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七章 历史文化解经

佚名


  历史文化背景

  所谓历史与文化性的原则是指在解释一段经文时,要事先清楚经文的历史及文化背景,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透彻的明白该段经文的含意。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则的产生呢?这和圣经的默示观有很密切的关系,圣经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在很具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的,而连作者个人的性情和特质也活现在圣经的字句当中,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其所处的社会和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圣经所记的事发生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因此和当时的人—主要是犹太人—有文化上的关系。比如,新约圣经就和主后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文化有关系;也和当时及在这以前的历史有关系,假如我们按照现在的文化来解释新约圣经,很容易发生错误。
  我们必须知道,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但如果文化背景不同,意思就可能大不相同。例如:在印度的一些地方,如果你说一个人是「猫头鹰」或「猫头鹰的儿子」,就等于是侮辱他;可是在美国,这却是称赞人的话。印度人认为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愚苯」,而美国人认为是说他有「智慧」。
既然神选择了在历史中透过行动或者言语去启示他自己,因此也需要认识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进而能明白神透过作者对当时的人所宣讲的信息,但并不是说未读过历史就不能认识圣经,因为神是超越历史的,神的道也超越了历史的性质,其次无论什么时代的人,虽然必受到个别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人和人之间总有一个共通性,所以多少也可以明白一些圣经的话,但如想要更深入了解圣经或教导圣经,则需具备对当时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知识。

  内在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内在的就是在解释某段经文时,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有关的历史资料,例如在士十三5耶和华的使者告诉玛挪亚的妻子说:「他的儿子就是参孙一出母胎就要归上帝做拿细耳人。」何谓拿细耳人?答案可以在民数记第六章中找到。又如在约三14~15,当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重生时,指出摩西怎么样在旷野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究竟摩西在何时举蛇呢?举蛇与救赎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民廿一4~9找到,这种内在的历史解释,也是以经解经的一种。以摩西举蛇的例子而言,就是以旧约为理解新约的基础,而新约把旧约的历史发挥到更淋漓尽致的地步。

  外在的历史背景。

至于「外在的」历史背景,即根据圣经以外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和历代以来考古学的发现,一般而言,所谓外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风俗、地理与宗教各个层面:

一、政治背景。
  内在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考圣经中的历史书卷,但有些唯有透过外在的历史资料才可以找到答案。
  〈范例〉
  例一:路二1~2提到该撒亚古士都及居里扭做叙利亚巡扰,三1又提到该撒提庇留这些人,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物呢?该撒与巡抚又是什么职位呢?与犹太人又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圣经以外的历史资料中找到。原来当时是罗马的盛世时期,巴勒斯坦一代是犹太人居住的区域,也是在罗马的管辖之内,该撒就是当时罗马皇帝的尊称或头衔,就像今天的总统、首相的意思。而奥古斯都就是一位著名的该撒,他死了以后由提庇留继任为皇帝,主耶稣就是在奥古斯都做该撒时出生的,在提庇留做该撒时,完成他舍己救世的任务。至于巡抚,其职位大概等于今天的省长,当时罗马帝国占领的地方分成几个省份,而犹太地也是隶属于叙利亚省之内。因此路加提到叙利亚的巡抚居里扭,后来犹太地区转由罗马直接管辖,而将主耶稣钉死的巡抚彼拉多,即是罗马派来的第五任巡抚。至于在犹太人中间立法与执法的机构是公会,耶路撒冷的公会是由七十二位议员组成,其中包括祭司、长老与文士成为大公会或大议会,这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主耶稣在公会受审后仍要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再受审,方能判他死罪。
  例二:约十五6记载耶稣以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众人就强逼他做王;耶稣却独自退到山上去,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犹太人正积极发起独立运动,想要脱离罗马政府的统治,所以,当他们看见耶稣有超凡的能力,便想要拥戴他为王,领导他们独立革命。但耶稣降世的使命并不在此,而是要为罪人舍命做赎价,他的国也不属于这个世界,因此他才悄悄地离开人群独自退到山上。类似以上的分析,唯有研究当时的政治背景后,才能够明白。

  二、经济背景

  从四福音可以看到耶稣对困苦、穷乏人是何等的关怀,所以彻底研究当代的经济背景,实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分办圣经所记的内容,和体验当时实际生活环境。
  〈范例〉
  例一:亚伯拉罕蒙神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创世记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读者可能很容易就忽略过去,如果我们明白吾珥与迦南在当时的经济地位,相信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吾珥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贸易通达,住在此的居民无论生活、物质、起居的条件都非常丰富,反倒是迦南,在当时乃是游牧地区,居民住在帐幕之中,为了生活需要,到处寻找青草和水源,经年累月四处漂荡,甚至被视为未开发的野蛮人。了解这两种经济背景因素后,便更佩服亚伯拉罕对神的顺服及信心。
  例二:太十一28主耶稣向当时的人发出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如果事先彻底了解当时的犹太人大多数是贫穷、奴役阶级,就可以知道主耶稣的呼召对这些人所产生的安慰。当时的巴勒斯坦经常遭遇天灾和饥荒,致使让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一般人民生活困苦,加上罗马政府仍然课以重税,如走路需付过路税、关税等,许多不合理的税收,致使百姓怨声四起、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按着旧约摩西的条例,人民还要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献给圣殿。许多穷人因为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便受到宗教阶层的歧视,在这种光景之下,耶稣呼召劳苦的人到他那里得安息,正是这一群背着生活重担的人所日夜期盼的。

