仆人(众先知),多量的时间及多量的方法(多次多方),对象是犹太人(列祖)。
B.末世的晓谕(1:2-3)
「末世」指基督开始的时代,末世的晓谕藉着神的儿子,他是
1.承受万有的(1:2a);创造万有的(1:2b);3.神荣耀的光辉(1:3a ) ;
4.神本体的真象(1:3b);5.托住万有的(1:3c);6.洗净人罪的(1:3d);7.掌管万有的(1:3e)(这基督七层身分与西
1:15-18的另一基督七层身分前后呼应)。
二.基督的超越(1:4-10:18)(教义)
由 1:4节起,作者力挥笔杆,从各点力证神的儿子基督的超越性。他的超越性可分三大类:
A.基督身分的超越(1:4-2:18)
1.远超天使的身分(神子的身分)(1:4-14)
作者首论基督远超天使,主要的论据建在基督乃神的儿子之身分上。在七方面他引述基督远超天使:1.承受儿子的名(1:4);2.神的关系如父子(1:5);3.受天使的敬拜(1:6);4.与天使的关系如主与仆(1:7-8);
5.喜义恨恶犹胜天使(1:9);6.创造与被造的分别(1:13-14);7.差遣的与受差遣之别(1:13-14)。这高举基督超越天使的七大点与上文(1:2-3)又前后辉映。
2.第一插段警戒(2:1-4)
希伯来书其中一特征乃是书内出现数次插段,每次插段的出现总是跟着上文的教义,或引入下文的教义。因此,插段在希伯来书负起双重目的:1.应用上文的教义;2.引入下文的教理。
上文作者论基督超越天使最后一点,乃是天使为奉差遣之灵,为服役的灵,为承受救恩的人效力(1:14)。当他提及「救恩」时,立刻以「救恩」为题,警戒读者不要忽略救恩(2:1),这救恩乃是主「亲自讲的」,向(中译「给」)听见的人用神迹奇事证实(2:3-4)。
3.超越天使的工作(人子的身分)(2:5-18)
基督以神子的身分超越天使,也以人子的身分超越他们。作者在四方面把基督以人子的身分列述,证明他确远超天使:1.人子非天使,因他拥有管理万有之权(2:5-8);2.人子代罪最受死之工作乃是使人(许多儿子)得享管理万有之权(2:9-10);3.人子(使人成圣的)与儿女(得以成圣的)因出自同一源头(出于一),故此与他们联合起来(2:11-13);4.儿子救赎人类,并不救拔天使(2:14-18)。
B.治理上的超越(3:1-4:13)
1.远超摩西(3:1-6)
上文论基督的身分超越天使,也以人子的身分完成拯救,因他是神的拯救者,他的治理也超越犹太人所尊崇的大拯救者摩西。作者在三大方面列举基督在治理上(3:6)远超摩西:1.虽同样尽忠(3:1-2),但基督乃创造万物之主宰,他如造房屋者,摩西则如房屋,故他更配得荣耀,那是指权能不同(3:3-4);2.摩西为神的仆人,基督为神的儿子,那是指关系地位身分的不同(3:5-6);3.摩西向神的家尽忠服役,基督为神家尽忠管理,那是工作的不同(3:5-6)
2.第二插段警戒(3:7-4:13)
在论述摩西时,作者便想到摩西时代发生的事迹,类似受信人的处境一般,故他再插一段警戒的话,藉此提醒。
a.
古时的鉴戒(3:7-19)--以色列人在旷野时因不信的恶心(3:12)试探神,惹神发怒凡四十年之久(3:9),故他们虽接近应许地迦底斯之边境也不得进入(3:18),他们不得进入乃因不信的缘故(3:19)。
b.
现今的警戒(4:1-13)--作者以古鉴今,过去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不得进入安息(应许)地,与读者现今的处境相若。若不更进一步靠信进入安息,他们便流离在安息地之外了。但既有能进入安息的应许,就当藉着信进入,免得在「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不能进入了」(中译
「赶不上」4:1)(
4:1-5)。这安息却不是指地上的安息,而是天上的安息,属灵的安息,属神的安息(4:8-10)。以色列人因不信神的话而不得进入,而收信人有神之活泼大有功效的话(4:12-13),故应竭力进入。
C.职分上(或祭祀上)的超越(4:14-7:28)
1.超越亚伦(天地祭司的比较) (4:4-5:10)
基督在第三方面的超越乃是他的祭司身分,这职分远超祭司亚伦的。作者论此点时,他先把天上与地上的祭司职分作一比较:1.基督为天上尊荣的大祭司,没有犯罪,能体恤人,作人随时的帮助(4:14-16);2.地上的祭司是奉派的、是蒙召的,自身也受软弱所困,没有尊荣(5:1-4);3.基督的祭司职分乃自有的,因他是儿子(5:5);4.人间祭司因按亚伦的等次,有时间的限制;天上祭司因按麦基洗德的等次,故无时间的限制,称为永远的祭司(5:6-10)。
2.第三插段警戒(5:11-6:20)
当作者提及麦基洗德这「难以解明」(5:11)的题目时,他就立即想到读者的情形,于是便插入一段警戒的话。
a.
责备与鼓励不长进的人(5:11-6:3)--他指出按他们学习的工夫本应作师傅(5:12a),那知他们受诱回到「婴孩」的光景去(5:12b-14),因此便劝勉他们竭力进到「完全」(完全接受即成熟)的地步(6:1a),不要依靠外表的仪式(6:1b-3)。
b.
警戒离弃真道的人(6:4-8)--特别是那些(「论到」)「蒙光照」、「尝天恩」、「于圣灵有分」、「尝神道」、「悟来世权能」的人更当如此(6:4-5),若是离弃真道,就不能把机会与时间寻回了(大有「为时已晚」的感慨)(6:6-8)〔注
12〕。
c.
劝慰与坚固在信望爱上更进一步(6:9-20)--作者基于上述读者之不长进及处在离弃真道的边缘,故在信与爱方面劝慰他们殷勤忍耐,由忍耐而生盼望(6:9-12)。这因坚忍的信和因信而生的盼望,在亚伯拉罕身上特别显明(6:13-18),作者引他为榜样,鼓励读者进入「幔内」(指「完全」的境界)(6:19-20)。
3.超越亚伦(麦基洗德的等次)(7:1-28)
基督超越亚伦其中之原因,乃因他的等次属乎麦基洗德,故作者先论麦基洗德是谁(7:1-3),再从五方面证明麦基洗德的等次较亚伦的等次为大:1.亚伯拉罕向麦基洗德献十分之一祭(7:4-8),也即是说利未(亚伦支派)也给他献祭(7:9-10);2.利未的职责乃不完全的职责,是更改的职任;基督的职任则属犹大的,是王的支派,是属不受更改的职分(7:11-14);3.基督的等次是照无穷生命的大能,不是照属肉体的条件(7:15-19);4.是神起誓立的职分(非如亚伦派祭司不是起誓立的),故是永远长存的,能成为更美的中保(7:20-25);5.基督之祭司工作是一次献上,成全律法,成全到永远的(7:26-28)。
D.功效上的超越(8:1-10:18)
1.更美的约(8:1-13)
基督的工作在功效上较亚伦或任何人均更完美,因他的工作乃建在更美之约上(8:1-6);这约成为「新约」,取代「旧约」的地位(8:7),是神应许的约(8:6-7),藉着耶利米先知启示出来的约(8:8-12),也是说当新约来到,旧约便要逊位了(8:13)。
2.更美的帐幕(9:1-22)
旧约的系统为一献济的系统,起初在帐幕内举行。作者先论帐幕形状与内在之物件(9:1-5),及祭司在内的工作情形(9:6-7);但此帐幕(包括在内举行的祭祀)只是「更全备帐幕」(9:11)的表样(9:9),并不能叫人完全(9:8-10),其存在之目的乃「到振兴的时候为止」(9:10)。
到基督到来后,因他是将来美事的大祭司(9:11),他有更完美的工作(9:11),即是有更美属罪的血(9:12-14);这血是立新约的根据(9:15-20),使罪得蒙赦免(9:21-22)。
3.更美的祭物=9:23-10:18
基督本身成了更美的祭物(9:23-26a),他的降世正是为此目的(赦罪)(9:26b),然而他还要再来,目的是审判罪(9:27-28)。
这更美的祭物叫人想起以前祭物的不中用(10:1-4),基督到世上来也是要把那不完全的献祭法除去(按律法献,10:8)(10:5-12),这就是新约的功效了(10:13-18)。
三.基督徒的超越(10:19-13:17)(实践)
A.信心的新路(10:19-11:40)
因着基督超越旧约的一切条款,故基督徒也靠他能超越一切;基督徒在信心上可超越一切。
1.信心的要求(10:19-25)
信心是到神面前的必须品,是靠着主「血的工作」完成的(10:19);所以(中译漏此重要的字,10:19;参罗
12:1的「所以」)靠之藉信更能坦然无惧到达神的面前(10:12),是一条信心的新活路(10:20)。
2.第四插段警戒(10:26-39)
谈到信心,作者又作一警戒的插段,警戒读者不要任意犯罪,落在神可怕的审判中(10:26-31);这是本插段的中心。警告故意犯罪者的危险,而要追念往日自蒙光照后所忍受的苦难,但那些因信心坚定,没有后退的,那更美长存的家业必在他们前头(10:32-34)。作者再接再历(「所以」10:35),劝勉他们不可丢弃信靠神的心(即信心)(中译「勇敢的心」10:35),因这样的心必有大赏赐(10:35),并须忍耐,藉着坚忍的信(应付当时的苦难),等候主的再来(10:36-39)。
3.信心的描述(11:1-40)
上文论信心的要求,然而信心是怎样的呢?今章便加以详述,此为「伟大信心的一章」,可分数段:
a.
信心的定义(11:1-3)--作者先为信下定义,信是未得着(所望)及未看见的基础(实底)或凭据(确据)。虽未得着如同得着,虽未看见如同已看见便为信。
b.
信心的榜样(11:4-38)--从被提名的十八人中(不止此数),作者以生活实例辅证何谓信心,使读者可以借镜,或得榜样,或得鼓励。
c.
信心的劝慰(11:39-40)--上述之人都有伟大的信心,然而仍未得着应许,但神却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故应当竭力进入完全。
B.盼望的试炼(12:1-29)
1.仰望十架(12:1-4)
除了不要丢弃信心外(10:35),在「望」的功课上,作者也劝勉他们忍耐仰望(12
:1-2),以主耶稣为榜样(12:3),不怕各类的逼迫(12:4),因盼望在前,就能忍受一切。
2.忍受管教(12:5-13)
上文指出一些苦难出自外面的逼迫(12:4按字意解指 64
A.D.的尼罗大屠杀),一些却出自神的管教,神的管教乃有目的的(12:10),指出
1.背后的爱(12:6a);2.印证儿子的名分(12:6b)3.教导顺服(12:9);4.以益为终(12:10-11);所以当振奋起来,努力面前(12:12-13)。
3.第五插段警戒(12:14-29)
这是最后一次插段警戒,主要指出「不可违背那在天上警戒我们的神」,分三段:
a. 追求和睦圣洁(12:14-17)--信徒一方面脱去缠累的罪(12:1b),一面要追求和睦圣洁的属灵经验。
b.
昔今的比较(12:18-24)--信徒再不是来到施行审判律法的西乃山前(12:18-21),而是到达永生神的锡安山(12:22-24),那里有
1.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12:22a);2.千万天使(12:22b);3.有名录在天上的信徒会(12:23);4.有审判的神;5.旧约的圣徒(成全之义人的灵魂)(12:23);6.新约中保主耶稣(12:24)。
c.
勿违警戒(12:25-29)--「你们」(12:25)结束此段之警戒,即是要他们谨慎,不可弃绝那警戒他们的神(12:25),因他是审判的神(12:26-27),是公义的神(12:29),就当用感恩虔敬的心事奉他(12:28)。
C.爱心的实在(13:1-17)
基督徒在爱心上也当超越常人,这是作者基于基督的超越而作的劝勉:
1.社交生活(13:1-6)
在社会相处的生活中,信徒当以爱为中心,在 1.弟兄相处方面相爱(13:1);2.接待客旅方面显爱(13:2-3);
3.尊重婚姻圣洁的爱(婚姻即爱的立约)(13:4);4.爱主自足(13:5-6)。
2.宗教生活(13:7-17)
在宗教信仰生活上,信徒当
1.效法神仆人的榜样(13:7);2.坚信主的不变(13:8);3.坚守真道(13:9);4.献上灵祭(13:10-16),包括以事主为祭(13:10-14),以颂赞为祭(13:15),以行善为祭(13:16);5.顺服施教的人(13:17)。
四.结语(13:18-25)
A.请求(13:18-19)
从 13:18节始,作者以书信的格式来结束本书。他请求读者为他代祷,好叫他能速回他们那里。
B.祝颂(13:20-21)
前两节为请求代祷,今两节为代他人祈祷,他用三个不同的名字呼求神(赐平安的神,凭永约牧养的大牧人,使耶稣死而复活的神)听祷(13:20),叫读者能行在神的心意中。
C.盼望(13:22-23)
作者表达两个盼望:1.望读者能听劝(13:22);2.望能与提摩太回去跟他们相见(13:23)。
D.问安(13:24-25)
从结语问安中,可见牧养「希伯来教会」的人不止一位,也可见作者把自己身旁的同工与致信之教会串在一起,及愿神的恩惠临到他们。
* * * * *
希伯来书为一本「更美」的书卷,因基督在任何事上都是「更美」;在启示、身分、工作、制度、生活等,都为信徒成全更美的安排,因有更美的基督,信徒便应有更美的生活。
可惜信徒的主超越一切,信徒却成为敌人的脚凳。基督能超越一切,基督徒却为一切所超越;主要的原因乃在乎信徒不肯进到完全的地步,不肯追求长进,以「吃奶」为足,殊不知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5:13),惟愿主儆醒我们「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6:1),「能吃干粮,使心窍习练通达,就能分辨好歹」(5:14),又「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12:1-2)。他既然打开我们信心的眼睛(参
11:1),他必能带领我们走信心的新路(10:19)。
2.雅各书
作者:雅各(耶稣的兄弟)。本书以雅各为作者的为证,在初期多受拒绝。最早反对者莫如黑马士(Shepherd of
Hermas,120A.D.)。这本书不在穆拉多利正典内,优西比乌什至将之列入禁书内,直至第四世纪后,书的正典地位才渐受人尊敬。此后在东西方的教会中,雅各书算是稳定下来;及至在改革时期才受一些学者,如爱革士姆斯
(Erasmus )及路得等怀疑〔注 13〕。内证方面只有徒 15章供给一些可功比较的资料,但在各方面如神学文学等与雅各书非常吻合。
日期:64A.D.末(据自 1:2-3;5:1-6,7-8,9-11 等)(参历史背景)。
地点:耶路撒冷(传统)(其他建议地点如罗马、安提阿、亚力山大皆无确证)。
目的:在患难的环境下给读者在信心与行为各方面的劝慰和教导。
主旨:信心与行为的对称。
特征:
(1)本书颇乏基督论或救赎论的要义。
(2)全书气氛为实际劝勉的话。
(3)作者与读者之见的关系颇为严肃。
(4)与旧约智慧书的格言相似,曾被称为「新约的箴言书」。
(5)在新约书卷中,本书最乏提及基督本性或工作,但却充满基督的教言,特别与「登山宝训」相若〔注 14〕。
(6)毫无保罗的语吻。
(7) 钥字包括有「弟兄们」、「祈求」、「信」、「罪」、「舌」、「论断」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的问题
1.雅各的身分
在新约内共有四人名为「雅各」;雅各为一普通的姓氏,故学者们有下列各种理论。
a. 主的弟兄雅各论--此论据自 1.雅各(1:1)为一名人皆熟识的名字(如西门指彼得,虽另有同名的奋锐党西门其人,路
24:34)故作者无庸多述自己的身分,在徒 12:17;15:13;21:18;2:9,12;犹 1等处指出教会的首领为雅各(并无 其他「身分形容词」);又从
2.书的对象;3.日期的问题;4.书的内容;5.与使徒行传之比较等,辅证此雅各乃主之兄弟无疑(可 6:3;加 1:19)。此乃传统派的意见〔注
15〕,笔者赞同此说。
b.
