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爱情、幸福和哲学家

谢文郁

中学生读琼瑶的爱情小说,那是读得死去活来,读完後有无限的遐想和激动。十 多年前听人谈论琼瑶小说,不禁也翻了几本。每次读的时候,读开头还挺有趣,但读完最後一 句话时,心里就大叫上当,觉得感情被人糊弄。于是宣告与琼瑶绝缘。朋友们因此讥笑我,说我读柏拉图读多了,忘记了情为何物。


  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对爱情倒是有看法的。苏格拉底娶了个恶婆娘,整天唠叨他为什麽不去挣钱养家。因为这个恶婆娘,苏格拉底就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靠恶婆娘而成为哲学家这一 先例是不敢效仿的。因此,他终身不娶。柏拉图堂堂一 表人材,相形之下苏格拉底简直不能相比。要是他结婚的话,倒是不愁找到“好女人”,给他带来幸福。但是,他害怕的正是“幸福”两字。把爱情和幸福扯在一 起,那一 直是很流行的看法。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讨论爱情时,把这个看法好好地损了一 顿。人们都以为爱情带来幸福,实际上人们把爱情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欲望满足,把幸福理解为欲望满足,于是在幸福与爱情之间划等号。由于满足了的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人们无法在满足中找到爱情,因此,幸福带来的是爱情的消失。


  反过来,当爱情消失後,幸福也无影无踪。


  问题出在那里呢?柏拉图谈到,人们的爱情指向完善。当男女热恋时,双方都视对方为完善的象征,希望在对方身上落实自己对完善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当双方结合後,完善性丧失了。完善性根本就是幻想。


  爱情指向完善,欲使爱情长久,关键在于把完善揭示出来。或者说,只有当爱情真正联结到完善时,爱情才能永存。什麽是完善呢?这种提问实际上把思路引向一 种终极的哲学问题,即善的概念。


  这是困扰柏拉图一 生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也是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哲学家把自己的生命和善概念联系在一 起,他对善的追求体现了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不会失落的。因此,柏拉图认为,爱情和哲学家是一 体的。爱情在哲学家生命中得到恒久的体现,而哲学家在爱情中获得他的生命。人们通常称这样的爱情为“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後来也发现他的理想无法在人间实现。


  根本一 点是他自己对善的概念的理解总是在修改中。其实,柏拉图晚年注意到他思想中的一 个根本缺陷:人追求完善是不可能的。他谈到,人的智力有限,视面狭小,受肉体的制约,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善概念。但追求善概念(爱情)又是人生的根本动力;如果人的追求不可能达到善,那麽这种追求就不可能恒久维持。为了弥补这一 缺陷,柏拉图晚年开始使用“天恩”概念,认为神作为造物主也必将理解神-“善本身”的能力和途径给予人。问题也许可以这样提出:如果善本身不向人显示自己,那麽人就不可能追求它。人爱善,但无能也无法爱善,除非善自己先爱人。但是,谁知道善会不会爱人呢?柏拉图以及他的学生都陷在这个困惑中。他们虽然也谈论“天恩”概念,但发现无法确定它的存在。


  但是,《约翰福音》向古希腊哲学家宣告了一 件不可思议的大事:“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 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我们知道,《约翰福音》的问世对希腊哲学有巨大冲击。人们开始发现柏拉图的困惑有了答案。


  这答案就在基督福音里。神先爱了我们,于是我们就能够爱神。于是人的生命冲动源源不断,于是爱情发扬光大。


  柏拉图在《会饮篇》提到一 个关于爱情起源的说法。根据这一 说法,人在太古之时原无男女之分,只是无性的单独个体。後来被一 劈为两半。这两半分别为男女。人为了找回 自己的另一 半而苦苦追求。于是就有了那让人死去活来的爱。在人看来,追求与另一 半连合为一 体就是爱情。但是,当他们连为一 体时,爱情就无影无踪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那样让人惊心动魄,牛郎织女的命运那样感天动地,文学史上有那麽多让人情动绵绵的爱情史诗,无非都是因为它们诉说的是未能连为一 体的怨情。人就是这样荒谬的动物:他需要爱情;因为他缺乏幸福。若他在幸福中,则他失去爱情。幸福和爱情不可两得,而人又求兼得。人看高了自己,以为依靠自己无所不能,既能有爱情,又能有幸福。


  于是,他在荒谬中挣扎,既无幸福也无爱情,直到耗尽时间和精力,走向生命的尽头。


  其实,人真的是不懂爱情。人之所以荒谬就是因为人不懂爱情。但是,人又自以为深知爱情。于是有无数的关于爱情的幻觉。这些幻觉就像有色水泡一 样,碰到现实就破灭。人对爱情的想像是一 种框框。以一 种框框去框架不是框框的东西,破裂的只能是框框自己。


  我们难道还不省悟吗?若不是神把爱赐给我们,我们就不会得到爱情。若人的爱情没有联结在神的爱中,我们就会让形形色色的爱情幻想笼罩。尽管是爱得死去活来,到头来还不是幻想破碎。人的爱破坏了人的爱情,但神的爱成全了爱情。


  只有神的爱才能让你享受爱情的美好,你信吗?回 想当年朋友们对我的讥笑,当时真的不知情为何物。这个情不就是神的爱吗?我现在明白了。

□作者曾任教於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美国加州 Claremont神学院博士生,著有《失魂与还魂》一 书。

原载《海外校园》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