  三、社会背景

  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了主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以当时的社会背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是互不来往的,故主耶稣这种行动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范例〉
  撒玛利亚原是犹太国分裂以后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人随从异教风俗敬拜外邦神明,在旧约中曾遭到几位先知的谴责,可惜仍然不知悔改,结果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亚述帝国在主前七百二十二年左右攻陷了撒玛利亚,并把当时大部分的居民掳到了叙利亚、亚述和巴比伦等地,然后又把外邦人从各国移民到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多年住在一起,便生下了犹太人与外邦人混血的第二代,到了新约时代,这些不纯种的犹太人仍然住在撒玛利亚,并在那里敬拜他们自己的神,但在犹太地的犹太人却看不起他们,认为撒玛利亚人并非纯种的犹太人。而且他们既然不在耶路撒冷敬拜神,那他们的宗教信仰也绝不是正统的犹太教,如此即形成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鸿沟,当时的犹太人如果要从犹大到加利利,他们宁愿绕道而行,也不愿穿越过撒玛利亚。但主耶稣突破了这些隔阂,因为他的救赎计划是普世性的。
  圣经记载主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表示他被内心的使命感所催逼,要把救恩散播到犹太人所歧视的外邦民族;不但如此,主耶稣也打破了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竟然向一名外邦妇女要水喝,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表现,难怪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讶异的对主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会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归人要水喝呢?」这一句话,说明当时种族、文化背景的隔阂是何等的严重,使读者不得不敬佩主的勇气和智慧,并进而明白,唯有透过耶稣基督的爱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敌视。

  四、民生、风俗背景

  广义来说指人民的生活,也是社会背景之一,当我们读到耶稣的比喻时,可以发觉他用了很多与农耕、渔牧有关的实例,因为这些是当时犹太人普遍从事的行业,一般百姓都深感贴切且容易明白。
  〈范例〉
  例一:路廿二10耶稣打发彼得、约翰去预备逾越节的宴席,对他们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预备。」或许有人要问,拿着一瓶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为什么以此作记号呢?原来,当时的社会通常只有归女是这样拿水的。而从圣经原文来看,此处所指的是,一个男人拿着一瓶水在街上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别人必投以好奇的眼光。此外,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同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圣经真实的教义。
  例二:路十4耶稣吩咐那受差派去传天国福音的七十个门徒,「在路上不要问人的安」,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很不合理、也没礼貌,其实按照当时的习惯,向人问安时需表达好些礼俗,且浪费时间。耶稣差派他们出去为的是工作,加上时间紧迫,因此告诉门徒要避免这些冗长而复杂的问安。
  例三:旧约得四8中提到,拿俄米夫家至近的亲属不肯赎回拿俄米手中的地,就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这是什么用意呢?根据当时的习俗,卖货物的人要脱掉自己的鞋子给顾客做为凭据,表示放弃了物品的所有权。
那至近的亲属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表示把赎地的权利让给他,因为波阿斯是次近的亲属,拥有购地的优先资格。所以若了解路得时代的风俗背景,在解释这一段经文时会容易明白些。

  五、地理背景

  明白圣经中的地理环境,同样可以辅助读者更深入认识圣经。假使不知道马其顿位于何处,又不知道它与亚细亚、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特罗亚等地的关系,那就很难了解马其顿的异象在宣教史和教会发展史上是占了何等重要的地位。又假设读者不知道埃及和迦南地之间的距离,也不晓得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所走的行程,就无法深入了解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属灵意义。

  六、宗教背景

  由于圣经主要的内容是宗教信仰,因此了解当代的宗教背景,在解经时有很大的帮助。
  〈范例〉
  例一:根据约书亚记的记载,当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时,神吩咐他们要灭绝当地的居民,有人以为这种作法太残忍了!但若查考当时迦南地区的宗教背景,必会同意神智慧的决定,也会同意神的决定。从考古学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当时迦南人的宗教充满了污秽,不但有各样的迷信,如巫术、法术、交鬼等邪术,连他们敬拜神的方式也满了罪恶。迦南人的神大多数是粗暴、好斗、血腥和残忍的,因此迦南人的宗教礼节也好像人类兽行的抒发,有时甚至把人当做祭物献给所敬拜的偶像,许多婴孩给活活烧死,或者把孩子杀了封在墙内,做为奠基的祭礼。不但如此,迦南人最崇拜的神巴力是非常淫秽,专以性交为乐,所以在巴力的庙中有很多男娼、女娼,迦南人若敬拜巴力、事奉巴力,就得与这些庙祭行淫苟合,以取悦巴力,由此可见迦南人的宗教真是一塌糊涂,罪大恶极。
  圣洁、公义的神岂能容忍它继续存在?且让以色列人住在他们中间,被异教所污染和同化呢?如此以色列人在信仰与道德上的圣洁准则,必定受到亏损,事实上由于以色列不肯遵从神的指示把迦南人赶尽灭绝,致使自己的信仰偏离了正道,道德生活也宣告破产。
  例二:徒廿三1~10记载保罗在公会前受审,他看出当中有一半是法利赛人,另一半是撒都该人,就讲死人复活的真理,而两派人竟起争论、发生争吵,因为撒都该人是不相信死人复活的。保罗抓住必然会引起争议的问题,丢到他们中间,就好比一枚引爆了的炸弹,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元暇顾及他们至公会的目的,乃在控告保罗,想致他于死地,保罗因而逃过一劫。如果我们了解新约中的宗教派系背景,知道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是势不两立的,立即就会了解,为何这段经文会引起轩然大波了。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