另一雅各论--此论出自不满支持主的兄弟雅各为作者之论据,特别在四点上反对;1.本书纳入正典内的过程较其他书迟缓;2.书内希腊文学修养极为优美及高深;3.书内之格式与气氛乃「希利尼味」重于「希伯来味」;4.作者没有宣称自己的身分与主的关系。基此作者实为另一不明身世的雅各(亚勒腓之雅各〔可
3:18〕及西庇太之子使徒雅各〔可 3:17〕因早为主殉道皆不可能)。
c. 无名氏论--此论又分有两个不同的推测:
(1)仿效先祖雅各论--此论指雅各书(James)为无名氏所作,但仿效先祖雅各(Jacob)训子的方式(创
49),训导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1:1),而把每子的名放下雅各书的分段内(如 「流便」即「初熟的果子」,1:18等)。
(2)
假冒雅各论--作者冒用雅各之名,藉此攫取「使徒的权柄」来支持他自己教训的权柄,但此说之谬测浅而易见。
2. 雅各的简史
雅各原为主耶稣四兄弟之一(太 13:55;可 6:3)。他现给提名显然是因他为最长的(除主外)〔注
16〕。他如其他兄弟般在主复活前拒绝他为弥赛亚,但后为主的复活所折服(林前:15:7)。在等候圣灵的祷告会中他曾有分参加(徒
1:14),此后竟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 2:9)。保罗信主后曾到访耶路撒冷教会之信徒,亦曾与雅各见面(加
1:19)。他首次以教会领袖的身分出现为另一雅各殉道后不久的时候(徒 12:17),后来他正式以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的身分处理首次教会大会事务(徒
15),并得众人的爱戴与悦服。他为一位极尊重摩西律法的人,但不以它为救恩的标准,只把它作生活习惯方式而已,故因他那严谨的生活被誉为「公直的雅各」 ( James
the Just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回来 ,他仍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 21:17-26)。
林前 9:5似乎暗示雅各为已婚的人〔注
17〕,长居在夜路撒冷管理教会的事务。在那里与各地到访耶城之犹太人多有接触的机会,故他以第一教会「监督」之身分向各人劝勉。
传说(据第二世纪史家希加士布斯〔Hegesippus〕)雅各之生活为拿细耳派的,常致力于祷告,特别为国恳祷及在圣殿中教训人。他一次在祷告时被反对的敌人用洗衣服用的棍击毙,是时为
66A.D.(与约瑟夫的传统有异,日期也不同,他将雅各之死放在 62A.D.)。
B.读者的问题
1:1宣明此信乃写给「散住十二支派之人的安」,但究竟他们是非犹太信徒或犹太信徒,或是犹太非信徒?
1.犹太信徒说
此说认为雅各书以在巴勒斯坦散居各处之犹太信徒为对象,因教会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后,教会内主要的成员为外邦信徒,犹太信徒渐渐忽略了。此说又可解释书信的格式、字汇、旧约之引用等(特别如
1:1;2:2,19 ;5:12等)及为何初期教会很少认识此书等问题。此为传统之看法〔注 18〕,笔者采纳此说。
2. 非犹太信徒说
此说指出「散住」(1:1)二字不一定指犹太人,也可指散居各处的基督徒而言(参彼前
1:1)(故此把1:1的十二支派「灵意化」去)〔注 19〕。他们散居各处如同犹太人散居各处一般;但此处忽略「散住」之前有冠词
(article),即这是一特别专有名词,专指散居之犹太人。
3.犹太非信徒说
此说认为本书为一教训犹太非信徒之「学道行为手册」。但此说毫无论据,又另在
1:18-19;2:1,7;5:7等亮光下更为无凭。
C.著成之时机
从 1.与符类福音书的比较(如福音格式与遗传);2.雅各书之内容(如教会所受之逼迫 1:2;教会内贫富悬殊的问题
5:16;及主再来之盼望
5:7-9);3.教会简朴之组织(5:14);4.与彼得前书的比较;5.与犹太拉比教比较;6.雅各殉道的传说等,可鉴定本书为第一世纪中期后之作品(首数点颇合散居各地犹太信徒的教会生活情况)。
传说雅各殉道约在 66A.D.,是年犹太人意图推翻罗马之辖制,于是产生一连串之暴动叛变,这便暗示
5:1-6的问题不成问题。本书的最迟日期 (Terminus ad Quem)为 66A.D.,又在
64A.D.尼罗王大大屠害基督徒,使散居在犹太各地的信徒大受苦难,信心更要坚固,盼望主再来之心越加迫切,这时机与作者著书之背景颇为吻合,因此本书著成之时机与希伯来书相同。但因作者未能知道尼罗之役会发展成怎样的后果,故也参杂其他方面的劝勉。笔者在此不能武断,只是表达一种「倾向」(即把著成日期放在接近雅各生命结束之时而已)〔注
20〕。
另一仍是传统性的主张,却把著书日期放在耶路撒冷大会前(49A.D.),约由 45-48 A.D.。但此说之历史背景(参徒 8
或徒 12)不如后期(Late Date)那么强。不过若是早期 ( Early Date
)为著成期,此书得排在普通书信首位之支持(但这可能是早收集成的日期而已)〔注 21〕。
大纲:
(1:1启语)
一、信心与试验(1:2-18)
A.试炼之益处=1:2-11
B.试探之认识=1:12-18
二、听道与行道(1:19-25)
A.听道=1:19-21
B.行道=1:22-25
三、虔诚与待人(1:26-2:13)
A.虔诚=1:26-27
B.待人=2:1-13
四、 信心与行为(2:14-26)
A.信心与行为的关系=2:14-20
B.信心与行为的史例=2:21-26
五、 有勒与无勒的舌头(3:1-12)
A.有勒的舌头=3:1-4
B.无勒的舌头=3:5-12
六、 地智与天智(3:13-18)
A.地上的智慧=3:13-16
B.天上的智慧=3:17-18
七、 属世与属神(4:1-10)
A.属世=4:1-6
B.属神=4:7-10
八、靠己与靠神(4:11-17)
A.靠己(论断)=4:11-12
B.靠神(行善)=4:13-17
九、 属世与属天的赏赐(5:1-11)
A.世福=5:1-6
B.天福=5:7-11
十、 有效与无效的祷告(5:12-20)
A.祷告的劝勉=5:12-14
B.祷告的功效=5:15-20 |
图析:
信心与试验 |
1上 |
试炼之益处 |
1上 (1) |
|
|
|
试探之应付 |
1上 (2) |
信 |
听道与行道 |
1中 |
听道的需要 |
1中 (1) |
|
|
|
行道的重要 |
1中 (2) |
心 |
虔诚与待人 |
1下至 |
虔诚的表显(定义) |
1下 |
|
|
2上 |
虔诚的考验(待人) |
2上 |
与 |
信心与行为 |
2下 |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 |
2下 (1) |
|
|
|
信心与行为的史例 |
2下 (2) |
行 |
有勒与无勒的舌头 |
3上 |
有勒的舌头
无勒的舌头 |
3上(1)3上(2) |
为 |
地智与天智 |
3下 |
地上的假智慧 |
3下(1) |
|
|
|
天上的真智慧 |
3下(2) |
的 |
属世与属神 |
4上 |
属世的争斗 |
4上(1) |
|
|
|
属神的生活 |
4上(2) |
并 |
靠己与靠神 |
4下 |
靠己而论断 |
4下(1) |
|
|
|
靠神而行善 |
4下(2) |
对 |
世福与天福 |
5上 |
属世的积攒 |
5上(1) |
|
|
|
属天的结局 |
5上(2) |
|
有效与无效的祷告 |
5下 |
祷告的劝勉
祷告的功效 |
5下(1)
5下(2) |
|
摘要:
雅各书为一本专论基督徒实际生活的书卷,内含多方面信徒生活的实际指导,因他在书内所表显的气魄为名副其实的「正义者」,故亦被称为「新约的阿摩司」。
本书首节(1:1)指出作者的身分及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他为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他虽是主的兄弟,但并不以主的兄弟自称,而以作主的仆人自称为荣。他虽是当时教会的主要「牧者」,然而他谦卑的态度使人敬佩。
他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主仆的关系,与信徒之间也是如同服事教会的仆人般。这些「教会」乃分散在各地居住之信徒。他们可能因徒 8:1或在
64 A.D.所受的逼迫而离开耶路撒冷,可是在各地居住仍离不开逼迫。诚如「凡立志在基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 3:12)。
一.信心与试验(1:2-18)
A.试炼之益处(1:2-11)
作者因读者处在水深火热的逼迫试炼中,觉得他们的信心可能会发生动摇,便向他们指出试炼对信徒的益处:1.学习在试炼中应有的喜乐态度(1:2);2.信心经试炼便生忍耐(1:3-4);3.信心在试炼中生信靠的祷告(1:5-7);4.在试炼中仍专诚跟从(1:8);5.学习信服神的安排(1:9-10a);6.学习认识世界的虚空(1:10b-11)。
B.试探之应付(1:12-18)
试探与试炼在原文虽是同字,可是在本质、意义与目的上大有不同。试炼出自神,使人受益。试探出自魔鬼,使人犯罪。人若能忍受(应付)试探的便为有福,因他不会犯罪而丢弃生命的冠冕(1:12);但要应付试探必须对试探有正确的认识:1.试探非出自神(1:13);2.而是源出自己的私欲(1:14);3.试探使人犯罪(1:15);4.神不会试探人,一切美恩皆从上面而来(1:16-17a);5.神是信实的,他不会改变(1:17b);6.因此要持定相信神的美意(1:18)。
二.听道与行道(1:19-25)
A.听道(1:19-21)
从
1:9节起,作者转到另一非常实际的题目:在此作者对听道时应有的态度作几方面的解释:1.听道要有饥渴慕义的心,不是如同法利赛人,身在听道,心在议论(可 2:6;路
5:17,22)(1:19a);2.听道时受责备不要动怒(1:19b-20);3.要存温柔谦卑的心领受真道(1:21)。
B.行道(1:22-25)
行道与听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者在此指出彼此相连的重要性:1.听道而不行乃是自哄(1:22);2.乃是不认识自己(1:23-24);不是「镜」的问题,而是「面」的问题;3.听道而行道却带来莫大的福气(1:25);在读经上(1:25a),在行为上(1:25b)都能得福。
三.虔诚与待人(1:26-2:13)
A.虔诚(1:26-27)
此段专论虔诚(原文指「有宗教观念」)与待人的态度。虔诚的人必表现于
1.言语方面(1:26);2.实际行动方面(1:27);对己圣洁,对人有助。「虔诚」在此乃「宗教」之意,即是说真正的宗教信仰是有行动表现的。
B.待人(2:1-13)
虔诚的人最大的考验在乎待人方面。前文已略述大概(1:27),今段再加以详述:待人应
1.不可按外貌(2:1);2.不重富轻贫(2:2-4);3.应与神待人的原则相符(2:5-7);4.应符合爱心的原则(2:8-13),因爱就是律法的总纲。
四. 信心与行为(2:14-26)
A.信心与行为的关系(2:14-20)
据上文所述,行为非常要紧,然而信心也是同样重要,事实上信心与行为就是分不开的。作者在此阐明信心与行为的关系与效用:1.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2:14-17),因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毫无功效(2:14),不能救人(2:15-16);2.信心与行为是分不开的(2:18-20),单有信仰与魔鬼无别(2:19),除了行为外才把鬼与人分开(2:18,20)。
B.信心与行为的史例(2:21-26)
上文以理论解释信心与行为之相关,今段以历史榜样加以说明:1.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例(2:21-24)--亚伯拉罕被称为义,一方面由于他的信心(创
15:16),另方面他有行为佐证(创 22:1-18)。可见亚伯拉罕在信方面称义(参罗
4:3,9,11),在行为方面也称义(2:21);2.以喇合得救为例(2:25)--同样,喇合因信探子所说的神称义(书 2:1;6:23;来
11:31),及因有实在的行动蒙双重的称义,否则她必与耶利哥人一同灭亡;3.以身体与灵魂之关系为喻(2:26)--信心与行为共存的重要,如同身子与灵魂共存之重要,这是「缺一不存,缺一不活」的道理。
五.有勒与无勒的舌头(3:1-12)
A.有勒的舌头(3:1-4)
言语是人生大敌,故「慎言」为人生之格言。作者先警告作师傅的人(用言教导)更要慎言,他虽在行为上有缺,仍能称为无失的人(3:2)。勒住的舌头如同马嘴之环(3:3),船只之舵(3:4),一发而动全身,一收而勒全身。
B.无勒的舌头(3:5-12)
无勒的舌头如同
1.小火,但可把整个树林焚毁(3:5),把人的一生(生命的轮子)毁灭(3:6);2.如不止息的恶物(3:7-8),
可咒诅人,也可祝福人(3:9-12)。
六. 地智与天智(3:13-18)
这段看表面与上文没大关系,其实乃言语有关,因当时信徒争作师傅的原因是自以为有智慧便凭自己妄论,不谨慎言语,故作者教训「慎言」,后才阐明真假智慧的分别〔注
22〕。
A.地上的智慧(3:13-16)
地上的智慧要在各方面显明才算是真智慧:1.表明方面--恶行非善行的果子(3:13-14);2.来源方面(3:15)--不是从上头来,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3.效果方面(3:16)--嫉妒、纷争、扰乱、败坏等都是假智慧产生的效果。
B.天上的智慧(3:17-18)
地智与天智在各方面大有分别,因天智的性质是
1.从上头来的(3:17a);2.清洁的(没罪成分)(3:17b);3.和平的(3:17c);4.温良柔顺的(3:17d);5.满有怜悯的(3:17e);6.多结善果的(3:17f);7.没有偏见的(3:17g);8.没有假冒的(3:17h);结果是
1.使人和平的(3:18a);2.栽种义果(3:18b)。
七.属世与属神(4:1-10)
A.属世(4:1-6)
「你们中间」(4:1)此言开始另一主题的劝告和责备。本段所说的乃对爱世界,属世的信徒而发的,作者对属世的人有数点描述:1.属世的人常因私欲而起争执,失却和平(3:17-18),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死活(4:1-2a);2.他们的争执全是不依靠神的表现,他们不求神的祝福,甚至有时也妄求(4:2b-3);3.他们爱世界如同淫妇(4:4),对神话语不忠信,失去信靠神话语的心(4:5-6)。
B.属神(4:7-10)
属神的人乃是
1.顺服神的人(4:7a);2.抵挡魔鬼的人(4:7b);3.亲近神的人(4:8);4.有亲近神的明证(4:9)(「愁苦悲哀哭泣」代表敬虔为最痛悔的表现;「喜笑欢乐」代表属世的欢笑);5.谦卑的人(4:10)。
八.靠己与靠神(4:11-17)
A.靠己(论断)(4:11-12)
上文论属世或属神,今段则论靠己或靠神。靠己的人均批评论断,因他们自己为义,自以为是;可是论断批评人在实意上正是论断律法,因律法(指基督之律法,作者的术语)教人不要论断人。
B.靠神(行善)(4:13-17)
靠神的人乃是行善的人,因他们深知一切的筹算及生命在神手中(4:13-15),故此他们不敢夸口(4:16),只靠主行善(4:17)。
九.属世与属天的赏赐(5:1-11)
A.世福(5:1-6)
作者以世上的福气与天上的福气作一对比,旨在使在世那些依靠世福的富人能醒悟过来。他指出苦难能将人的财富全数剥削(5:1-3),而他们向人的剥削(5:4a)必受神的审判(5:4b-6)。
B.天福(5:7-11)
真正的福气乃在主再来的时候才赐给(5:7),但因主再来的日子近了(5:8),必要忍耐等候,如众先知及约伯般的忍耐,如农夫忍耐农作物长成的,总得出产的赏赐同样等候主的也必得赏赐(5:10-11)。
十.有效与无效的祷告(5:12-20)
A.祷告的劝勉(5:12-14)
另一方面的劝勉乃是关乎祷告。祷告的态度要真诚,不能虚假,虚假的祷告乃是轻慢神(5:12a),落在神的审判中(5:12b)。祷告是必须的,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应当以感谢为祷告(5:13),特别在身体软弱生病的时候(5:14)。
B.祷告的功效(5:15-20)
有效的祷告是
1.出于信心的(5:15);2.在乎彼此先有认罪后才代求(5:16a)3.也在乎义人的祷告(5:16b);4.又在乎恳切的态度(5:17a),如以利亚般的榜样(5:17b-18);5.祷告的最后功效可使失迷真道的弟兄回转(5:19-20)〔注
23〕。
* * * * *
雅各书为一本专论信心在基督徒在实际生活彰显的「行为手册」。作者乃主耶稣的同母兄弟雅各,他与主耶稣在同一家庭长大,他亲眼看见主耶稣自幼至长的生活情形。当他杂在群众中听他讲道时,他一面听,一面细察,虽心里不信,仍觉得主是言行一致的。
及至信主后再细意回想,他便找到一个理论:主所讲的和他所行的完全一致;因此他写成此书,内中强调信徒的行为与信心在任何方面均须一致。
信徒啊,不要让你的行为出卖你的信心,也不要你的信心缺乏行为的彰显。不要成为只有「口」没有「脚」,或只有「脚」没有「心」的畸形的怪物!
