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潘霍华的宗教观

徐四浪

  潘霍华是影响当代神学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许多思想也成为神学家思考的素材,特别是潘霍华视这时代已为非宗教的时代,人亦是非宗教的人之看法。因此他说:「世界已经及龄」,「不再需要宗教」,因此我们要把一个「非宗教的基督教」给于这个时代。我们若要了解潘霍华何以提倡「非宗教的基督教,就先要了解他所谓的宗教是何所指。因此,本篇报告乃从他的「狱中书简」书中,尝试去分析研究潘霍华的宗教观,以进一步了解他所提倡的「已及龄的世界」与「非宗教的基督教」的观念。


一个不再需要宗教的时代

  潘霍华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渐渐走向不需要宗教的方向,他说「用语言来解说宗教--无论是从神学或纯粹出乎虔诚的观点来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内在及良心的时代,就是宗教的时代也过去了。我们正走向一个完全无宗教的时代...」1。因此,他认为一个需要宗教的时代就是需要宗教所表达的内涵--「虔诚」与「内在」的生活,这是没有世俗(潘霍华的世俗观点)影响下的形而上或本质上的内在2,他进一步解释何谓「宗教的意识」,他说:「依照我的看法是:一方面以形而上的观点,另一方面以个人观点去解释,二者对圣经的信息或现代的人都不适切」3。在潘霍华看来宗教乃是人对世界所做的一种形而上的解释。世人为了想了解并解释本身的存在。当一般推理行不通时,形而上的解释遂被接纳。潘氏称它为「塞孔之物」的神或称为「隙缝之神」。意思是说,当人的知识无法解释的时候,人便虔敬的说:这是神的作为。「隙缝之神」的倾向是这种神愈来愈不中用,因为科学慢慢会把隙缝补满4。另一方面若把宗教当作内在活动时,就相当于把世界切分为「圣」与「俗」两方面。因此潘霍华反对宗教化的基督教,因为不断有人把宗教的情操建立在基督教上。他说:「我们整个一千九百多年的基督教道理与神学理论,其立论就是基于人是信奉宗教的..。5」他认为有一天人必会发现这立论根本就不存在,而只是人类的一个历史和现代的自我表白的形式而已,而这世界在现今似乎已经有这样的察觉了。信奉宗教的人如何看他所信奉的神呢?此种看法又会产生何种危机呢?潘霍华认为这些信奉宗教的人在遇到无法解释的困难或在人的失败、生存的尽头才会寻求神,这是为著当需要之时才会继续著。但当人们一旦能藉著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后,也不再视死亡为可怕,罪恶他们更觉模糊也不再想了解它时,就会渐渐使神成为多余了6。这时神将从这世界上被人们所放逐,「当神被推到世界之外,被从人类的公共生活驱走时,有一种想法就是把 安放在『个人的』『私下的』或『内在』生活的范围内去。7」而这点最隐密之处,就是被人认为最为软弱、秘密的生活范围(从祷告到性生活),许多的心理治疗家就利用人的宗教弱点(内在)来实现他的诈取。8潘氏看见了这个问题,他从神学的观点指出这种「内在」或「个人」的错误有两方面:第一、潘霍华认为一个人非得先揭发出其弱点与卑污才能够称他为罪人是错的,他解释说「必得承认人是罪人,但不必是卑鄙或平庸的,绝非如此。以寻常的看法说,歌德和拿破仑之
所以为罪人,是不是因为他们对太太不忠实?这里所值得注意的并非由软弱而来的罪,而是由力量而来的。去侦察探索人家的隐私是毫不必要的。圣经未曾无此做。(由力量来的罪:对天才来说是骄傲.....)9」。


  第二、认为人之主要的本性,是在于他最内部最心底的那个背景,即所谓其「内在的生活」。而神现在就被安排在这秘密处所统治著的观点是错误的10。潘氏说:「圣经并不把人分割为内外部。..它常常注意到的是人的整体。..所谓『内在』的发现,其渊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许从Petrarch 义大利诗人及幽默家开始。圣经里所谓之『心』并不单指内在的生活,而是整个人与神的关系,这种看法认为人的生活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事一样重要的。...这就是我所以切望人不要把神贬谪到最隐密处的原因11」因此,他进一步说:「我们应坦然的认清世界与人类都已到了及龄的阶段,我们不要专门讲人属世方面的缺而是叫他在其刚强有力量之点上来面对神,我们应该放弃牧师式的诡计,亦不以心理治疗家或存在主义者为神的先驱。」12。总而言之,照一般人的了解,宗教是指与神的关系,藉敬拜或外在仪式、礼仪来表达。而基督教也被人视为是宗教,因为只要有上帝、祈祷、崇拜和教会,便构成宗教了。但实际上「宗教」一词迄今仍未有被人普遍接受的定义。而潘霍华所认为的宗教是会把生活和世界划分为二:即「神圣的」与「世俗的」。宗教把某些人、某些职业、某些行为或某些书视为神圣的,而把其余的东西当作世俗的。对神而发的人及其所行往往被认为比世俗的事更高价值。热心宗教的人总认为人生就是圣俗之间的争斗及划分,一个人的宗教意识越浓厚,他用在他认为是神圣事上的精力与时间就越多,用在世俗方面的救相对减少。


