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现代人信仰态度的审视与质疑--评艾略特《三个圣人的旅程》

李杜韩

  
  《三个圣人的旅程》
  T.S.艾略特 作 裘小龙 译
  
  “我们碰上一个寒冷的清晨,
  恰恰在一年中最糟的月份,
  作一次旅程,如此漫长的旅程;
  路途深邃,气候严峻,
  冬日一片死气沉沉。”
  骆驼伤痕遍体,蹄子太酸痛了,难以驾驭,
  躺倒在渐渐融去的雪中。
  有时我们会后悔地回想,斜坡上夏日的宫殿、草坪,
  还有遍体绮罗的姑娘端上果子露。
  于是拉骆驼的人咒骂、埋怨,
  四散逃去,追逐他们的烈酒和女人,
  深夜里营火熄灭,无处可以蔽身,
  城市又充满敌意,小镇毫无友好之情,
  村庄肮脏不堪,索价高得要命:
  我们可真是备尝艰辛。
  最后我们宁可彻夜旅行,断断续续地睡上一阵
  还有声音唱在我们耳中,说
  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
  
  拂晓,我们来到一个温煦的山谷。
  在湿漉漉的雪线下,种种植物的气息袭人,
  小溪潺潺,一辆水车拍击着黑暗,
  三株树映着低低的天空,
  一匹年迈的白马在草地上奔腾。
  然后我们来到一家门楣上绕着葡萄叶子的酒店,
  敞开的门里,六只手为几片碎银掷着骰子,
  脚又在踢空空的盛酒的皮袋。
  然而依旧没有消息,于是我们继续赶程,
  傍晚时到达,一点儿也不算太早地
  找见那个地方,它(你或许会说)令人满意。
  
  所有这些都是遥远的往事,我记得,
  我愿意重新再做一遍,但是写下来,
  写下这个:
  我们被领着走了那一段路程
  为了新生活或是死亡?当然,有一个人诞生,
  我们有着证据,毫无疑问。我以前也曾目睹过诞生和死亡,
  但总以为它们截然不同;那个诞生对我们
  是艰难和剧烈的痛苦,就象死亡,我们的死亡。
  我们回到我们原先的地方,这些王国,
  但在旧时的律法中这里再也不得安宁,
  一群为同的人民抓紧他们的众神。
  我本应对另一次死亡感到高兴。
  
  手上一本旧的艾略特诗选《四首四重奏》,我近年在无聊和思想僵钝时,总喜欢随手翻一翻。这本小册子始终放在书桌上,因为我经常有困钝无助之感。
  艾略特的好诗不少,以上是一首,尽管不是诗艺最杰出的一首,但同样表达了一位基督教(天主教)诗人的卓越的怀疑与审视精神。
  我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旁证艾略特这首《三个圣人的旅程》准确的诗旨是什么,只有译者一段颇简略的导读性注脚。我想,这首诗取自《新约》“东方三博士圣诞夜朝圣”的著名故事,但是与《圣经》中的意思却绝然相反:三博士在此不是朝圣者,仅仅是一个被派往远方的使者,在信仰上是怀疑主义者,三人皆饱学之士,对宗教有较深的研究观察,不过从不投入,对信仰真谛的洞察力非常微弱。
  这首诗是说一个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写来。说故事的老人——三博士其中的一个——在晚年追忆当年远方朝圣的细节,也叙述耶稣后来的一些行迹传说,包括耶稣的死。最后对耶稣死的事件态度冷漠,以一个审视者的份身向后辈说自己的感受。
  诗要反映的似乎不是古代人的思想,而是艾略特同代人的思想:现代的无神论、对信仰的学究式态度。诗中的三博士根本不明白耶稣出生而受难的意义,无法理解新约的拯救之义。诗中说:“我们回到我们原先的地方”,尽管他们觉得原先的地方“再也不得安宁”,但都执意回到原先的地方,“这些旧王国”。他们觉得那次朝圣的旅程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愚蠢,诗中写道有一声音在耳边说,这是诗人有意模仿《圣经》原文,但是这个声音绝非来自天国。
  诗中写了不少景物,全部与耶稣降生无关,全诗透露出来的气氛没有生气,没有喜悦,更没有对新世界的渴求。诗一开头就总结了这次旅程在他们心目是的什么性策:“漫长的旅程,气候严峻,冬日一片死气沉沉”。
  这首诗完全是借《圣经》故事的外壳,来写现代文明中大量存在的对生命信仰的淡漠,“三博士”很象旧约出埃及于旷野中的以色列民那样不明白出埃及的深层意义而对上帝抱怨。在新约时代,三博士代表了一些人的灵魂,某种生存状态与态度。春节读之,又有一番唏嘘。
  
  原载于《联盟论坛》http://bbs.godoor.net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