3.彼得前书
作者:彼得(1:1)(以彼得为作者的外证与新约其他各卷同样坚强。内证方面,批评派学者从六方面攻击彼得为原著者,但均无明确凭据:1.始信语的文题与下文相异;2.一些教父如波利甲、罗马的革利免没提及他为作者;3.缺乏是主「近身」门徒的语味;4.书内所提的逼迫在历史背景上不吻合;5.属保罗的气味太浓;6.书中高雅的希腊文与渔夫出身的彼得不相配)。
日期:64A.D.夏。
地点:罗马(5:13)。
持信人:西拉(5:12)。
目的:以长老的身分,藉着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坚固分散于小亚细亚各地受苦的信徒。
主旨:为主受苦。
特征:
(1)书内要透露耶稣生平事迹颇多,可称为一本「主耶稣回忆录」(全书超越 32处有关主耶稣生平的记录)〔注24〕。
(2)全书共有 34 个命令,由此显出本书的文体颇似一篇从心而出的讲章〔注 25〕
(3)本书也不却伟大的神学教义,如救恩论(1:3-12);教会论(2:9-10);受苦论(2:24)等,而
3:18-22为圣经中最难明的一段。
(4)书内也布满旧约的引用和口吻,因此按比率算,本书在新约中为最充满旧约的一卷。
(5)本书钥字包括有「盼望」、「试验」、「苦楚」、「荣耀」、行善」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生平简介
彼得(意:小石)为希腊名,其希伯来名叫「西门」,又名矶法(希伯来文的「彼得」字),加利利省伯赛大人,打鱼为业,与雅各、约翰等都是同业伙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为四时期:1.从出生到重生;2.从重生到舍网(蒙召)(路:5:8);3.从舍网到舍己(奉献)(太
16:24);从舍己到舍命(殉道)(约
21:18-22)。主对他有得救的呼召,舍网的呼召,舍命的呼召;他对主有舍弃的跟从,舍网的跟从,舍命的跟从,且跟从到底〔注 26〕。
他首段生平的记载圣经甚少提及,第二段生平在福音书内充满资料,第三段在使徒行传中有不少记载,末段在教会传说中可见。
当主耶稣在世是或升天后,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首领和发言人。五旬节教会诞生后,他成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会后(徒
15)彼得在使徒行传内失踪。从加 2:11-21,知道他曾到访安提阿,又在林前
9:5所记他曾与妻子周游四方,此后再没有他的踪影。他再次出现乃是在写给亚西亚五省的「彼得前后书」内,最后一次有关他生平的事迹(预言)出自约
21:18-19(写于 85 A.D.)。
从约
21:18-19之预言(历史)中,可见彼得最后为主殉道。虽圣经没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但此点教会传统之说一致公认,并引述他在暴君尼罗残迫教会时殉道而死;奥利根、特士良等说他是被钉十架死的。
B.地点的问题
据 5:12记作者著书时身在「巴比伦」:有关「巴比伦」在何地,学者们有三个意见:
1.「埃及之巴比伦」说
此说认为
5:12之巴比伦实指在埃及离开罗(Cairo)不远的一小镇,名「小巴比伦」。此地为一罗马军事区,人口不稀少。埃及教会传说彼得曾在那里著书,但这些传说皆无可靠的史据。
2.「波斯之巴比伦」说
甚多学者〔注
27〕主张本书所指之巴比伦就是处在幼发拉底河的旧巴比伦城。他们主张之理由有六:1.基本字面意义;2.彼得鲜用象征语言;3.波斯之巴比伦为一犹太人口稠密的古城;4.五旬节日有来自巴比伦之犹太人;5.彼得晚年周游四方必定曾到访此城;6.收信人的五省地乃从东北而西南。但此说
1.缺乏历史证据;2.只是传统之记;3.源自宗教改革家反天主教的释经立场;4.基督教史中全无记载在巴比伦有任何教会出现;5.约瑟夫记,自 50
A.D.后,巴比伦城的犹太人因天灾饥荒逼迫等,均纷纷迁离该地;6. 1:1的次序更反证此说之不可靠。
3.巴比伦即罗马城说
大部分学者包括天主教学人〔注 28〕认为「巴比伦」为一隐喻学的应用名词(参启
17-18章),即暗指义大利之罗马城。支持此说的理由有:1.此用法非源自彼得或约翰,而是当时基督徒中颇盛行之暗语;2.同节经文中有隐喻学的应用(「马可」非真儿子,「蒙拣选的教会」指一般信徒的所在地);3.叙利亚教会传说本书以罗马城为著成地点;4.初期教父如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帕皮亚、优西比乌等均支持此说。
C.读者的问题
1.读者的地点
据
1:1记读者处在本部、加拉太、加伯多家、亚西亚、庇推尼,这不是古时罗马帝国的地理名称,而是罗马帝国把小亚细亚划分五个省分。福音在第一世纪中期时已深渗入这些省分(徒徒
19:10,林前 16:19)。
2.读者信主的始源
关于这五省居民信主的始源,学者有三个不同的意见: 1.保罗的工作--此说主张他们归主全是保罗直接或简接的工作(如徒
19:10;林前 16:17),如歌罗西教会的创建那般;2.彼得的工作--另一可能乃是彼得在这些省分工作时创立的。此说最大的论据引自徒
16:7,即是当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到达庇推尼时,圣灵禁止他进入那地,因彼得在那边工作,而保罗又不要建在别人根基之上〔注
29〕。3.教会的自传力--此乃基督教的特性,基督教自有一种不能抵抗的自传力,这见解认为在小亚细亚各省先创立的教会把福音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笔者以此说为对。
3.读者是谁
从书的内容看,本书之读者似乎是犹太信徒,又似乎外邦信徒,故学者又有三个意见:
a.犹太信徒说--此说主张本书是写给小亚细亚五省的犹太信徒的,论据有四:1.「分散各地」(Dispersion)为一专有名词,指分散各地的犹太人;2.书内充满旧约经文;3.作者用旧约的术语形容读者;4.彼得被称为「往受割礼人当中作使徒」(加
2:8)〔注 30〕。
b.外邦信徒说--另有学者主张本书之读者乃外邦信徒,他们的理论有:1.彼得不象雅各所用「给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等术语;
2.「分散」为隐喻性名词,指在世上的信徒」;3.彼得虽是犹太人使徒,但也向外邦人传福音,如保罗虽时外邦人之使徒,但屡向犹太人传福音;4.书内充满给外邦人的劝勉(如
1:14;2:9-10;3:6;4:1-4;5:14等);5.彼得用希腊名而非犹太名(矶法)。此乃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注 31〕。
c.混合信徒说--此说认为当时的教会(除耶路撒冷外)均是犹太与外邦信徒混合的,而以外邦信徒占多。彼得不以他们是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而以他们皆为主的身体(参
5:14),等笔者赞同此见。
D.本书著成的时机
据传统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据可靠的推理,那是保罗首次在罗马被囚释放后,因若彼得到访罗马被囚时,那么保罗书写四卷「监狱书写」时而只字不提彼得之名,反倒把他同工的名字「每名不漏」地提及便有点不合情理。
保罗自得释放后便访问以前的教会,并曾到访士班雅(参教牧书信背景)。他路经罗马时可能与彼得见面,并将马可与西拉流下与彼得同工,而只身往士班雅去,在那里约居有二年之久。自保罗去后,彼得便感觉监督各区教会之责任放在自己肩头上,特别是小亚细亚区(可能受保罗之托)。那时基督徒在尼罗淫辖之下大受苦难,彼得便趁基写成本书,以主的榜样,基督徒的盼望,安慰与坚固小亚细亚五省的信徒。据传统记,彼得殉道于尼罗在位时,尼罗卒于
68 A.D.。故彼得前(后)书均在该年之前书成的。从书内所记(如 3:15-16;4:3,4,16-18;5:9)显出信徒虽未曾遭「血洗」,然而颇接近(参
4:16),故 64 A.D.为一合理的著书日期。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在主完备的救恩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1)
二、在主受苦的榜样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2)
三、在主的受死事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3)
四、在主受苦的荣耀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4)
五、在主的再来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5) |
B、详纲(为参考用)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B.颂赞=1:3-12
二、劝勉(1:13-5:11)
(在基督的工作下看基督徒的行事为人)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B.最后问安=5:13-14 |
摘要:
彼得前书曾被称为一本「活的盼望」的书卷,而保罗称为「信的信徒」,约翰为「爱的使徒」,雅各为「行的信徒」,而彼得则为「望的使徒」。
本书的主题乃是在「望」中劝勉信徒在一个受苦的世代中应如何行事为人。作者以信徒将来完备的救恩为一个「激发性的盼望」,又以主受苦的榜样作为一个「启导性的盼望」再以主的再来作「安慰性的盼望」。如此,作者藉着基督的工作(过去、现今、将来)激发受苦的信徒忍耐、等候、儆醒、谨守。
本书除首段颂词 (Doxology)(1:1-12)及结语 (Epilogue) (
5:12-14)外,主要的结构为三大段劝勉的话(1:13-5:11),每段以主的工作为中心;1.主过去的工作,藉此给信徒们所有的盼望和基业,这样便能行事为人合主的样式(1:13-2:10);2.主的榜样,藉此激发信徒一生顺服神的旨意(2:11-3:12);3.主的再来,藉此安慰那些经火炼试验的人(3:13-5:11)。
一. 引言(1:1-12)
A.问安(1:1-2)
在启语问安中,作者表露自己身分(耶稣基督的使徒)及读者的身分。他们是
「分散」,「寄居」,「被拣选」,「成圣洁」,「顺服主」,「蒙血洒」的人;这些称呼一方面表明读者在地上的身分,另方面表明他们在天上的地位。
B.颂赞(1:3-12)
有
1:3节开始,作者因读者的身分发出极美的颂赞,这篇颂赞在本质上却正是全书主题介绍;颂赞是基督徒应付任何苦难的秘诀。1.神的大怜悯(1:3-5),因神给人在地上活泼的盼望(1:3),在天上不朽坏的基业(1:4),及完备的救恩(1:5);2.信心受试炼的果效(1:6-9),因信心所受的试炼是暂时的(1:6),是宝贵的(1:7),是产生喜乐的(1:8),及最终得救的(1:9);3.奇妙的救恩(1:10-12),这救恩乃众先知所追寻的对象(1:10-11),不但他们考寻,连天使也愿意细察这事(1:12)。
二. 劝勉(1:13-5:11)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1:13节为颂赞后的劝勉(「所以」二字把上下文连接起来);上文论奇妙的救恩,今段藉着救恩的主题论因它而有的生命。这救恩是完备的,在基督再显现时完成(1:13);故此作者劝勉他们在四方面表显因救恩而来的生活:1.专心等候主再来(1:13);2.追求圣洁象神(1:14-16);3.存心敬畏及信靠上主度世(1:17-21);4.彼此切实相爱(1:22-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信徒不应站在仅仅得救的地位而沾沾自喜,不图长进,反因得救之后(2:1)就要爱慕灵奶长大成人(2:2),若尝过主丰富救恩滋味的人更当如此(2: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得救的人们就象 1.可建造成灵宫的活石(2:5 a),如主一般(2:4);2.如圣殿中分别为圣的祭司(2:5
b),以主为房角石(2:6-8);3.被拣选的族类(2:9a);4.君尊的祭司(2:9b);5.圣洁的国度(2:9c);6.属神的子民(2:9d);7.传福音的使者(2:9e-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11指出作者在主题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下文看,作者以基督受苦的榜样为主题,劝勉读者有好行为的表现(2:12),又提醒他们在世暂时过渡性的身分(2:11)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因基督顺服的榜样,作者以此劝勉他们在五方面显出顺服的模范:1.对在上的君王(2:13-15);2.作主人的(2:16-17);3.作仆人的(2:18-25);4.作妻子的(3:1-6);5.作丈夫的(3:7);这些都是顺服的范围。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上文论基督顺服的榜样,今段把劝勉作一总结,也可说是待人处事的总纲,分五点:1.要同心相爱;2.彼此体恤;3.相爱如兄弟;4.有慈怜谦卑的心;5.要有爱仇敌的心,而以圣经的话作引证上文的总结(3:10-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3:13与上文的分隔不易看到,但从下文的内容中可鉴定此乃另一主题,这主题与主的再来有关。作者藉此主题尽情发挥,他以「吩咐」为首,再辅之「
安慰」,后以「劝勉」为束。
此段主要的思想集中在「为义受苦是有福的」,这是信徒对苦难应有的认识;若为义非为罪而受苦,那是有福的(3:13-17),因基督同样也是为义受苦(3:18a),好叫能拯救那囚在监狱的灵魂(3:19-20a),而水礼就是拯救的表明(3:20b-22)。
此外,为了应付苦难的来临,信徒应先具有受苦的心志(4:1-6),因受苦的心志
1.是拒罪的兵器(4:1);2.是尊行神旨的能力(4:2);而信徒圣洁之生活必招惹从逼害而来的受苦(4:3-4),但逼害者必受神的审判(4:5-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上段的重点在吩咐,今段在安慰,主要的原因是万物的结局近了(4:7),所以在五方面要:1.谨慎自守(4:
7a);2.儆醒祷告(4:7b),3.切实相爱(4:8);4.互相款待(4:9);5.彼此服事(4:10-11);但不要因遇到苦难便灰心,因与基督同受苦乃是一件有福有荣耀的事(4:12-14)。若苦难从犯罪而来,那不是有福的苦(4:15)。主的再来便结束一切苦难,但有一更大的苦却会来,那是不信的审判(4:1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长老的身分劝勉
1.那些同作长老的人要负长老的职责(5:1),按着长老工作的原则(甘心)进行(5:2-3),如此必得着赏赐(5:4);2.一般的信徒,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5:5a),各人以谦卑顺服的态度彼此相待(5:5b-6),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5:7),又谨守儆醒抵挡魔鬼(5:8-9),信懒赐恩的神(5:10-11)。
三. 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在这最后嘱咐中,作者提及他著书的目的有二:1.劝勉;2.证明;劝勉他们靠主恩站得住,证明给他们靠主恩可以站得住。
B.最后问安(5:13-14)
在结束时作者把著书的地点暗露,又把他的同工显露(5:13);要读者用爱心彼此交接,在动荡不安及受逼迫的时代中享受在基督里而来的平安(5:14)。
* * * * *
彼得前书主要论信徒的盼望在于神。作者本是一位信心软弱,否认主的使者,曾以为跟从主那里有盼望可言;然而主对他的爱深厚莫加,叮嘱他「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
22:32),牧养羊群(约
21:15-17)。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历后,他的信心比黄金或更炼净,更显得宝贵。读他的书信,足见他善于安慰苦难的信徒,真是符合主的叮咛。
信徒啊,信心需经过试炼才能把渣滓炼净,若主让苦难临到我们身上,愿我们不要垂头灰心,而抬起头来仰望在上头的神,因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1:21)。「苦」不能摇动主,难道我们的信心给「苦」动摇么?我们不要忘记,那信心和盼望在于神的人真有福了!
