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解经原理》第一章 导言

佚名

  常听到一些人说:“读圣经哪需要什么学问?读就是了,还不简单?”
  事实上,研读任何文献,我们都会有似懂非懂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会发现语言的传达一样会发生问题;有时根本听不懂,有时好似懂了,却是误解原意;环境的转变更是为我们带来不少的争论。我们可先以中文为例,说明一些阅读古代文献的难处,然后以圣经为例,指出语言传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我们再读到历史的差距所带来的困难以及解释圣经这一门“学问”主要的课题和工作。
  
  壹.为什么要研究解经原则?
  I.研究古代文献的难处。
  请问,下例二段中文,你懂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姓常青净,何处有尘埃。”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坦白说,倘若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二段文字,我当然会知道二段话都是用中文写的,但却要承认实在看不懂,为什么呢?让我们研究一下。
  第一段话出自佛经,是禅宗大师慧能在坛经中的一首佛偈,必须先了解其中的一些名词,是梵文音译,中文本身没有意义。要知道“菩提”的意义,就必须懂梵文,不然就要请教懂梵文的人。“佛姓常青净”一句,“姓”字现代写作“性”,“青”字等于现代的“清”。了解这二个字。我们便知道这佛偈讲的是“佛性”的问题,而不是佛的“姓名”。但是,明白了用词,我们还不明白这首诗在说什么;为什么提及“树”,“镜”,“台”及“尘埃”?若要明白,我们需要了解这首佛偈的背景,研究佛学的人告诉我们:这个偈是慧能针对他一位师兄的诗而写的回应,他的师兄认为人要悟道,便要像一个人经常将心中的镜子擦干净;但慧能根据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指出镜子根本不存在,既无镜子,还擦什么尘埃?这是他对顿悟思想初步的表达,不了解这背景,我们便很难明白这佛偈的意思。
  
  上面的例证,涉及了外文,第二段话是出自诗经国风,短短十六个字,多数的字现在还通用,该容易明白一点吧?仔细研究,我们却发现这首古诗在中国起码有二个不同的解释。根据汉代郑笺的毛诗正义,这首诗是说有一位皇后不嫉妒,想为皇帝立三宫六妾,以致睡不着觉,表达了古代的妇德。宋代的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更直截了当的说文中的君子指文王,淑女指文王妃大姒。这类的说法代表了古代一二千年的传说。但近人马持盈诗经今注今释却说,这首诗完全是爱情结合的诗,明明是男子追求女子,求之不得,所以翻来复去的睡不着。同样一首诗歌,却有二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谁是谁非?我们又凭什么决定?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了解古代的文献,需要对文中用词有所研究,有时外文(如梵文等)的知识及写作背景的知识也有帮助;但用词确定了,解释却仍然可以有极大的差异。
  
  II.语言传达的问题
  圣经是上帝的话,但人听话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误解,在圣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的例证。
  “他(犹大)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约十三:27)耶稣对犹大说的那一句话,够简单,清楚了吧?我们现代较熟识圣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指犹大要出卖耶稣。圣经却告诉我们,当时除了耶稣和犹大明白真正的意思外,其他门徒都不知道。有人根据他们已知的背景推论,认为犹大既是管钱的,耶稣一定是要他去买东西;也有人以为耶稣向来关心穷人,而且那时候是逾越节,所以推测耶稣的意思是要犹大周济穷人。这些人根据他们所拥有的资料推测,但都误解了耶稣的意思。
  
  有时候,表面上清楚明白的话,应用起来却是大有问题,哥林多前书便有这么一个例证。保罗说:“我先前写信给你们说,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此话不是指这世上一概行淫乱的,或贪婪的……若是这样,你们除非离开世界方可。但如今我写信给你们说,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相交。”林前五:9-11)同样,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读到第四诫:“安息日什么工都不可做”,也问了大堆问题;安息日走路,是工作吗?摘麦穗呢?挑水呢?烧饭呢?(参徒一:12;太十二:1-2)
  
  耶稣和早期的基督徒以及犹太人用的是同一本旧约圣经。对耶稣和基督徒而言,旧约圣经很明显地读到耶稣是救主的真理,但是对犹太人而言,他们承认旧约中有弥赛亚的应许,却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为什么呢?耶稣在世时,曾对犹太人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约五:39-44)使徒保罗也说:“他们的心地刚硬,直到今日诵读旧约的时候,这帕子还没有揭去……但他们的心几时归向主,帕子就几时除去了。”(林后三:14-16)这是一个最要紧的层面,内心的问题。一个人的基本心态和人生的路向会影响他读经的结论。一些原本相当清楚的话,由于心态的不正确就变成不清楚了。
  
