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关于《中央车站》
元曲(感谢著者授权)
我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的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 比如《中央车站》。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小男孩,一次打通人类心脏的旅程。 朵拉和约书亚是两条线,分分合合,孩子用纯真试图打动忘却,老人习惯用沧桑保持坚定。一方在尝试说服另一方,不断的交锋,微妙的拒绝和接受,改变是缓慢而真实的。 伊莎朵拉狄谢以代人写信谋生,她的眼前是五花八门的故事,或黑或黄的面孔,无数个心灵的欺骗和肉体的狂欢,绝望的爱恋和无耻的堕落从朵拉的身边飞速闪过,于是她选择了自己对人群的裁判方式,将一封封信撕毁或是闲置,这是她的有把握的生活。朵拉被夹在汹涌的人流里,在拥挤的车厢内,她伸手扯住自己的那个吊环。 安娜带着她的儿子平平无奇的出现了,她为朵拉带来了三件东西:丈夫叫做“耶稣”,儿子们依次命名为“摩西”“以赛亚”和“约书亚”,三个宗教意味浓厚的名字,预示着朵拉即将开始的心灵旅途,走出迷惑的境地;约书亚用孩子的眼光直接的看这个世界,于是他第一次说出了朵拉的秘密,窥破了朵拉自我的世界,那个麻木而凝固的平衡第一次被击中了;安娜的死亡如同被狂风卷下的一片落叶,死者让那块黄手帕具有了某种让朵拉尊重和被打动的情感,一个靠近本原心灵的起点。 约书亚和朵拉的第一个回合在死者身后开始。 你还能让一个孩子如何去理解死亡?用他的眼光扫过去,一片阴森惨白的世界,陌生人的每个点头,每个回头似乎都在不怀好意的龇牙冷笑。当他趴在栏杆上仰视色调里慈悲的圣母,中央车站人已四散,一个人口一千多万的大城里,只认识母亲的约书亚被孤单的留在了世上。于是他要找回自己那个孩童的爱的世界,命令朵拉给自己恐惧中最后能指望上的爱---从未见过面的被他叫做父亲的一个男人写信。这惹起了朵拉自己的回忆。她粗暴的赶走约书亚,骂他讨厌,要他滚开,实则是认定了约书亚所冀求的爱根本不能找到,朵拉把自己伤心绝望的下意识发泄在小男孩身上。被赶走的约书亚有微带恨意的目光,冰凉的消散在空气里。走过朵拉身旁的,是贫困的老人,散淡呆滞的游民。车上照例的拥挤,约书亚无望的追赶。 黑色被推到极端,事情就会改变。电影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突发的谋杀---偷窃了一点东西的少年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这个情节大概来源于越战时那张著名的街头杀人实拍照片。对人命的任意荼毒和冷漠,这已经是无爱的极端和尽头,血总能给人尖锐切肤的痛楚感觉---于是朵拉妥协了一步,上前告诉佩卓(那个凶手是地霸似的人物)自己认识约书亚,相信这时的朵拉,心里有一点保护男孩的念头,至少不是完全无关的冷漠。表面上一切都好了,约书亚原谅了她昨天的粗暴,跟着朵拉回了家,短暂的温馨片段,镜头成弧线在朵拉,爱琳和约书亚中间温柔的来回,这个时刻,孩童世界对爱的单纯肯定和成人世界对爱的苦涩界定有了一段短短的交流:约书亚总在询问对方有没有先生和小孩,有男人照顾你们吗,而朵拉和爱琳的回答则非常肯定,没有,没有先生和小孩,也没有小狗,我们自己照顾自己。想象和现实,对照参差。外面轰隆隆的火车奔跑来去。孩子的视线转动着,彻底发现了朵拉的秘密。朵拉又开始欺骗他,会把信寄出去,她未曾改变对爱的怀疑和否定。 所以会有第二天,观众和约书亚一起吓了一跳,昨天还是个好人的朵拉今天就把男孩以一台电视的价格卖了出去。一面是朵拉蘸着口水在数钱,一面是约书亚无力垂下的细小的眼睫毛。爱和信任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电影真实的让我们看见一个半贫困中的老女人正常可信的心理状态,人心里有这样的阴暗。但正象爱琳所指责的,朵拉,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有些事情不能过分。自私和做恶,绝对是原则上的壁垒分明。拥有崭新电视的朵拉深夜难眠,冷汗淋漓。