4.彼得后书
作者:彼得(1:1)。
在新约书信中,本书的外证最为贫乏。在宗教改革时期,更受宗教改革家所弃绝,现代批评学者的攻击更不在话下了。虽本书在外证方面不强,然也不能说全无引述与证明彼得是原来作者,尤在第一世纪末后及第二世纪初的外证颇强,此后的外证才贫弱下去。关于本书之外证为何在后世纪转弱的理由有三:1.本书篇幅颇短,故甚少给人引用(参路
1:1;林前 5:9
等指出有多书卷受人遗忘);2.在第一世纪中期后有大量冒彼得之名著成的书信出现;3.是时的假师傅(参本书的内容)盛行,必定把本书之价值削减。
内证方面,批评者在十一方面下手攻击本书非出自彼得手笔:1)作者的语句与叙述乃仿冒彼得,而实非他本人;2)与福音书相同之处不多;3)
3:2,4(「使徒」与「先祖」)指后一点的时代;4) 3:3-4(有关主的再来)指使徒时代后期的思想;5) 1
:18的词句乃后期的神学词句;6)彼得的资料源自约瑟夫;7) 1:14 来自约
21:18-19;8)本书所定罪的假师傅乃指后期的情形;9)本书主要骨干从犹大书抄袭过来;10)
3:15-16暗指第二世纪的时间;11)彼得前后书在神学与文学中之差别。
以上的各点表面上看来堂堂理由,却可逐一反驳,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注 32〕。
日期:66 A.D. (殉道前,但他之殉道较保罗早)。
地点:罗马(与前书同)。
目的:警告信徒在信心与知识上坚固,务斥异端,在主恩中长进(3:17-18)。
主旨:防备异端。
特征:
(1)有关假师傅的教训与他们的面目以本书为最完全。
(2)本书含有最深奥的神学,如预言启示论(1:20-21);将来的世界(3:5-13)。
(3)钥字包括「知识」、「圣……」、「殷勤」、「坚固」等。
历史背景:
A.读者的问题
从 1:1所暗示,读者可指任何时代的信徒,但
3:1表示本书与前书的读者相同。可是「他们在何处」乃学者们争论之点。有说他们是在巴比伦或叙利亚等地的信徒,即彼得以前工作及其他使徒工作的范围;据
1:1的描述,读者是更广泛的对象,指无论任何国籍的信徒。
B.本书著成的时机
本书著成的时机全在于作者自前书后接获消息,教会备受假师傅的搞扰,陷于异端教义中。据学者的意见,此等假师傅可能属三类中的一类:1.他们把因信称义的道理歪曲(如
Zahn所提倡);2.与保罗在哥林多所斥责的那类(如 Bigg所指);3.一类诺斯底派(如
Strachan);可是归纳起来,这三类形的假师傅原是一样,其特征包括「不道德」 ( Immorality )(如
2:2,13-14,18-19),「不尊敬主」 ( Irreverence )(如 2:10,12)及「不服权」 ( Insubordination )(如
2:10,12)。这等人在主后 60年时中期特别渗入教会。彼得认为抵挡异端的诱惑就是在真道上扎根,故书成此书警戒及教导他们。
C. 彼前后书的比较
彼前 |
彼后 |
主题:为主受苦 |
教会内的异端 |
在苦难中向主忠贞 |
在异端中向主忠贞 |
教外的仇敌 |
教内的仇敌 |
应付苦难的秘诀:盼望 |
应付异端的秘诀:知识 |
安慰 |
警告 |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当长进的事(1章)
二、当防备的事(2章)
三、当纪念的事(3章) |
B、详纲(为参研用)(据 3:17-18)
一、引言(1:1-2)
二、在恩典和知识中长进(1:3-21)
A.认识自己的地位=1:3-4
1.承受恩赐=1:3
2.承受应许=1:4
B.认识长进的需要=1:5-11
1.长进的劝勉=1:5-7
2.长进的果效=1:8-11
C.认识真道的性质=1:12-21
1.主基督的圣言=1:12-18
2.众先知的预言=1:19-21
三、防备恶人错谬的诱惑(2:1-3:16)
A.假师傅的教导=2:1-22
1. 他们的结局=2:1-11
a.他们的灭亡=2:1-3
b.历史的鉴戒=2:4-11
2. 他们的行为=2:12-22
a.第一次描述=2:12-16
b.第二次描述=2:17-22
B.真使者的教导=3:1-3:13
1. 第一该知道的(主的日子)=3:1-7
2. 第一不可忘的(神的日子)=3:8-13
C.彼得的教导=3:14-16
1.自己的引述=3:14-15a
2.引用保罗=3:15b-16
四、结语(3:17-18)
A.最后劝勉=3:17-18a
B.最后祝福=3:18b
摘要:
彼后书的钥意为「知识」,因「知识」乃抵斥各类异端必须的条件,故它被称为「真正基督科学(知识)的课本」 ( True
Christian Science Textbook )〔注 33〕。知识能使信心坚固,不会陷入错误的迷途,所以在知识上长进就是抵挡异端最好的方法。
本书虽只有三章,除却短短的引言(1:1-2)及结语(3:14-18)外,内容极为丰富。
一.引言(1:1-2)
在启语时,作者把自己的地位与读者的联在一起(同有宝贵信心的人)。他的信心是宝贵的,因他跌倒了还能爬起来,自己得坚固又坚固弟兄,就是因他没有失掉信心。
二.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中长进(1:3-21)
A.认识自己的地位(1:3-4)
作者在论务要抵挡异端时,他以「真知识」为最佳之武器,故他先使读者明了自己在主恩典上所有的地位,使他们不会轻看自己,而致自暴自弃。作者在二方面分述他们的地位:
1.承受神的恩赐(1:3)
他们从神所承受的第一点乃是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这全因他们蒙主的恩召而有的。
2.承受神的应许(1:4)
这应许乃是他们得以脱离从肉体来的败坏(即肉体的生命),而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即永远的生命)。
B.认识长进的需要(1:5-11)
信徒在主里的地位是不改变的,但却要长进;这不是使地位「扩大」,而是使属灵生命长大起来。作者又在二方面分述长进的需要:
1.长进的劝勉(1:5-7)
这八方面长进的劝勉可说是「八级浮屠」,一层一层的建造,锦上添花:
1.信心;2.德行;3.知识;4.节制;5.忍耐;6.虔敬;7.爱弟兄;8.爱众人。
2.长进的果效(1:8-11)
信徒的长进带来四方面的果效(注意「使」或「叫」字);1.可结果子;2.坚定不移;3.永不失脚;4.进入神国。
C.认识真道的性质(1:12-21)
作者以认识真道乃抵挡假道的要诀,故他要读者明白真道的性质,在两方面他分述真道的真谛:
1.主基督的圣言(1:12-18)
读者虽在真道上坚固,但作者仍作提醒(1:12),特别趁「还在帐棚的时候」(1:13-15),免得错失良机。他指出真道乃主基督的圣言,是他们所亲见(1:16-17a),亲聆的(1:17b-18),并不是「乖巧毁造的虚言」。
2.众先知的预言(1:19-21)
真道也是众先知的预言,这预言如在暗处的明灯一般(1:19),但预言不能随个人的私意解说(1:20)(即是要按着预言的整体启示来解释),因为预言非出自人的意念,而是出自圣灵的感动。
三.防备恶人错谬的诱惑(2:1-3:16)
A.假师傅的教导(2:1-22)
1.他们的结局(2:1-11)
作者第二部分著书的目的乃是要读者看清楚那些假师傅的面孔,使他们能有备防患。在此他先论假师傅的结局(2:1-3),并附历史为佐证(2:4-11)。
a.他们的灭亡(2:1-3)--上文在论真先知的预言时,作者心目中已定意揭穿渗入教会内假先知的面孔。他指出前有假先知出现(2:1a),今有假师傅(2:1b);他们的教导乃是陷害人的异端(2:1c),不承认主,自取灭亡(2:1d)。可是多人会随从他们邪淫的行为,使真道受损(2:2);他们又捏造谎言,取利骗财,不可不慎(2:3a);但他们的结局则自古以来,必天网恢恢,「密」而不漏(2:3b)。
b.历史的鉴戒(2:4-11)--假师傅的灭亡是自取的,「自古以来」(2:3)早有明鉴,如
1.连天使因犯罪也遭审判幽禁(2:4);2.挪亚时代的不义者遭受灭亡(2:5);3.所多马、蛾摩拉二城的倾覆(2:6-9);但这些审判的史实竟不能使那些假师傅及他们的跟从者受戒。他们任性放荡的胆量实是「惊人」,特别他们肆意毁谤在尊位的(指神或基督)〔注
34〕,这点连犯罪的天使也不敢作(2:11),可见他们狂妄之极。
2.他们的行为(2:12-22)
作者在论假师傅时,用二循环的方式加以描绘(注意「这些人」字:2:12-17):
a.第一次描述(2:12-16)--他们好象没灵性的畜类一般,结局应是沉沦(宰杀),因败坏人的,自己也必遭败坏(2:12),这是他们的工作(2:13a);他们不但如上文所述「无法无天」,又
1.喜爱宴乐(2:13b);2.败坏生活(2:13c);3.装作属灵(2:13d)(坐席)(参加爱筵、圣餐)〔注
35〕;4.淫荡好色(2:14a);5.贪婪钱财(2:14 b-16)。
b.第二次描述(2:17-22)--上文以明喻 ( Simile )形容他们,今段以暗喻(Metaphor
)加以描述。他们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逼的雾气」(2:17a),结局早已铁定
(2:17b)。此外他们1.说虚妄矜夸的大话(2:18a)2.用情欲诱人犯罪,特别是刚归主的人(2:18b);3.象是引人归主,其实使人作败坏的奴仆(2:19);4.背弃义路,重回罪中(2:21-22)。
B.真使者的教导(3:1-3:13)
1.第一该知道的(主的日子)(3:1-7)
作者揭露假先知的「面孔」及「手脚」后,便以真使徒的教导与他们作一强烈的对比。他指出再度写信的目的为要作提醒及激发(3:1),叫他们纪念真先知的预言(3:2a),及主基督的命令(3:2b);这两等圣言正是使徒所传的(3:2c),而「先知、基督、使徒」所传的,却是有关末世的情形(3:3a)。在教会中有人讥诮主的降临为虚妄的(3:3b),因为万物起初迄今毫无改变(3:4)。
作者因此便斥驳这些「讥诮者」,他以「主的日子」为题,说「主的日子」来到正是他们的结局临到之日(3:7)。他指出洪水前的世界(3:5-6)及现今的世界(3:7a)不相同,而将来的世界与现今的又不一样(3:7b;参3:13),「主的日子」就是主降临的日子,主降临后的世界便焕然一新了。
2.第一不可忘的(神的日子)(3:8-13)
上文指出「第一要紧的」是「主的日子」;今段指出「第一不可忘的」是「神的日子」。他续说主看时间与人不同(3:8),主现今还未回来正是给人机会悔改(3:9),因他再来时(主的日子)便没有悔改的机会了。主的再来改变一切,使地上有形质的全部变质(3:10-11),使「新天新地」出现,永远的境地
( Eternal State )实现(3:12-13);「神的日子」就是「永远的日子」,是「永远的国度」的显现。
C.彼得的教导(3:14-16)
在上文作者引述他从主所领受而有的盼望,现今他基于此「盼望」再教导他们。
1.自己的引述(3:14-15a)
他先引述自己的劝导,指出读者既有这盼望,就当殷勤长进,圣洁行事,无可指摘,安然见主。
2.引述保罗(3:15b-16)
作者好象惟恐自己的语调不够使人悦服,他再以保罗给他们的书信内容辅佐,指出这主题的真确及重要(这是论文写作的形式
〔Research〕也!)在此看出作者保罗的书信如同经典的地位,是神的圣言。
四.结语(3:17-18)
A.最后劝勉(3:17-18a)
在最后结语中,作者念念不忘提醒读者在二方面扎根,这正是书内的中心钥意:1.防备(恶人错谬的诱惑);2.长进(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增长)。
B.最后祝颂(3:18b)
长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要荣耀自己,而是荣耀主。
* * * * * *
彼得后书为一本相当激发性的书卷,叫人心里火热,愿意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因既分享神的性情便不应懒闲不结果子,而要从基层的信心开始,一层一层的建造。
长进是必须的,有宝贵信心的人应每日长进,使能分辨真道与异端。作主工热心固然要紧,然而缺乏真正知识为后盾的热心,象野马式的乱闯,不但自走错路,还更导人于迷,如同瞎子领瞎子,走到「杀害神的仆人还以为是事奉神」(约
16:2)的地步。
再者,有宝贵信心的人必儆醒等候主再来,自己要殷勤,没有沾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3:14)。
亲爱的读者,当防备的防备,当长进的长进,当坚固的坚固,勿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下来(3:17)。
5. 约翰壹书
作者:约翰(本书是一位隐名氏之杰作,然而在与约翰福音作细密的比较下,便可知道是使徒约翰的手笔。外证方面,本书以约翰为作者的证据颇多,如波利甲,爱任纽,亚力山大的革利免,
十二使徒遗训,黑马牧人书等不赘;可是批评学者〔如 Moffatt, Dodd, Bultmann, 甚至保守派学者如
Lightfoot ,
Westcott等〕从六方面展开攻击,指出作者不是使徒约翰,而是一为长老名约翰:1.与约翰福音文体上的差别;2.末世观较约翰为早期;3.圣灵观与前不同;4.「信」的阐释也不一样;5.基督之死论〔如
