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思想的魅力——读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张立国 对刘小枫先生的著作发生兴趣,是五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时读了上海三联版的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一书,内心大受震动。 虽然《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主要是讨论了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天主教和新教 神学家的思想,但由于作者在写作中渗透出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表达一种经过 深思和理解之后的“我信”,故对汉语思想界大有启迪。 由于汉语思想界对上帝隔膜已久,对神学的认识更是乏善可陈,刘小枫细心梳 理了西方思想的两大根基,认为在西方思想中,至高真理有两个:一个是形而 上学的理性的至高真理,一个是创造了人并赐福于人的神圣天主的真理。前一 种真理是从明证的理性中去寻求,后一种真理则是从“不幸”中去寻求。更进 一步说,前一种真理来自雅典智者的惊讶,后一种真理则源于圣经中的先知们 睁着眼站在存在的不幸前面向创世主求告时的眼泪。由于汉语思想界谈论西方 文化时,仅强调希腊理性即雅典精神,对西方文化的另一半犹太宗教即耶路撒 冷精神不知其实,由此产生了许多误读、曲解。刘小枫重新梳理了西方文化中 作为价值论的犹太宗教,首先他引用瑞士神学大家巴特的神学理论来消解理性 主义,即“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其次刘小枫对基督神学中的若干关键 词作了现代诠释,像原罪、上帝、受难、复活、十字架等。经此诠释,神学的 传统面貌焕然一新,它成为一套浑厚博大的价值论体系。比如原罪是指人本性 中不能避免的一些根本缺陷:片面、放任、自私等本性。为了求得人性的完美, 人需要和这些原罪抗争。“上帝”则是一种人为的最高设定,设定它的唯一目 的是为了提高做人的要求,它是歌德的“永恒女性”,在人的生存中充当引领 人向上的角色。通过它,人能成为一个严肃追问、寻觅生存意义的价值生灵, 成为超越时空的、动态的精神性存在。生存艰难,生命从本体上来看就是受难, 在生与死的两极,人仰受“上帝”圣恩即信仰的滋润,充满圣爱———在无奈 的人性中活出灵的精彩。因而生命和“十字架”由圣爱、受难这两根柱子交叠 而成。前者是种理想状态,是灵之为灵的根本;后者却是一种现实境况,为肉 身无法甩开、无能挣脱。面对这个“十字架”,人得担当苦难、经由受难懂得 圣爱,如此我们不仅有命更兼有魂——生命被升华、优化,也就活出了价值与 圣洁。刘小枫在“十字架”上的沉重之思说到底只是“从我们切身的生存境遇 出发,与他相遇的西方神学大家一道,去寻求一种信仰的值得信靠的本质。 刘小枫的写作与思想事实上是在寻索个体生存的根基。他以神学为背景,坚持 个体言说,不仅仅是为了寻回人身的自我,其意义还在于,个体言说有可能使 个人的学问能够逾越既定的文化形态的圈格,超出传统、正统话语问题对个人 视野的制导,在自由的致思中探索切身的学问,有可能感觉并思考真正切合时 代状况的问题。 针对当下学术界的“问题意识”,刘小枫认为所谓东西方文化之争,所谓学术 本土化、重建学术的规范等等,无一不是假问题、伪问题。刘小枫告诉我们, 只有致力于坚持自由的、批判的个体言说,才有可能触及到现代学术的根本问 题,才有可能摆脱别扭隔膜的情状,与东西方思想家一起休戚与共、命运共担 地思考共同面临的现代性问题。 十字架上的刘小枫,在寂寞中寻求个体思想信念的安顿,寻求切合时代问题的 学问标式。我们也许无法理解他的哲人之思,但像刘小枫先生这样的“书斋守 夜者”的“个体的独特之思”永远让我们苦苦追索,让我们领略到思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