她是个欲海里的常人,但她的良知仍在,心里的那块黄手帕飘了起来,她慌张的拉着约书亚逃出了人贩子的家,从此二人踏上了寻找约书亚父亲的旅途。是约书亚的父亲,是约书亚对于爱的希望,更是朵拉对爱的多年怀疑后开始鼓起勇气探索是否会有爱的真实存在,探索人世的厌弃和宽容谁更重要。过去她忘记了一些东西,在人里她忘记的是多年前那个让她在火车上大鸣汽笛的男人,或者还有几个不幸的爱情故事;在神里她忘记的是她的主所要求她的,爱这个世界,约书亚找父亲,她也在寻找她所遗忘的。 于是迎来一路风尘。 行程的开始,约书亚并没有原谅朵拉出卖他的行为,他说,你是坏人,我不喜欢你---孩子的判断是直接的。朵拉无力去解释什么,也不会为自己去开脱那些自私。紧张的气氛里也有舒缓,孩子气的约书亚要朵拉买了新的白衬衫,为了那个干净的希望;在车上,朵拉婉转的向他叙述着那个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假象,告诉他何谓已婚男人,就是在家阴沉沉,出门就耍宝。还有那个公车和计程车的比喻,公车有方向有目的,计程车没有,会迷路。公车是男人家里的妻子,而计程车是外面的女人。但是最后先离开父亲的却是母亲,朵拉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这些淡淡的描述容易被忽略,但全是朵拉在向外展露出她曲折隐秘的心理,让我们看这个世界里,忘记了如何爱的人群是怎样将她慢慢包围,最终融合的结局。孩子未必能理解这些,观众心头却一动。但约书亚已不象开始时那么信任朵拉,他在酒精下说出了心里话---朵拉转变的同时,他也在转变,彼此说服又彼此接近,角色微妙的互换---"你不是我母亲,我们非亲非故。你是酒鬼,你没地方去吗?”朵拉无奈的抢走酒瓶,大喊“我是想帮你”,但是她也受伤了,被孩子拒绝的感觉让她考虑放弃这次旅行,于是朵拉计划在巴纳莫离开男孩。可是约书亚夜里的发泄过去后,他依然依赖着朵拉,一转头看见小男孩可怜兮兮的看着自己的朵拉,其实已经被他原谅了。朵拉生气的说,“你说的对,没有我比较好。”然后她发出了一个模糊的邀请,“如果你要和我说话了,就坐过来。”拒绝和接受都是缓慢暧昧的,转变的过程就是这么真实。 一张一弛,节奏因为突然加入的事件而加快---约书亚跟着朵拉的时候把所有的钱都弄丢了,两个人山穷水尽。在烈日下叹气的朵拉,眼前是一只瘸腿的山羊,电风扇在墙上摇头晃脑,她的前景变的乱七八糟。电影没有把厄运演绎彻底,突然在这里莫名其妙的出来个好人凯撒----这个角色更大的意义好象是导演符号化的需要---三个人分享面包,分享旅途里突然的爱和温暖。如果说前面一直是让朵拉模糊的感觉到爱的可能存在,那么这里就是让她直接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情。她爱护小约书亚,不让他去偷窃而自己上阵(别忘了偷窃有被射死的危险),同时又有一个爱护她的男人为她开脱罪责。一直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朵拉,现在凯撒用温暖来照顾她,她爱上这种温情,甚于爱上这个男人,不管怎么样,凯撒为她带来了一个肯定的梦想。爱情里的朵拉是愉悦的,她为这个男人涂抹口红,让人感动的细节,然后她抓住凯撒的手,温柔的笑着,她不再是过去的她了,过去的她不会有追求爱的念头和勇气。 但是卡车开走了,凯撒的消失和到来一样突然。爱情离开了朵拉,那么朵拉也离开爱了吗? 经过一次希望的人就象经过了一次新生,她的生活逻辑已经改变。朵拉没有走回老路上去。虽然她也靠在玻璃上流泪,但这次的伤心却不绝望,在约书亚善解人意的安慰下,他们又一次踏上寻找爱和温暖的旅途,“灯神之母啊,请带领我。”卡车上的歌声,正和着朵拉心情的跳动,她带着约书亚走下山坡,把黄手帕系在了木桩上,这是他们对于所追寻的目的地的祈祷。 目的地似乎就在眼前。他们找到了那个叫耶稣的男人的下落。还记得约书亚在朵拉家的墙壁上看见过的那副画吗?一条长长的土路,一道浅浅的篱笆,一栋远处可爱的房屋。他们站在门外使劲拉着,可是如果你在拉,那么用很多力气也打不开-----有的时候,幸福只是反手一推那么简单。可惜这还不是他们的终点。电影还要再考验他们一段时间。父亲搬家了,约书亚经历了自己希望后的失落,刺目的阳光下,一个孤独走远的瘦孩子。相信爱和希望的危险就是,你可能会遭遇极大的失望。 现在他们一无所有,饥饿,困倦,劳累而没有目标的走在盛大的灯神圣母节里。