2:1〕亦相异;6.一些教父〔如帕皮亚〕否认是约翰所写作。但以下的论据均在严格分析下不足成立)。
日期:80 A.D.(豆米仙逼害前)。
地点:以弗所(反对者从 1.帕皮亚之记录;2.古教会纪念约翰之死的日期,认为约翰早年为主殉道,应验太 20:23;可
10:39;14:36等的预言,拒绝以弗所为写作地点;可是他们的理由全不能推翻传统之见)。
目的:指出得救的喜乐(1:4)在乎确知得救(5:13);保持此喜乐在于与神相交(1:7);彰显喜乐在乎与人相交(4:7)。
主旨:相交与相爱。
特征:
(1)本书是一卷专论「爱」的书信,涉及「爱的源头」,「爱的显明」,「爱的相待」等(「爱」字出现超越 51 次之多)。
(2)书内全缺问安、人名、地址、祝福、著者之名等属书信格式之词句。
(3) 文体最简朴,但神学最深奥,语调是深思式 ( Meditative )、宣告式 ( Pronouncive )及权威式
( Authoritative )。
(4)除了 3:12的暗示外,本书全无引用旧约。
(5)作者善用「相对式」的词句表达真理(如光暗、生死、真伪、神与恶等)。
(6)形式仿效旧约「智慧书」的提裁,喜用推理式的逻辑 ( Syllogistic Logic )作结论。
(7)内容为书信中最难分析的一卷。
(8)钥字包括有「爱」、「光明」、「信」、「义」、「生」、「小子」、「亲爱的」、「写信给我们」、「若」、「凡」、「从起初」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生平(参约翰福音)
B.读者的问题
从历史与时地看约翰是时在以弗所牧养教会,但他所负责的不只一个地方教会,而是整个教区的众教会(或启示录的七教会)。在内容方面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相当熟稔,深明他们属灵的情形(2:7,12,14,20-21),称他们为「小子」,有如父亲教导孩子般的为牧之心。虽有学者据
5:21极力主张读者全是外邦信徒(如 E.F.Harrison ), 或全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信徒(如 J.A.T.Robinson )
,然而当时的教会均是外邦人与犹太人参杂,而以外邦人为多。
从书的内容可鉴定读者深为一种异端所影响,这异端为一类之「诺斯底主义」 (与歌罗西书的有别
),此主义大受希腊人士所欢迎。
诺斯底主义实际上为一种「宗教哲学」,基本思想有两主流:1.以智慧为首(智慧的显示乃是知识)--抬举智慧,视它为一切「救赎」的能力,远超「信」的重要,有了「智慧」便可解脱世上一切的桎梏,因此他们高举「智慧」,轻视「福音」,以为福音太单纯,如世上的小学。2.以物质为恶--此为他们的「宇宙二元观」。他们认为凡物质皆恶,故此反对基督的「道成肉身论」,认为基督在世的生活为一幻影(称为「幻影说」),或以为神的灵在基督的浸礼时降临在他身上,但在十架时离开他(称为「色林多说」,此说创自与约翰同代之异端者「色林多」〔Cerinthus
〕)。这样他们便把耶稣与基督分开;基督是凡人,耶稣是信仰之神〔注 36〕。
C.本书的性质
本书按性质论不是一封私函,象二书、三书、腓利门书、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等;也不是专函,象哥林多前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等专达某教会的。按内容论可算是一封公函,没有特别指定某地某人,而是给一般信徒的,象是一本讲道集,或伦理训言杂锦。
D.著书时机
使徒约翰晚年时居住以弗所,牧养该教区一带的教会。他为十二使徒中最后一人,故以长老的身分(参彼前
5:1彼得作同样的自称),写此信给他所牧养的众教会同看(故此他不用提及自己之名,参约翰二书的「历史背景」)。
在书内可见当时教会之外的环境颇为平静,因书内缺提向受苦信徒安慰之言语(与彼前不同),也没提耶路撒冷被毁的事迹。所以本书著成的时日必定在
70 A.D.之后一段颇长的时期。在 81-96 A.D.年间,罗马皇帝豆米仙在位时曾大大肆虐,逼害基督徒(参启示录之「历史背景」),所以本书书成在 81
A.D.前或 96 A.D.后,而以 81 A.D.前较合历史背景〔注 37〕。
是时教外的逼害暂歇,然而教内之搞扰颇为猖狂,这正是当时教会之危机。一方面他们缺乏信徒当初(注意「当初」这字在本书内之地位)所有的热忱,在信徒基本生活与神相交的事情上遗忘了,因而缺乏认罪,贪爱世界,在黑暗中行走。另一方面他们备受敌基督派者困扰,把异端误作真理,「认贼作父」,使教会内缺乏真诚的相爱,不能享受作神儿子,得永生的喜乐。作者有鉴于此,故笔此书,
主要目的在于劝免人在与神相交事上坚守,也趁此良机揭露异端者之面孔,使人仿备,而能努力实行彼此相爱。
E.与约翰福音之比较〔注 38〕
约翰福音 |
约翰壹书 |
布道性 |
牧养性 |
使人归主 |
使人爱主 |
基督徒的基要信仰 |
基督徒的基要伦理 |
客观的 |
主观的 |
从历史阐明真理 |
从理论陈述真理 |
基督的「神学」 |
基督徒的「人学」 |
教导性 |
辩道性 |
论点(Thesis) |
论证( Antithesis) |
信心的基础 |
生活的基础 |
耶稣为神子 |
耶稣为人子 |
神的独生子 |
神的许多儿子 |
叫人信而得永生(命) |
叫信者知道有永生(命) |
基督的言行 |
基督徒的言行 |
进入神的家 |
在神家中的生活 |
耶稣 |
门徒 |
信 |
爱 |
生命 |
生活 |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神是光(1-2)
A.与光明之神相交的条件=1-2上
B.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据=2下
二、神是爱(3-4)
A.与慈爱之神相交的条件=3上
B.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凭据=3下-4
三、神是生命(5)
A.与永生之神相交的条件=5上
B.与永生之神相交的凭据=5下 |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1-4)
A.启语见证=1:1-2
B.主题介绍=1:3-4
二、神是光(1:5-2:29)
A.与光明之神相交的条件=1:5-2:2
1.勿仍活在黑暗中=1:5-6
2.要承认自己的罪=1:7-2:2
B.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据=2 :3-29
1.遵守主的道=2:3-6
2.爱他的弟兄=2:7-11
3.认清己身分=2:12-24
4.不要爱世界=2:15-17
5.防备敌基督=2:18-23
6.勿忘主教训=2:24-29
三、神是爱(公义的爱)(3:1-4:21)
A.与慈爱之神相交的条件=3:1-10
1.认识神爱人的果效=3:1-2
2.不要被人诱惑犯罪=3:3-10
B.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凭据=3:11-4:21
1.彼此相爱=3:11-21
2.遵守主命=3:22-24
3.识别邪灵=4:1-6
4.彰显主爱=4:7-21
四、神是生命(5:1-21)
A.与永生之神相交的条件=5 :1-3
1.信的必须=5:1a
2.爱的必须=5:1b-2a
3.行的必须=5:2b-3
B.与永生之神相交的凭据=5:4-21
1.胜过世界=5:4-9
2.不疑永生=5:10-13
3.照主旨求=5:14-17
4.必不犯罪=5:18-20
5.远避偶像=5:21 |
图析:
引言 |
1上 |
主题介绍:「使你们喜乐充足」 |
1
上 |
|
|
|
相交的条件 |
勿能说不能行 |
1中 |
|
|
|
|
|
|
|
要承认自己的罪 |
1下-
2(1) |
|
相 |
|
与 |
|
|
|
遵守主的道 |
2(2) |
1 |
|
|
|
|
神是光明 |
|
爱人如己 |
2(3) |
下 |
|
光 |
主 |
|
|
相交的凭据 |
认清身分 |
2(4) |
| |
|
|
|
|
|
|
不爱世界 |
2(5) |
2 |
交 |
|
相 |
|
|
|
防敌基督 |
2(6) |
|
|
|
|
1 |
|
|
勿忘主训 |
2(7) |
|
|
|
交 |
下 |
|
相交的条件 |
认识神爱人的果效 |
3上 |
|
|
|
|
| |
|
|
不要被人诱惑犯罪 |
3中 |
3 |
相 |
|
的 |
5 |
神是慈爱 |
|
彼此相爱 |
3下(1) |
| |
|
爱 |
|
|
|
相交的凭据 |
遵守主命 |
3下(2) |
4 |
|
|
生 |
|
|
|
识别邪灵 |
4上 |
|
爱 |
|
|
|
|
|
彰显主爱 |
4下 |
|
|
|
活 |
|
|
|
信的必须 |
5上(1) |
|
|
|
|
|
|
相交的条件 |
爱的必须 |
5上(2) |
|
相 |
永 |
|
|
|
|
行的必须 |
5上(3) |
|
|
|
|
|
神是生命 |
|
胜过世界 |
5中(1) |
5 |
|
|
|
|
|
|
不疑永生 |
5中(2) |
|
|
|
|
|
|
相交的凭据 |
照主旨求 |
5下(1) |
|
信 |
生 |
|
|
|
|
必不犯罪 |
5下(2) |
|
|
|
|
|
|
|
远避偶像 |
5下(3) |
|
|
|
摘要:
约翰壹书,如其福音书般专论「神的儿子」;福音书论儿子在世上的工作,书信论儿子在信徒心中的工作。神的儿子是世上的光,慈爱的主,生命的王,与他相交要在这数方面进行。
本书全无书信引言的格式或结语,但却有启语的话及主题介绍可代引言(1:1-4),此后全书中心环绕在与神三大性情进行相交:1.与光明之神相交,因他是光(1:5-2:29);2.与慈爱之神相交,因他是爱(3:1-4:21);3.与永生之神相交,因他是生命(5:1-21)。
一.引言(1:1-4)
A.启语见证(1:1-2)
作者下笔时开宗明义为生命之道作见证。在原文的结构上看,这生命之道得四个证明支持〔注
39〕:1.从起初所传的:2.我们所听见的;3.我们亲眼所看过的;4.我们亲手所摸过的。作者能为这生命之道作证,因它曾向人显出来(1:2)。
B.主题介绍(1:3-4)
在二节经文中,作者将全书的主题扼述出来,就是把曾看见,曾听见的传给世人,使世人能与父及他的子相交,而彼此也能相交,即与神相交,与人相交,这样人的喜乐就能充足。信徒的生活基于与神相交,生活达于与人相交,如此才能构成丰满喜乐的人生。
二.神是光(1:5-2:29)
A.与光明之神相交的条件(1:5-2:2)
上文论信徒基本生命的需要是与神相交,可是与神相交必须有些先决条件:
1.勿仍活在黑暗中(1:5-6)
神是光,那么与光明的神相交便要在生命上毫无「黑暗」;即是说,与光明的神相交必须生活在光明之真理的要求内,信徒不能边说与神相交,边行在黑暗中。
2.要承认自己的罪(1:7-2:2)
在光明中与神相交就是得神洗净一切的罪(1:7),信徒不能一边犯罪,一边说与神相交,这样的自欺欺神只表示在心中没有真理(1:8),但若信徒肯承认自己的罪,神必定肯赦免他们(1:9-10),因主已替罪作了挽回祭(2:1-2)。
B.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据(2 :3-29)
与神相交必有外显的表明,这些是与神相交的凭据:
1.遵守主的道(2:3-6)
与神相交的人必须遵守主的道,守主道的就是表示识神爱神(2:3-5a),与神同居(2:5b-6)。
2.爱他的弟兄(2:7-11)
另一表显与光明之神相交乃是爱人的表示,这不是新命令,而是他们曾听过的(2:7);这又是新的命令,因为他们没有实行(2:8)与光明之神相交必须在爱人方面表示他是「光明」的人(2:9-11)。
3.认清己身分(2:12-24)
作者在此把所有的信徒放在一大家庭内,逐一向他们全体呼吁(以「小子」代表他们乃是罪蒙赦免的人,2:12),要他们能勿忘自己的身分(
注意每次呼唤随着一个「因为」):1.年长的,因他们认识神(2:13a,
14a);2.少年的,因他们胜了恶者(2:13b)及信心刚强(2:14b);3.年幼的(「小子」字与
12节不同),因为他们认识天父(2:13c);在主的大家庭内,各人要谨守自己长进的程度,在自己岗位上与神相交。
4.不要爱世界(2:15-17)
因人不能事二主(2:15),况且世界而来的情欲不是从父而来(2:16),更不是神的旨意(2:17)。
5.防备敌基督(2:18-23)
与神相交在乎要小心那些抵挡神,迷惑真理的人,他们称为敌基督。作者在两方面论他们:1.他们的由来(2:18-20)--他们不是属神的家庭出来的(2:19),没有圣者的恩膏(2:20);2.他们的错误(2:21-23)--他们不知道真理(2:21),因他们
a.不认耶稣为基督(2:22a),b.不认父与子的联合(2:22b),也不是属父或子(2:23)。
6.勿忘主教训(2:24-29)
作者在最后一点论与光明之神相交的凭证时,提醒读者勿忘主的教训,这教训从起初已在他们心里(2:24),使他们得永生(2:25);又要小心假师傅的教训(2:26-27),这样便不惧怕主再来时带着公义审判他们了(2:28),因凡行公义的皆是神生的(2:29)。
三.神是爱(3:1-4:21)
A.与慈爱之神相交的条件(3:1-10)