  潘霍华反对这种圣俗的观念,我们从他的分析:重价的门徒生活,即可看出他如何强调信徒必须在俗世(他以路德对恩典观念的改变,来说明信徒必须在俗世而不是在修道院)里服事主13。而当教会一旦有二分法的观念时就容易关上大门,自筑城墙,与外界隔绝而自认为是「宗教团体」。但潘霍华说: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装的比神更敬虔,神经已藉著主耶稣虚己为人,住在卑微的人群当中,叫我们不能不以这个世界,这个俗世的世界为我们关心的对象。


  及龄的世界与人类


  潘霍华认为宗教会有如此之变化,乃是因为这世界已经不再是少年了,而是已经成年了,也就是他所说的这世界是一个「及龄的世界」。其中的改变是什么呢?如何开始?为何已经及龄?潘霍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早在十三世纪左右开始有一种人治的运动(就是使人们发明那些使世界能以在科学、社会、政治、艺术、伦理和宗教里生活的自然律)。到了我们这一世代,这运动已达到某种完善的阶段。人类能够制驽各种重要的问题,不需要仰赖神做为他们假设的工具。人对于科学、艺术,甚至道德问题的态度以极明显14,很少能加以驳斥的。


  近百年同样的现象也及于宗教的问题,并且日渐加剧,不需要神什么事情也行的通,有没有神是一样的,如已经在科学的范围里,现在也在一般人类的事物上,我们之所谓『神』,以逐渐被挤出生活圈外,一天天的失掉其立锥之地。....这世界业已达到某种自觉的阶段,认清了治理自己生存的自然律。」15 。 潘氏认为我们也无须反抗世界的这种成长,或欲把世界在拉回到少年的时期。因此,他说:「..我们在这世上必须过著好像神不存在的生活。这正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在神的面前!于是,这长成了的世代迫著我们诚实地去认清我们与神面对面的处境。神正在教导我们,我们生活为人,可以不要靠赖 。与我们同在的神,就是离弃我们的神(可15:34)。这位使我们生存在这世界上不需以 为假设的那位神,也就是我们得永远站立在 面前的神。」16。但有一些基督教的护教学家攻击世界的这种自信自觉精神,他们向世人证明:人没有神的庇护是不能生存的。他们说:纵使一切俗世的问题都能自行解决,但是对于根本问题如罪恶与死亡只有神才能供给答案,这就是人需要有神,教会与牧师的原因17。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和精神治疗家不断散发一种思想:「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不快乐的并且绝望,只是不肯承认罢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尽量使人感觉内在的失望,这就是世俗的方法论18。而潘霍华批评他们说:对以长成的世界所施的攻击,第一、是无意义,因为护教者想把一个成年人再拉回少年时代去,勉强他去依赖一些事实上他不再需要依赖的东西,把他推进一些他不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上去。第二、是卑鄙的,因为他们要如此做就得尽量揭发一个人的弱点,为了那人所不了解的目的这样做,而非出乎他自愿的。第三、不合基督道理,因为他们把人的宗教性中的某些特殊情况,就是人的律,来代替基督19。


  非宗教的基督教


  基于这世界已经及龄了,所以潘霍华进一步提出了他的「非宗教的基督教」观念,也就是基督教的信仰必须要离开宗教了。在狱中他益发觉得教会需要这种理念。因为神学家一贯认为凡人都是宗教性的,并以这种观念来护卫基督教,以为人的宗教情操就是基督徒与人交谈的接触点。潘霍华特别以田力克(Tillich)为例,田力克假设人是有宗教性的,乃因为人人都有终极的关怀(死亡与得救问题)。田力克从宗教方面来解释世界本身的演进--与世界的本意相违--他藉著宗教去窥视整个世界的形成。潘氏认为田氏实在是很大胆,可是世界却把他的位置取消了,仍然走自己的路,他寻求了解世界比世界对自身的了解的还多,可是世界觉得自己是被误解了。潘氏说:自然的,世界需要有人了解它,比它对自身自身的了解更清楚,但却不一定要从宗教的方面去解释,向一般宗教社会学家所希望的20。潘霍华认为巴特(Barth)是第一个看出这些人的错误者,但巴特对于怎样以神学的观念加上非宗教的解释,都没有给于具体的解释21。而布特曼(Bultmann)却陷于典型的自由神学那删减的过程中,即抛却了基督教神秘性因素,把基督教减少到其「本质」了22。潘氏认为基督教的整个内容,包括神话的那一部份的概念都得保留。