(在南美灯神圣母好象受到比较广范围内的崇拜,记得三毛在她的游记里提到过),一片人声哄哄。这里出现了一个盛大的宗教仪式,导演让数以千计的信徒出现在视线里,但是这种展示的意义不只限于对自己国家习俗的单纯描绘,象某些导演所做的那样找一个卖点,电影在这里已经把寻找的这种过程提升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在寻找的,不仅仅是朵拉和约书亚,你看那些唱颂着圣母的人啊,他们在日常里未必想起了爱对他们有什么重要,可是现在他们在“全心想求主,渴望主”,而主所要他们做的,基督的本质,就是爱这个世界。我在朝拜里看见了这个国家在寻找希望,尽头的爱,宽容,同情,信任是他们拜求的真正目标,同样的,隐藏在这些人群身后的,是整个的人类。大家都在寻找,从心灵,从本源。 眩目的美丽和热烈的祈祷声里,站在这些苦难的人前,因为一时气话伤害了约书亚的朵拉艰难的寻找着失踪的男孩,她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烟花在一瞬间对着朵拉爆裂开来,她在一片宗教的香烟氤氲里又饿又累的晕倒了,再醒过来,朵拉躺在小男孩的身旁,她仍旧疲劳,可是在一种安心的表情里,朵拉平静的睡着了。 生活给了这两人一个惊喜,在巴西这个文盲成堆的国家,朵拉再度重操旧业,开始给人写信。生意异常的好,她的摊子不再摆在那个中央车站,而是正对着圣母,来要她写信的人里,仍旧有普通人的情感,给母亲,给未婚妻,诉说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夹杂了对上天的感谢。朵拉的面前又站满了众生纭纭。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她把握生活的姿势已经彻底不同。当小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所以你看,变化虽然很慢,但是无处不在的进行着,导演是要一滴一滴的给我们看。 寻找还在继续,朵拉没忘记自己对约书亚的诺言,这时他们的情感已经难舍难分。在朵拉给小男孩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被父亲遗忘之后,似懂非懂的约书亚在这一次的寻亲失败里不象上一次那么沮丧,他还要去哪里寻找爱呢?现在在他面前的,不正是最正切的温暖和关怀吗?夕阳里一高一矮的两个背影,走路跌跌撞撞的老女人朵拉和约书亚计划着未来两个人相依为命的幸福生活,那样的日子里,应该是有满把的温情和满怀的喜悦吧?他们从线的两端走来,互相拉着向前走去,到这里,他们已经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和自己曾经丢失的东西。但是影片又转了个弯----怎么也找不到的约书亚的亲人出现了,虽然不是他的父亲。在朵拉看见约书亚的两个哥哥陪着他玩耍的时候,在约书亚的手上又攥上那个小陀螺的时候,在朵拉念完耶稣给妻子的那封充满感情的信之后,我想她已经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她爱这个小男孩,所以希望为他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现在她所想的已经不仅仅是是否会在日后被约书亚遗忘,在对另一个人的真正关心里,这已经不再重要,所以她念完信以后,把藏了许久的安娜的信和耶稣的摆放在一起,一个完美家庭,感情和圣像一样完好。朵拉自己在黎明前离去。 电影上我看见两个流泪的人,一老一小,各自举起圣像前的合影,他们是幸福的,追寻到最后,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我一个人坐在底下发呆,我的耳朵边有别的声音-----很久很久以前,在海底有最清澈的水,最干净的花朵。在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身上,相信和追求无尽的爱,后来的人,把她叫做海的女儿,天使把这样的人,称做所有的时代里,永生的灵魂。 原发表于西祠胡同之《后窗看电影》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