从第三章始,作者论与神相交的第二点。神是爱人的神,可是的爱乃是公义的爱,即是说他的爱不是溺爱,他爱罪人,却恨罪;他爱人,但要人认罪;故要与慈爱之神相交前必须注意两个先决条件:
1.认识神爱人的果效(3:1-2)
慈爱的神因爱人之故,把凡信他的人称为神的儿女;现今信徒虽有神儿女的身分,却不象神儿子的模样,但总有一天待主再显现时必会完全象神的儿子一样。
2.不要被人诱惑犯罪(3:3-10)
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必要先洁净自己(3:3),不要犯罪(3:4),象主不犯罪一样(3:5);因认识主的就不犯罪(3:6),也不要受人诱惑而作了不义的事来(3:7a),而要象主般的公义(3:7b),因犯罪乃属魔鬼的行为(3:8),属神的就不犯罪,以此现出他的归属了(3:9-10)。
B.与慈爱之神相交的凭据(3:11-4:21)
1.彼此相爱(3:11-21)
要与慈爱的神相交便要彰显神的爱;如上文所论(1:5-2:29),要与光明的神相交就需神的光,显出神是爱的首一凭据便是要彼此相爱(3:11),不要象该隐那样没有相爱(3:12)。虽世界恨那些与神相交的人(3:1),但信主的人要在彼此相爱事上,显出神的爱和自己与神的关系(3:14-15),如主耶稣为爱人而舍己的模样(3:16)(约壹
3:16与约3:16前后辉映)。
爱必须是真诚的(3:17-18),若良心不责备,那样的向人施爱便好了(3:19-20),向神也无惧了(3:21)。
2.遵守主命(3:22-24)
爱神的人必乐意遵守主命,行他所喜悦的事(3:22),服从主命,如此也知道神住在心内(3:23-24)。
3.识别邪灵(4:1-6)
上文(3:24)提到遵守主命的便知道圣灵住在心内。作者提到真灵便立即指出假师傅所传的邪灵,故此要读者们小心谨慎,不可尽信一切的灵,总要试验识别(4:1),其法乃是:「凡认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4:2)便是属真灵的了」,否则便是谬妄的灵(4:3-6)。
4.彰显主爱(4:7-21)
与慈爱的神相交必须有爱的彰显,就是在彼此相爱上实行(4:7a),这才现出从神而生的(4:7b-8)。神藉着独生子向人
显出他的爱(4:7-10),故此就要藉着彼此相爱来显出神的爱(4:11-16)。有了爱,一切都不惧怕(4:17-18),因为爱是信徒归属神的明证(4:19-21)。
四.神是生命(5:1-21)
作者在最后一章里,专论神是永生的(注意钥字「生」在此章的出现,如同「爱」字在上文,「光」字〔或与「光」字有关的字〕在前文)。与永生之神相交也需要一些先决条件,这些条件若与上文比较有很多是相通的,因为与神相交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A.与永生之神相交的条件(5 :1-3)
1.信的必须(5:1a)
信是与永生神相交的基层条件,信就是得永生(参约 3:16;5:24)。
2.爱的必须(5:1b-2a)
除「信」外,与永生神相交者也须有「爱」,爱是信的外显。
3.行的必须(5:2b-3)
「行」就是把「信」与「爱」实现出来,凡信及爱神的人都必遵守神的戒命,此乃与永生神相交的顶点,如三角形的尖端。
B.与永生之神相交的凭据(5:4-21)
1.胜过世界(5:4-9)
信徒藉着信心胜过世界(5:4)。这信的对象是主耶稣(5:5),为他作见证的有水和血及圣灵(5:6-8),这「三合一」的见证为最牢固该领受的(领受在原文作「大」字)(5:9)。
2.不疑永生(5:10-13)
信神者既有确定的见证,便不会怀疑永生(5:10-12),这正是作者写作本书之目的(5:13)。
3.照主旨求(5:14-17)
有永生的人必照永生神的旨意为己求(5:14-15),为犯罪的弟兄求(5:16-17)。
4.必不犯罪(5:18-20)
得永生的也必不犯罪(指习惯性方面论)〔注
40〕,也保守自己不犯罪(5:18),使魔鬼不得逞(5:19),认识真神,享受永生(5:19)。
5.远避偶像(5:21)
末句的命令似乎特别针对那些外邦背景的信徒,可是在广义来说,「偶像」是任何取代神位置的东西;有了它,便不能有神;有了它,也不能与永生之神相交。
* * * * *
约翰壹书为一本「灵交手册」,从书的内容可见神如何褐望与人相交(1:3-4),这正是神创造人的目的。但多少时候是人不愿意与神相交,因他受恶者的诱惑(3:7),贪爱世界(2:15),在黑暗中行走,还强嘴称在光明中行走(1:6);虽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戒命(2:4),屡常犯罪(3:6),胜不过世界(5:4)没有彼此相爱,也缺乏爱神(4:7-8)。
约翰壹书也是一本「家书」,是一封慈父寄给儿女的信,信中充满温暖的爱。作者把信徒当作自己的儿女,把自己爱他们的心挖出来给他们看,要他们自省、自勉,来显出他们自己是神的儿女,不是自己的儿女。
凡是神的儿女应有神的属性,因此神是光,他们便要发光,不能活在黑暗中;神是义,他们就不要犯罪,要藉着行义来显出神的属性;神是圣洁的
,他们也须圣洁;神是爱,他们就要彼此相爱,不要恨,因为行爱就是显出生命的「神性」;神是永生,他们就不要不晓得自己有永生,胜过世界的,就显出有永生。
我们是属神的人,但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属神的吗? 或是名字属神,而实属魔鬼?
6.约翰二书
作者:约翰(内证方面从与约翰福音、约翰三书等比较,便可清晰鉴定本书为使徒约翰手笔无疑;再者,书内论「长老的工作」与约翰的工作相吻合。他以长老自称,因他为使徒中硕果仅存的元老,在他的教区内人人均晓得「长老」就是约翰,故他不用提及自己的名〔注
41〕。外证方面,因本书简短的篇幅及私函的性质,故一直未受人重视;然而在早期教父〔如爱任纽
140-230〕的著述中,已证实本书是约翰的杰作,其他之外证其实也不少。
日期:80A.D.(较约壹后)。
地点:以弗所。
目的:劝戒勿因实行彼此相爱而「招狼入室」(即迎纳传异端者),使真理蒙损,教会受害。
主旨:彼此相爱的劝戒。
特征:
(1)新约书卷中,第二卷最短之书卷(较约翰三书多了一行)。
(2)暗示使徒约翰如何处事待人的一页。
(3)新约中唯一写给女性的。
(4)钥字包括有「真理」、「爱」、「命令」等。
历史背景:
A.读者的问题
本书乃写给「蒙拣选的太太」(1)。学者对这词有二个基本不同的观点:
1.隐喻用法(Figurative Use)
此观点又再分两个推理:1.
暗喻普世教会,--这解释源自耶柔米(Jerome),他将「蒙拣选的太太」喻作普世的教会,约翰以使徒及长老的身分为历代的教会而写的(像约翰福音般)。但反对此观点的理由有二:a.作者深明读者的背景,故是特别写给某一地区的信徒的;b.若然,第
13节便毫无意义。2.暗喻某一地方教会--这某一地方教会可能是哥林多、耶路撒冷、以弗所、罗马等不详,但总是暗指一个地方教会。主张此说的(如 Lightfoot
, Zahn , Brooke〔ICC〕提出二大理由:a. 书内「第二者复数用法」 ( Second Person Plural
)颇多;b.若给某教会的太太,本书不可能放入正典内。可是这解释在三方面不太妥善:a.全书毫无暗喻的应用;b.与第
13节有所抵触;c.在新约中也无把教会作如此的暗喻。
2.字意用法(Literal Use)
此词按字义解释(即明指某一地方教会的姐妹)为最正确的阐释,支持此法的理由有五:1.书内的文笔简洁,全无隐喻学词句;2.第
1及第 4 节指读者的儿女;3.第 13节指读者之姐妹及其儿女;4.第 10节指读者家里的聚会;5. 与约翰三书的比较同指某一主内肢体。
但究竟「她」是谁,乃学者们争论之处;据原文的构造,此词有四种不同的译法:1.某一位蒙拣选的太太(太太可作主内之姐妹);2.特指一位蒙拣选的太太;3.译作「蒙拣选的区利亚」(「区利亚」是太太的译音;此法为教父亚他拿修〔Athanasius
,
298-373〕首创,也是美国标准译本〔ASV,1901〕的译法;但此译法与新约其他地方同字出现的译法前后不一贯,更会产生无数滑稽的矛盾);4.译作「给以列他太太」(「以列他」为「蒙拣选」字的译音),此法早为亚力山大的革利免(155-215)首用,但与第
13 节产生矛盾;故此笔者认为第1或 2法较为合理,亦与是时盛行书信写作的风俗无异。
B.著书时机
从内容看本书著成的日期较约翰壹书为晚,反过来则说不可能;而第
7节中引述之「敌基督」,在约翰壹书的亮光下看才更清楚了解。再者,第 5节之「新命令」也需要壹书的辅佐才更易明。
在第一世纪的末期,福音广传,福音工人的脚踪走边各地;因缺少中途旅店,及旅店的声誉在罗马档案内均为劣迹昭彰的「谋人寺」,旅行布道的福音工人只能靠主内肢体接待(参保罗在各地蒙多人接待;徒
16:15;17:7;21:8,16;罗 16:23 等)。
C.与壹书的比较
约壹书 |
约贰书 |
理论 |
实例 |
引言 |
辅佐 |
给教会的 |
给私人的 |
防备异端 |
防备异端 |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引言:爱的问安(1-4)
二、爱的劝勉(5-6)
三、爱的提醒(7-11)
四、结语:爱的关怀(12-13) |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爱的问安(1-4)
A.爱的表示=1-2
B.爱的祝福=3
C.爱的欢悦=4
二、正文:爱的吩咐(5-11)
A.爱的劝勉(5-6)
1.彼此相爱=5
2.实行相爱=6
B.爱的提醒(7-11)
1.防备异端=7-9
2.不要接待=10-11
三、结语:爱的关怀(12-13)
A.爱的造访=12
B.爱的问安=13 |
图析:
引 |
|
|
爱 的 表 示 |
1-2 |
|
|
|
爱的问安 |
爱 的 祝 颂 |
3 |
序 |
言 |
|
|
爱 的 欢 悦 |
4 |
|
彼 |
|
|
爱的劝勉 |
彼此相爱 5 |
5- |
为 |
此 |
5 |
|
|
实行主爱 6 |
6 |
真 |
相
爱 |
|
11 |
爱的吩咐 |
爱的提醒 |
防备异端 7-
(拒绝主爱) 9 |
7
| |
理
而 |
(5) |
|
|
|
不要接待 10-
(拒绝施爱) 11 |
11 |
爱
(10) |
结 |
12- |
爱的关怀 |
爱 的 造 访 |
12 |
跋 |
语 |
13 |
|
爱 的 问 安 |
13 |
|
摘要:
约翰二书为一本「短小精干」的书卷(全书原文不及三百字),有神学、伦理、问安、祝颂、劝勉、警戒等等,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本书除引言(1-4)及结语(12-13)外,主要的正文可分二段(5-11),而全书以「为真理而爱」为中心思想。
一.引言:爱的问安(1-4)
A.爱的表示(1-2)
作者以长老的身分写信给教会某姐妹一家(1),因在她家中有家庭聚会(10),所有她的责任也相当要紧,作者因此特意去信给她(1a)。
作者启语时向这位家庭主妇致爱的问安,指出她不但是作者诚心所爱的,及所有爱真理的人也爱她,如此她委实在多方面立了美好的见证(1b)。作者爱她的主因在乎她「爱真理的缘故」(2),可见作者也是一名爱真理的人。
B.爱的祝福(3)
作者以救恩三姐妹(参提前 1:2;提后 1:2)为祝颂的主题,愿她在真理和爱心上得蒙「恩惠、怜悯、平安」。
C.爱的欢悦(4)
作者为蒙拣选的太太一家遵行真理事上欢欣,因为她不但自己行真理,甚至她的儿女也行真理。
二.正文:爱的吩咐(5-11)
A.爱的劝勉(5-6)
1.彼此相爱(5)
作者在第 5节表达写此信的正文,他先作劝勉,后作提醒;他劝勉双方要彼此相爱(5a
),这并不是作者自己创想出来的新命令,而是他从起初(指从主自己,参第 6 页)所领受回来的命令(5b)。
2.实行相爱(6)
实行彼此相爱就是实行主爱,实行主爱就是遵守主的命令;这命令不但是作者从起初自己由主那里领受的,也是读者们从起初(作者前在他们当中工作)开始时领受的。
B.爱的提醒(7-11)
1.防备异端(7-9)
上文的重点论「爱」,今段的论点论「真理」。真理是施爱的循规,否则便是乱爱了。作者提醒那「太太」要小心一些
「假福音的工人」,他们假旅行布道的名义,混入教会内,传播异端,这等人不认耶稣基督道成肉身(7a),他们是「敌基督的人」(7b),要小心(参可
13:23「谨慎」同字)应付,不然便会失去前为主的劳苦及随着劳苦而来应得的赏赐(8)。作者在首项儆醒上作一结束:凡侵犯(中译「越过」)及不遵守主教训的,均是没有神的人(9)。
2.不要接待(10-11)
作者看到这些假师傅会带给教会不少的危险,他不但儆醒他们小心这等人,也教导他们不要接待他们,因若接待他们便如同在他们的恶行上有分了(11)(「问安」指与他们「相交」)。
三.结语:爱的关怀(12-13)
A.爱的造访(12)
作者表示还有许多要事须见面时才能谈论,这是因为「言语」较「笔语」使人更容易明了。
B.爱的问安(13)
这节有多种的阐释,但仍以字意法为对,指「太太」的亲姐妹一家(在作者教会的)嘱咐及代请安〔注
42〕。
* * * * *
本书的重点在「为真理的缘故」(如腓利门书的重点在「为爱的缘故」),一切都要在真理的亮光下作,连「爱」人也要在真理的管治下,不然这爱便成为溺爱或误爱了。
原则上,真理与爱心是分不开的,两者缺一不可;可是在次序上,真理必须占首位,主耶稣是真理的「化身」(约
4:6),一切的爱心均须符合真理,不能因爱而牺牲真理;否则,真理的价值何在!