  以上的事例,都给我们一个信息:同样的话,却有不同的领悟与解释,因为那话语本身有时确实需要更深入的资料或解释,有时话语本身没有问题,人的心态却令他误解。
  
  III.环境的改变
  基督教的一个特点,便是反对以教皇或教会为最终的权威,而以圣经为信仰与生活的最终准则,因此,基督徒无论是在个人的生活上或教会团体生活上,都仔细的寻求圣经的原则。读经也成为基督徒不可少的生活习惯。照理,圣经既只有一本,那些专心研究圣经的人无论在信仰或生活原则上都应该一致才对;但事实上仅是华人教会中的“宗派”起码便有一百几十个,而更妙的是每个宗派都是以圣经为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认为自己是合乎圣经的,甚至可能是最近于圣经的。例如,自改教初期马丁路德与慈运理这二个领袖便对圣餐的意义有不同的见解。虽然他们二人都反对天主教“变体论”的解释(变体论者相信圣餐的葡萄酒“或汁”与饼变成了主耶稣的血与肉),马丁路德认为圣餐时葡萄酒与饼同时是酒与饼及主的血与肉,而慈运理却认为酒与饼仅是“代表”主的血与肉而已。另外对基督徒的经历也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有人认为基督徒在信主受洗时就得到圣灵,受圣灵充满;也有人认为受洗时仅是经历圣灵的洗,但圣灵的充满则是第二次的恩典,是受洗以后的事。在二十世纪的华人教会中,我们也经历了不少的纷争;有人认为教会应有牧师的职位,有人认为教会只能有长老,不能设立牧师;有人认为圣餐只能用葡萄汁(因此前文我们要用葡萄酒“或汁”这奇特的用词)和无酵的饼,也有人认为以面包代替无酵饼并无不可;有人教会中有诗班,也有人反对诗班……。
  
  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差距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历史的差距的形成,与上文研究古代文献的困难有关(一些圣经时代的用词的定义不是那么容易确定),也与语言传递的问题有关,(有些用词记载不够清楚)另一个原因,则是环境的改变,譬如说,在体制上,“监督”与“长老”都是圣经中的用词(参提前三:1-6:徒十一:30;彼前五:1-4),但是,“监督”是否等于“长老”呢?若是,为什么要用另一种名词?什么时候开始的?即使有监督或长老,他们行使职权的方法是怎样?圣经既主张“凡信徒皆祭司”(参来四:14-16,七:17-22;彼前二:9)人人在神面前平等,教会中的事岂不是应由信徒全体表决吗?在民主制度下生活的人,还应该采取类似专权独裁的监督制吗?
  
  贰.解经的目的与基本工作
  从第一大段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解经原理的重要,也已经涉及了解经原理所要做的工作及它研究的内容。
  简单地说,在解经的过程中,我需要做四个基本的功夫。第一,我们必须问:圣经原来讲什么?这可说是最客观的问题,也是基本的工夫。换个角度讲,在研读圣经时,我们不是在看自己的文章,也不是在听自己说话,而是在听或看与我有别的一位……上帝……的话。第二,我们要进一步地问:所讲的原来有什么意思与用意?讲话或用词的内容一般而言与意思会是一致的,但不一定绝对不可分。圣经中好些记载记的都是事实,但主要的目的,却不是要读者照样模仿,而是要以那些事实为读者的鉴诫。例如,旧约圣经中扫罗和亚哈的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不合乎神心意,背叛神的国王是怎样的人。更要紧的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或意见去解释圣经的用意。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某次,一位土著人听到宣教士说耶稣是好牧人,很好奇地问那宣教士:耶稣是否神经病患?原来在那地方,都是精神有问题的人才做牧羊的工作。
  
  第三,在上述二个较客观的问题之后,我们要问一下:在现代的文化环境中,这段话又是什么意思?许多时候我们若知道原来的意思,就可以直接的应用出来;例如,圣经中不可杀人的诫命主要是指谋杀,因此我们现代人仍不可以谋杀任何人。有些时候,应用没有那么明显,而且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了解。例如,在西方,写作时若是抄录了他人的话,必须指明出处,而且要用引号,没有这样做的人就是不诚实,犯了偷窃的罪;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包括中国传统,抄录了他人的话而不指明出处的事经常出现,并不是犯罪的事。在这情形下,我们便必须要问一下:诚实与偷盗在现代的意义是什么?遇到一些现代不存在的制度时,更要注意现代意义的问题。例如圣经中经常有劝告奴隶的话(弗六:5-8;西三:22-25,“仆人”原文是“奴隶”),读到这些经文时,我们必须问一下这些经文是否表示圣经赞成奴隶制度;若不是的话,在非奴隶制的社会中,这些经文又有什么意义。
  
  第四,确定现代的意义以后,我们还必须在生活上加以体会与实践。华人教会中有人提倡的“生命读经”,就包括了这一层的意思。严格他说,看圣经研究圣经并不是将圣经当作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通过读经听到神的话,遇见神自己,与他来往;我们甚至可以说读圣经其实就是在听神对我们说话。因此,读懂了圣经的人必定在生命中遇到神,产生心态,价值观及行为上的改变。
  
  总言之,解经原理所研究的,是了解与体会圣经的正确方法与原则,使读经的人听到并遵行神向读者及当代的人所说的话。例如,十条诫中,有“孝敬父母”这一命令,我们读这一条诫命,可以研究字义,了解“孝敬”的原意是什么,在当代有何用意,甚至可以分别出圣经中的“孝敬”与中国的二十四孝有何异同,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完全没有孝敬父母的行为,甚至不觉得以前的“不孝”是罪。真正读懂圣经的人却不应这样,知行一致的人才是真正懂圣经的人。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