  潘霍华怎样解释非宗教的基督教呢?当然他不是劝我们离开教堂或停止祈祷和崇拜。他认为需要解答的问题是:「所谓教会(教会是指教堂,教区、传道及基督徒生活),在一个无宗教的世界里有什么意义?....崇拜与祷告在一个全无宗教的情况下将有位置呢?是否秘密的操练可以有其重要性在?或是,根据不同的情形,是不是最主要的与次要的之中的分别可在此获取新的重要性。...」23。


  他说基督教不同于宗教的地方是「人的宗教意识使他在痛苦中去仰赖世上有力的神,以神为救星。圣经却只是他去寻找一个无能无力和受苦的神。唯有受痛苦的神才能帮助人」24,「神准许我们把他挤出世界,以至于到十字架上,在世上神是软弱无能的,而 之与我们同在,并且帮助我们,正是用这方法,唯一的方法。马太8:17 清楚告诉我们,基督并非以 的全能来帮助我们,而是以 的软弱与痛苦来帮助我们」25。所以人应投身在此无神的世界里,毋需以宗教来矫饰它或设法使它神化。他必须在此凡俗的世界里生活,参与神的痛苦。


  因此我们知道宗教的行为常常是部份的,而信仰(非宗教的基督教)却是整体的,是一种包含整个生命的作为,耶稣并不呼召人去参加一种新的宗教,而是要人进入新的生命26。因此,非宗教的基督教是指一种现世的信仰,进入生活、生命中的每个层面与部份,去参与基督的痛苦。


  对于非宗教的基督教中的信徒应如何生活呢?潘霍华提出他的看法:「一个人必须完全过著今世的生活才能学习到信心。一个人必须放弃把自己造成某种人物的企图,无论是想作圣人,悔改了的罪人,教徒(所谓祭司式的),义人或不义的人,病人或健康者。这就是我所说的现世的之意义,及负起生命的一切责任与困难,成功与失败,一切经验与无可奈何之事。就在这样的生命中,我们才能把自己无条件地放置在神手里,参与 在世上的苦难,与基督在客西马尼园一同警醒。这就是信仰,就是悔改,也就是一个人成为人和基督徒的意义(参耶利米书45章)。这样,当我们以生活于今世参与神的苦难,成功怎能叫我们傲慢,失败又怎能使我们走入迷途呢?」27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潘霍华极力想告诉世界说,神和基督教信仰并非温室的花朵,需要受到已经及龄期的无神世界的保护。基督徒蒙主呼召,要进入世界的各层面之内,不是要作特殊人,而是一个人。因为惟有完完全全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人才知道信仰神。这就是潘霍华对这个世代的贡献,他对宗教提出了他的见解,也为基督教作了非宗教的诠释。

注脚 


1.「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4月30日,页101。
2.「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4月30日,页102。
3.「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4月30日,页105。
4.「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5月25日,页116。
5.「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4月30日,页101。
6.「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4月30日,页104。
7.「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8日,页134。
8.「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8日,页134。
9.「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8日,页135。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参「追随基督」,页37-38。
14.对这方面可参考「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16日,第139-140页的说明。
15.「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6月6日,页121。
16.「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16日,页141。
17.「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6月8日,页122。
18.同上。
19.「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6月8日,页123。
20.「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6月8日,页124。
21.同上。
22.「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6月8日,页125。
23.「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4月30日,页102-103。
24.「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16日,页141。
25.同上。
26.「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18日,页142-143。
27.「狱中书简」中之「给朋友的信」一九四四年7月21日,页145。

索引

「狱中书简」一书中有关宗教的索引

宗教礼仪:p.11「给父母的信(1943年6月24日)」

宗教癖:p.44「给朋友的信(1943年11月21日)」

宗教狂:p.59「给朋友的信(1943年12月18日)」

不应强迫人接受宗教:p.72「给朋友的信(1944年1月29,30日)」

无宗教的时代:p101.「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何谓基督教:p101.「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何谓非宗教的基督教训:p102.「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脱离宗教自由:p103.「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批判布特曼:p.105「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p.125「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宗教的意识:p105.「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得救问题:p.105-106「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批判巴特:p.106「给朋友的信(1944年4月30日)」
p.124「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世界及龄的过程:p.121「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p.139-140「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16日)」

护教学者对及龄世界的攻击:p.122-123「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p.131「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30日)」

存在主义及心理治疗家:p.122「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批判自由神学家:p.123-124「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及龄世界:p.125-126「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8日)」
p.131「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30日)」

圣经中的信仰:p127-128.「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27日)」

为基督得著及龄世界:p.132「给朋友的信(1944年6月30日)」

内在、个人、私下生活:p.134「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8日)」

内在生活的错误: p.135-136「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8日)」

属世如何解释圣经的名词:p136.「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8日)」

非宗教的基督教:p.140「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16日)」
p.142「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16日)」

圣经中属世的解释:p.141「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16日)」
p.145「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21日)」

宗教行为与信仰的区别:p.143「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16日)」

基督徒的现世生活:p.146「给朋友的信(1944年7月21日)」

原载于神学网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