若要以真理来管束爱心,信徒必须多在真理上下工夫:但也须注意,多少时候,很多情形不是真理问题,而是爱心问题,这也不可不慎;不要整个脑袋装满真理,而心中却没有爱的存在。
7.约翰三书
作者:约翰(以约翰为作者的外证虽不及二书那样丰富,然亦不缺早期教父及译本的引证;另方面本书出自约翰之手的内证异常浓厚,无庸多述)。
日期:80 A.D.( 处约翰二书之后)。
地点:以弗所。
目的:为自己差派出外的工人而写的书信,旨在鼓励该犹在接待过路传道人的事奉上继续见证主爱。
主旨:接待的服事。
特征:
(1)新约书卷以本书为最短。
(2)透露当时福音工人的动态。
(3)钥字包括有「爱」、「真理」、「接待」、「见证」等。
历史背景:
A.读者的问题
本书乃写给一位教会领袖名「该犹」,希望他能用爱心接待作者所差派出外的福音工人。在圣经中名「该犹」的有四人:1.马其顿人该犹(徒
19:29);2.哥林多教会的该犹(林前 1:14 ;罗马 16:23);3.特庇人该犹(徒
20:4);4.本书之该犹。虽有人意图将前三名的任何一位混为本书之该犹,然而缺乏充足的证据。在本书内虽可见
1.他是约翰所爱的弟兄;2.有严正的性格;3.属灵情形不错;乐于接待客人;5.是教会内有力的平信徒;除此以外,再不能推测该犹是谁。
「该犹」为一通俗之希腊名字,罗马用此名作物填表登记时的举例名字,可见此名的通俗程度。传说约翰有一书记名「该犹」,是特庇的该犹,后被派为别迦摩教会的首任监督。
B.著书时机
本书著成的动机乃由于约翰差派出外传道之工人回来报导,说在该犹那边的教会传道时,遭受丢特腓的拦阻,连约翰本身的权柄也不蒙接纳(9),但他们却蒙该犹所接待。作者听闻后便立即书成此书,一面向「该犹」道谢,一面向他宣告不日前来处理与丢特腓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书成后交给低米丢带信前去。
本书若以约二书比较,便可见是同时间的作品。在二书中看到约翰所差派的福音工人蒙盛意招待,本书则说福音工人遭拒绝,可见二书为处在同时代的结晶。
C.约翰二书与三书的比较
约二书 |
约三书 |
劝人不接待伪师傅 |
劝人接待真工人 |
提醒蒙拣选的太太 |
鼓励该犹 |
提防误传谬理的人 |
提防阻挡真理的人 |
以爱规劝 |
以爱接待 |
小心施爱 |
继续施爱 |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对该犹的称赞(1-8)
二、对丢特腓的定罪(9-11)
三、对底米丢的荐举(12-15) |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4)
A.诚向该犹的请安=1-2
B.有关该犹的报导=3-4
二、正文(5-12)
A.对该犹的称赞(1-8)
1.关乎他的忠心=5
2.关乎他的爱心=6a
3.关乎他的资助=6b-7
4.关乎他的接待=8
B.对丢特腓的定罪(9-11)
1.丢特腓的恶言=9-10a
2.丢特腓的恶行=10b
3.丢特腓的鉴戒=11
C.对底米丢的荐举(12)
1.别人的见证=12a
2.真理的见证=12b
3.作者的见证=12c
4.该犹的见证=12d
三、结语(13-15)
A.计划造访=13-14
B.结语问安=15 |
图析:
引 |
1- |
诚 向 该 犹 的 请 安 |
1-2 |
序 |
言 |
4 |
有 关 该 犹 的 报 导 |
3-4 |
|
|
|
|
他的忠心 5 |
5 |
曾 |
接 |
|
对该犹的称赞 |
他的爱心 6a |
| |
接 |
|
|
|
他的资助 6a-7 |
8 |
待 |
待 |
|
|
他的接待 8 |
|
|
|
5 |
|
丢特腓的恶言 9-10a |
9 |
不 |
的 |
| |
对丢特腓的定罪 |
丢特腓的恶行 10b |
| |
接 |
|
12 |
|
丢特腓的鉴戒 11 |
11 |
待 |
服 |
|
|
别人的见证 12a |
|
|
|
|
对底米丢的荐举 |
真理的见证 12b |
12 |
请 |
事 |
|
|
作者的见证 12c |
|
接 |
|
|
|
该犹的见证 12d |
|
待 |
结 |
13- |
计 划 造 访 |
13-14 |
跋 |
语 |
15 |
结 语 问 安 |
15 |
|
摘要:
约翰二书与约翰三书为一「姐妹书」,其所论的主题也相若:有关旅行布道家接待的问题。前者论不要接待,今书论请求接待。
本书是一本论三个人物的书卷,关乎三个人物的故事,虽为新约书卷中最短的一卷,然颇具趣味。
一.引言(1-4)
A.诚向该犹的请安(1-2)
作者启语以长老的身分向挚友该犹请安,并向他表露爱念(1),愿他
1.社交方面(凡事兴盛);2.外体方面(身体健壮);3.灵性方面(灵魂兴盛)三方面均蒙福 (2)。
B.有关该犹的报导(3-4)
作者所差派出外的福音工人回来向他报导,说他们蒙该犹按真理接待异常喜乐(3),并向他表露他喜爱他的「儿女」能按真理行(4)。
二.正文(5-12)
A.对该犹的称赞(1-8)
1.关乎他的忠心(5)
作者为该犹能接待客旅福音工人而大大赞赏他,因他晓得凡接待这些工人的,乃如同接待主一般(参太10:40-42;25:35,38)。该犹不是偶然接待主的工人,而他却能忠信去作,表示他以此为一门事奉。
2.关乎他的爱心(6a)
该犹另一美德是爱心。这爱心是下文所论物质资助的动能,而他的爱心已为人所证明及赞扬。
3.关乎他的资助(6b-7)
作者深信该犹的忠与爱必定有行为的表示,特别对过路传道人在旅程费用上有所帮助为美事(「这就好了)」。
4.关乎他的接待(8)
这称赞或荐举承接上文,上文提及这些旅客工人不是向外邦不信之人募捐(指出无教会支持),故该犹更该接待他们,因他们是为真理作工,而如此的帮助正是与他们同为真理作工。
B.对丢特腓的定罪(9-11)
1.丢特腓的恶言(9-10a)
丢特腓以在教会内有「首位」之职,拒绝接待作者所派来的工人(9),他用恶言反对作者,这可能不是基于神学上的差别,而是因个人的野心,他要在教会内争首位的名誉,或许因此不赞同作者要求他们教会接待客旅传道人的办法,设若他接待作者所派出外工作的工人,这些工人便只欣赏作者对他的人的关怀而非欣赏接待他们的丢特腓〔注43〕;这样就表示丢特腓是教会「受命」的仆人非主管教会的首脑〔注
44〕。
2.丢特腓的恶行(10b)
恶言必生恶行,丢特腓除不接待作者的代表,及用恶言辱骂作者外,他还把那些肯用爱心接待的人赶出教会去,可见他是一个只爱自己不爱主工的教会领袖。
3.丢特腓的鉴戒(11)
丢特腓的恶行遗臭万年,作者加以检举,使教会有所鉴戒。
C.对底米丢的荐举(12)
作者以丢特腓的恶与他所差派携信的低米丢的善作一强烈对比。他以四个不同的称赞荐举低米丢给该犹(传说作者日后立低米丢为非拉铁非教会之监督):
1.别人的见证(12a)
低米丢的善行早有众人为他作见证,这众人大概是作者教会内的人。
2.真理的见证(12b)
除人的见证外,低米丢更得真理的见证,即他所作的皆符合真理,为真理的缘故,按真理而行。
3.作者的见证(12c)
作者加上自己对低米丢的见证,这是长老的见证。
4.该犹的见证(12d)
若上列三大见证(约壹
5:8)均不使人悦服,该犹自己可以定夺,作者深信该犹必定认为「所言不差」。
三.结语(13-15)
A.计划造访(13-14)
如约二书般,作者计划到访他教区的一些教会,当面澄清问题及处理难题,免得口传有误。
B.结语问安(15)
作者以祝颂收笔,并请该犹逐一提名问候他教会肢体的安(参约
10:3,「牧者的胸怀」),故此他把两地教会的肢体系在一起。
* * * * *
约翰三书专论「存真理」(3a)、「按真理」(3b)及「为真理」(8)三大方面的提醒。信徒要存真理--指神学训练、信仰方面的造就;按真理--指生活方面的表显;为真理--指心志上的忠诚与忠贞。为着真理,不顾一切的困难;按着真理,不理各项的反对;存着真理,不怕任何的哲理异端;这是信徒毕生三方面的功课,愿主帮助我们学得好!
8.犹大书
作者:犹大(v.1)(以犹大为作者之外证良多,不用赘述。内证方面因无从比较,无法鉴识。反对犹大为作者的批评学者从五方面下手:1.第
3节之「真道」在原文上指一套有系统的神学纲领,故不可能在犹大时代;2.第 17节指较后期的年日;3.书内含有后期诺斯底主义的思想;4.第
9节作者引用旧约旁经,指非真使徒所为;5.教父希加士布斯 ( Hegesippus )
传说本书非犹大手笔。但这些均受不住福音派学者严厉分析及应付,犹大为作者毫无疑问)。
日期:67-68 A.D.(处彼得后书之后数年,因犹大书曾引用彼后书)。
地点:耶路撒冷(与雅各书有关相同推理)。
目的:消极性的警告信徒假师傅的谬理,积极性的鼓励信徒竭力为真理争辩(3-4)。
主旨:力辩真道。
特征:
(1)在文题修辞上与雅各书雷同。
(2) 喜爱「三行诗格」体裁 (Triplets ) ( 在 25节中有18节含有此格式)〔注 45〕。
(3)透露假先知的谬论颇详。
(4)含有新约中著名的「赞美颂」(vv.24-25)。
(5)新约唯一书卷引用旧约旁经 经文。
(6)钥字包括有「保守」、「不敬虔」、「真道」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的问题
1.作者是谁
「犹大」为一普遍的姓氏,特因犹太英雄 「犹大马略比」之英勇事迹,「犹大」之名极为后人所爱戴。在新约中共有六人名「犹大」(路
3:30;6:16;徒 5:37;9:11;15:22;可
3:19),但作者自称为「雅各的弟兄」(1),这样六位同名中只有二人才能迎合;其一即十二门徒中非加略人的犹大(约 14:22),另一为主耶稣的弟弟(太
13:55;可 6:3)。
虽有学者〔注 46〕赞同「非加略人的犹大」为本书的作者,但这是不可能的,主因有三:1.如此雅各便成了他的兄弟,亚勒腓的儿子(路
6:16;徒 1:13);但这雅各并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人物,使犹大引用他的名字为引介;2.这非加略人的犹大到底有无兄弟名雅各也成问题;徒
1:13「兄弟」之词不在原文之内,据 6:15-16之英皇钦定本及美国标准译本均正确的把它译作「儿子」。
另一 可能性,犹大即是耶稣之兄弟,这是传统的观点。主却有兄弟名雅各,他也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加 1:19;徒
12:17;15:13-21;21:18)。作者引述这位人人知晓的雅各为启信介语有其特别的用意。他故意没称自己是耶稣之兄弟,因在主复活后,一切在地上的血统关系已告清除,甚至主自己的兄弟们在心理上也不愿在肉体关系上亲近主;这心理甚为明显,因为他们在主复活前均是否认主的人物,如今他们宁愿以主的仆人自居〔注
47〕。
2.作者生平简史
有关犹大生平的资料非常绌少。主在世时他是不信主之人(约 7:3-8)。主复活后才归主,成为主近身信徒小组的一员(徒
1:14)。从林前 9:5 可见他曾结婚 ,也是一名旅行布道家,此外并无任何有关他生平的记载。虽有学者〔注 48〕误将他认作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徒
15:22),但这并不何靠。
据教父希加士布斯 (Hegesippus
)之传说,犹大二孙在罗马该撒豆米仙之淫政时,因他们乃主耶稣兄弟之孙子而受逼迫及被拿,他们向豆米仙解说,他们所信之国非人间之国,而是天使之国后才被释放,这是唯一略与犹大有关的遗传了。
B.读者的问题
本书缺乏提及对象是谁,从内容看可有三个解释:
1.犹太的信徒说
因作者自称为耶稣兄弟雅各之兄弟,而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为一首要人物,加上他引用旧约故事多次,故对象必定是犹太信徒,犹与雅各书相同;但书内之「犹太色彩」只能指出作者本身之背景而非读者背景也。
2.外邦信徒说
另有学者主张本书之读者为分布于小亚细亚各地之外邦信徒,如彼得书信的对象一般。他们认为彼得与犹大皆对付同样的异端者。
3.普及信徒说
此说(如 Harrison,
Guthrie)对读者是谁采「包含」的态度,即是指在巴勒斯坦外(如安提阿)各类教会均是本书所提及之教会的成员及本书之对象,并且因他们较接近异端者活动的中心(如加拉太)。
C.著书时机
作者有鉴于他所熟识之羊群备受假师傅扰害,便定意书写一神学性之辩道论文,力斥其非(3);但情行越发转剧,他不得以把这论作大计暂时放下,立即执笔书此短简,警告读者勿让假师傅所迷惑。他力揭这些假师傅在两方面的错谬:1.道德方面--他们否认基督的位格(v.4与歌罗西书之异同),误解神恩之教义(4a),把人之梦作神之启示(8);2.行为方面--放纵情欲,还以为是合法的(4,7,10,16,18)(与约壹书之异端同)。这些假师傅实质上与彼后书的雷同,故而作者曾多点引用该书。自彼得殉道后,此等假师傅的活动又再复燃,故犹大本着耶路撒冷教会领袖之身分书就此书,力斥他们的错谬。
D.与其他各卷之关系
1.与彼得后书的比较
犹 4-18与彼后 2:1-3;4差点而一字不漏的相若,参下
简表:
犹 大 |
彼 后 |
7 |
2:6 |
8 |
2:10 |
9 |
2:11 |
10 |
2:12 |
16 |
2:18 |
17-18 |
3:2-3 |
圣经学者于是便提供四种理论解释这现象:1.同受相同的圣灵所感动;2.同采自相同的资料;3.彼得抄自犹大;4.犹大抄自彼得〔注
49〕。笔者主张彼后为先著成的书卷,故以第四说为合,但犹大亦有自己著者的独立资料。
在性质上,彼后与犹大各有独立的重点,兹胪表于下以示识别:
彼后书 |
犹大书 |
(对假师傅传论)宣告性 |
阐明性 |
教会情形暗淡,危机四伏 |
情形黑暗,危机产生 |
警告危机 |
教导应付 |
预言 |
现实 |
无引用前人 |
多引用前人 |
将来式词 |
过去式词(全无将来式) |
2.与使徒行传的比较
使徒行传 |
犹大书 |
真使徒行传 |
假使徒行传 |
教会开始时情形 |
会在末世时情形 |
异端的种子 |
异端的成长 |
作者归主 |
作者事主 |
隐藏异端 |
阐明异端 |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有关假师傅的警训(1-16)
A.他们的行为=1-9
B.他们的结局=10-11
C.他们的描绘=12-16
二、有关真信徒的教训(17-25)
A.纪念主信=17-19
B.造就自己=20
C.保守主爱=21
D.怜悯别人=22-25 |
B、详纲(为参研用)
一、引言(1-3)
A.作者自介=1
B.启语问安=2
二、正文(4-23)
A.有关假师傅的警训(4-16)
1.他们的行为=4-9
a.现今的情形=4-5
b.以前的历史=6-9
2.他们的结局=10-11
a.败坏自己
b.背叛灭亡
3.他们的描绘=12-16
a.他们的现在=12-13
b.他们的将来=14-15
c.他们的过去=16
B.有关真信徒的教训(17-25)
1.纪念主信=17-19
2.造就自己=20
3.保守主爱=21
4.怜悯别人=22-23
三、结语(24-25)
A.神的保守=24
B.神的荣颂=25 |
图析:
引 |
1- |
作 者 自 介 |
1 |
序 |
言 |
2 |
启 语 问 安 |
2 |
|
|
|
|
他们的行为 |
现今的情形 4-5 |
|
|
|
|
有关假师傅 |
|
以前的情形 6-9 |
|
|
力 |
|
的警训 |
他们的结局 |
败坏自己 10 |
4 |
怒 |
|
|
|
|
背叛灭亡 11 |
| |
|
辩 |
3 |
|
|
他们的现在12-13 |
16 |
斥 |
|
| |
|
他们的描绘 |
他们的将来14-15 |
|
|
真 |
23 |
|
|
他们的过去 16 |
|
异 |
|
|
|
纪 念 主 信 |
17 |
|
道 |
|
有关真信徒 |
造 就 自 己 |
| |
端 |
v.3 |
|
的教训 |
保 守 主 爱 |
23 |
|
|
|
|
怜 悯 别 人 |
|
|
结 |
24- |
神 的 保 守 |
24 |
跋 |
语 |
25 |
神 的 荣 颂 |
25 |
|
摘要:
使徒行传与犹大书前后相应;前者论在教会开始时期使徒的工作,后者论在教会建定时期假使徒的工作。本书也是引入下卷(启示录)的桥梁,导引神将来向假使徒所施行的审判。主曾说:「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路
18:8)。在保罗的书信中,他早已预言在末后的日子必有离道叛教的事(参提前 4:1;提后 4:3);在彼得书信中亦曾揭破这等人之谬理(彼后
2:1;3:3);在犹大书中,这些均成史实〔注
50〕。本书的重心在劝勉信徒为真道竭力争辩(3-23),附上书信格式的引言(1-2)及结语(24-25)。
一.引言(1-3)
A.作者自介(1)
作者开启本书先自我介绍:他是基督的仆人(1a),是雅各的弟弟(1b)犹大。作者因各人对他异常熟识,所以不多赘述雅各是谁。此后他用著名「三个一组」的字句描述读者的身分:他们是蒙召的,蒙爱的,及蒙保守的人(1c)。
B.启语问安(2)
作者愿读者在三方面蒙福,这「三个字」与「救恩三姐妹」略不同,其义相若。
C.主题介绍(3)
作者著书的目的乃是向读者阐释「共同的救恩」(3a),即是把救恩的基要释明,并鼓励他们为真理竭力据「理」力争(3b);这些都是为着要应付假师傅渗入教会内工作之故(参
4)。
二.正文(4-23)
A.有关假师傅的警训(4-16)
1.假师傅的行为(4-9)
a.现今的情形(4)--作者著书的历史背景乃是因假师傅渗进教会内进行破坏真理。他们是1.偷进来的(4a),即是与真信徒参杂一起,使人防不胜防;2.自古被定受刑罚的(4b),不是说他们预定受刑,而是他们的结局早已铁定不改了〔注
51〕;3.不虔不诚的(4c),原文指反叛神的态度;4.改变神恩,放纵情欲的(4d),即是误用基督徒的自由(参加
5:13);5.否认主耶稣基督(4e),特别是他在信徒身上掌管的权能(「主宰」)。这五大点乃描述他们现今的情形。
b.以前的历史(5-7)--作者引用旧约古史作证明,主要目的指出凡反叛神的皆受神的刑罚。他以三件史书作实例,警训那些假使徒:1.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时的审判(5);2.天使堕落时的审判(6)〔注
52〕;3.所多马、蛾摩拉时的审判(7)。
2.假师傅的结局(8-11)
a. 现今的责备
(8-9)--作者随着上文的史鉴在此重重的斥责这些假师傅,说他们是1.作梦的人(8a),非指在睡中的梦,而是隐喻学的应用,指情欲的放纵(与「梦」常用的字不同);2.污秽身体(8b),不单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3.轻慢主治的(8c),反对一切的管束,特别是神的管束;4.毁谤在尊位的(8d),即毁谤神的(参彼后
2:10);这毁谤神的话(即反权柄的话)连天使长也不敢作,无论对神或魔鬼,因魔鬼也是有权柄的灵(9)。
b. 将来的结局(10-11)--这些人(回应
8a)常施毁谤的话,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审判,如同无灵性的畜类一样,故他们的结局是
1.自取败坏(10);2.故意反叛,自取灭亡(11);如该隐的杀害,及可拉的背叛等结局一般。
3.假师傅的描绘(12-16)
a.他们的现在(12-13)--他们现今的情形如同
1.在爱筵中的礁石(12a),装作属灵的面孔,但暗暗害人;2.只知喂养自己的牧人(12b),自私自利;3.无雨的云彩(12c),有名无实,虚有其表;4.没果子的树(12d),随风飘荡,死根枯木;5.海中的狂浪(13a),涌出自己的可耻;6.流荡的星(13b),没有规则和轨道,至终的结局是墨黑的幽暗(1
3c),墨黑的审判。
b.他们的将来(14-15)--他们的现在是阴险的,他们的将来乃受审判(15),受审判的时候就是主再来之时(14)。
c.他们的过去(16)--他们受责乃因他们是1.私下议论的人(16a),即暗中谋算的反叛者;2.常发怨言(16b),不肯认错,不满自己的本位;3.随从己欲(16c
) ,生命以满足情欲为主;4.说跨大的话(16d),为的是占人便宜(16e)或讨人喜欢(16f),而非讨神的欢喜。
B.有关真信徒的教训(17-23)
作者毫不留情揭破假师傅的面孔,也真理填胸的怒斥他们的不对,又不徇情面的预言他们的结局。这一方面的警训是消极性的防备;但对真使徒言,作者要他们积极性的表显真使徒的模样。
1.纪念主言(17-19)
当纪念主耶稣藉着使徒所传的教训,尤是论及末日假先知出现的情形,好叫有备无患及防患于先(17)。这些假先知是
1.讥诮的人(18a);2.随私欲所控制而不敬虔的人(18b);3.引人结党的(18c),破坏教会合一与彼此相爱者;4.属血气的(18d),非属灵的;5.没圣灵的(18c),非属神的。
2.造就自己(20)
又当在
1.至圣的真道上(「真道」或作「信心」)(20a);2.圣灵里的祷告上(经过圣灵的洁净与引导)(20b),造就自己。
3.保守主爱(21a)
要常在主的爱中,以主的爱为主的动力,激励(参林后 5:14)人生。
4.望主之怜(21b)
仰望主耶稣基督的怜悯(参 2),这怜悯是达到永生的途径。
5.怜悯别人(22-23)
求主怜悯的人也要学习用主之怜悯(或作「恩慈」怜悯别人,特别向
1.存疑心的(信心不坚定的)(22);2.仅仅得救的(23a)(或指不信的人);3.固执刚愎的(23b),更须怜悯对待他们,
存惧怕的心(怕他们受永刑)向他们施恩慈,但要厌恶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23c)。
三.结语(24-25)
A.神的保守(24)
作者的结语与他的启语般强而有力,使人信心坚定,爱心振奋。他指出神的保守是坚强的,使人
1.不失脚(24a),跌进错谬的道理或假使徒的行为;2.无瑕疵在主前(24b),无惧审判。
B.神的荣颂(25)
愿「荣耀」(指神的本性),「威严」(指神的伟大),「能力」(指神的管理),「权柄」
(指神的权能),因耶稣基督回归给神。
* * * * *
犹大书为一封极富挑战性的书卷,向历代的信徒发出为真理竭力争辩的挑战。现今世代险恶,异端横行,人欲横流,凡爱主的信徒都需提起大无畏的勇敢,藉着笔、口、手、脚、生命见证主,竭尽气力为主打仗。
要打美好的仗要在四方面扎根:1.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不要只有为真道作战的勇气,而不懂得真道的「真相」,不要像大无畏的兵丁,上到战场上连手中的枪也不晓得使用。在主的军队中,不在真道中扎根的勇士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2.在圣灵里祷告,与圣灵合作,支取圣灵的力量,配备为主作战的能力;3.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不要忘记主恩,用主的爱爱人;4.仰望主耶稣基督,以主为人生的目标,专心依赖靠主行事为人。
你懂得使用你的武器吗?你有能力作战吗?(缺少能力,虽有威力猛烈的武器也是无用!)你有爱人爱神的心吗?(若缺此,虽备有最新式的武器,无比的能力,也只能产生不良的效果!)你有人生的目标及方向吗?不然,所有的行动都只是打圈子式的徒劳无功。由此可见,信徒所需要是四方面的装备,才能成为神合用的工人。
书目注明:
(注1 )据 H.C.Thiessen 考究,早在奥利根时(c.200A.D. )
此组书信已被称为「普世书卷」(Catholic Epistles ) ,参氏著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1955, p.271。
(注2) D.E. Hiebe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n-Pauline
Epistles,Moody, 1973 (1962), pp. 14-15。
(注3) D.E. Hiebert 上引书第 19页引自 T.O.Bernard, The Progress of
Doctrine in The New Testament, n.d., p.162。
(注4) 选自 C.C.Ryrie,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Moody, 1966 (1959), pp. 138-147, 232-261, 270-297, 317-344 ;G.E. Ladd,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1974,pp.571-616 。
(注5) H.C.Thiessen 据保罗殉道后提摩太便释放出来订定本书于 67-69年著成,见氏著上印书第 304
页。
(注6) 如A.W.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Baker, 1971
(1954),pp.10-11。
(注7) 详论此点可参 F.F.Bruce, "Hebrew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72 (1964 ) , pp. xxix- xxx .
(注8) 读者意欲深讨「作者是谁」的「研究史」可参B.F.Westcot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Eerdmans, 1970(1989), pp. IXii - IXXiX。
(注9) Donald Guthrie,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Tyndale, 1966,
III :18-19.
(注10) F.Delitzsch,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T.Clark, 1872, p.409指出希伯来书之希腊文只与路加 (非其他人)的希腊文相若。
(注11) D.E.Hiebert 上引书第 90页;F.F.Bruce 上引书 p. xxx。
(注12) 有关 6:1-8或 6:4-8的详释,读者可参 F.F.Bruce 上引书 pp.110-125 ;
C.C.Ryrie上引书 pp.256-258。笔者赞同K.S.Wuest,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Eerdmans,1958 (1947), pp.107-109 ; A.W.Pink 上引书 pp.285-297 ,310-320 及
J.F.MacArthur, Hebrews. Moody, 1983, pp.136-149 等的见解。中文读本可参陈终道牧师著「希伯来书讲义」,证道出版社
1960年版第 52-59页。
(注13) Curtis Vaughan. James (Study Guide Commentary )
Zondervan,1969, 1977 (8th), p.7。
(注14) D.A.Hayes, "Jame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Eerdmans, 1939, III :1564。
(注15) 读者欲详研此点可参 J.B.Mayor, The Epistles of St.James, Macmillan,
1913, pp. iii-iv。
(注16) 读者欲细研雅各是否与主有血统关系的可参 D.E.Hiebert 上引书第 46-50页。
(注17) E.F.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1968 (1964),p. 365却不以为然。
(注18) 如H.A.Kent, Jr., Faith that works, Baker, p26 。
(注19) 如 C.Vaughan上引书第 15页;A.E.Barnett, "James, " IBD., II,
Abingdon, 1962, p.795。
(注20) 赞同此说的学者有 W. Barclay ; Farrar ; Hort ; Sanday ; Jamieson,
Fausset, Brown ; Hadjiantoniou 等。
(注21) 赞同此说的学者较前说为多,如 Zahn ; Thiessen ; A. Ross ; Alford ;
Knowling ; Carr ; Mayor ; Meyer ; A. T. Robertson 等,不表意见但倾向此说的有 M. C. Tenney ;
D.Guthrie ; J.S.Baxter ; H. A. Kent 等。
(注22) 陈终道著「雅各书讲义」,证道出版社 1958年版第 60页。
(注23) 笔者发现在多本注解雅各书的注释书中只有Andrew McNab, "James," New Bible
Commentary, IVP, 1961, p.1128 把5 :19-20 连在「祷告」(上文)方面去。
(注24) H.E.Hiebert 上引书第 111页自 H.K.Ebright, The Petrine Epistles,
A Critical Study of Authorship. (1917), p.42。
(注25) M.C.Tenney, The New Testament, an Historical &
Analytical Survey, Eerdmans, 1953, pp.365-366。
(注26) 牛述光著上引书第 537 页。
(注27) 如 Calvin ; Bengel ; Alford ; DeWette ; Lange ; Keil ;
Barnes ; Moorehead ; Thiessen ;牛述光等。
(注28) 如 Olshausen ;Hengstenberg ; Schaff ; Davidson ; Salmon ;
Farrar ; Lenski ; Hiebert ; Harrison ; Selwyn ; 陈终道等,笔者赞同此说。
(注29) E.G. Selwyn, The First Epistle of St. Peter, Macmillian,
1969, p.45。
(注30) 如 “I Peter”,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Zondervan, n. d., pp. 7-8。
(注31) 如E.F.Harrison 上引书第379-380页。
(注32) 有意在此在此详研者可参 H.E.Hiebert 上引书第 139-157页。E.F.Harrison 上引书第
386-401页。
(注33) A.T.Robertson, Epochs in The Life of Simon Peter, Baker.
1935 reprint, p. 297.
(注34) A.T.Robertson,Word Pictures of The New Testament,
Broadman,1933,VI:165。
(注35) C.C.Ryrie,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Moody,
1966, pp.285-286。
(注36) 读者意欲详研此说可参任何教会史书籍,或拙著之「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天道书楼出版社 1979 年初版。
(注37) 虽有学者如B.F.Westcott,The Epistles of St.John, Eerdmans,1971
(1883), p.xxxi主张约翰一书为新约圣经终终著成的一卷,然而此说缺乏强力的史证。
(注38) 参自 A.Plummer, " I John ,"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1938, pp.35-36;牛述光著上引书第 578,580-581页。何赓诗著「约翰书信所译注释」,证道出版社 1960年版第2-3。
(注39) J.R.W.Stott, The Epistles of John, Eerdmans, 1975 (6th),
p.57。
(注40) C.C.Ryrie, " I John ",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Moody ,
1963, p. 1477。
(注41) David Smith, "II John",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V,
Eerdmans, 1970 reprint, p.160。
(注42) 笔者与 Westcott上引书第 232页及 J.R.W.Stott上引书第 211页有别,但与C.C.Ryrie
上引书第 1479页的观点相同。
(注43) J.R.W. Stott 上引书第225, 227页。
(注44) A. Plummer, “Epistles of St. Joh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1938, p.149。
(注45) G.L.Lawlor. The Epistle of Jud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1972, p. 14。
(注46) J.S.Baxter , Explore the Bank, VI, Zondervan,
loc.cit.
(注47) D.E.Hiebert上引书第 173页引自 J. R.Lumby, "Jude, " The Speaker's
Commentqry, IV, 1881, p.348 。
(注48) 如E.H.Plumptre, "Jude,"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Cambridge, 1893, pp.85-86。
(注49) 读者若欲详研这四种理论可参 D.E.Hiebert 上引书第175-179页。
(注50) S.M.Coder,"Jude," the Acts of the Apostates, Moody, 1958,
p.3。
(注51) G.L.Lawlor上引书第 49-50页。
(注52) 大部分保守派学者把这节与创 6:1-4连在一起,如 T.Dwight ( Meyer's Commentary )
; Salmond (Pulpit's Commentary ) ; Plummer (Ellicott's Commentary ) ; Moorehead
(ISBE ) ;Alford ; Coder ; R.Wolfe ; W.Barclay ; Ryrie ; Unger ; H.A.Hoyt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