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家庭教育在美国──从校园暴力谈起
林月娇
你我都不应当被世务缠身,以致错失培育孩子的机会,或是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缺席。 杀手和英雄 美国迄今为止,最血腥的枪击案,发生在1999年4月20日,哥伦拜中学(Columbine High School)的学生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携带自动步枪,冲进校园疯狂杀戮,在短短16分钟内,杀死了12名学生、1名老师。 在紧接著的6个月内,美国校园中又连续4次,发生16岁以下青少年枪击屠杀事件。而当一名加利福尼亚州的高中生,因在家自制炸弹被捕时,警察发现他在网页上公开宣布:“我崇拜哈里斯、克莱伯德和所有校园杀手。” 从美国一些青少年经常浏览的网站和聊天室中发现,哈里斯和克莱伯德,这两名残忍杀害13名同学和老师,然後畏罪自杀的中学生,居然成了一些美国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更可怕的是,一些学生还仿傚这两名学生的做法,在校园中大开杀戒。 今日的美国校园,青少年崇拜暴力。一名青少年在网路上写道:“我可能有些疯狂,但是我确实认为,在哥伦拜校园里发生的一切太令人兴奋了,妙得简直无以伦比!”而在网路上,这样的留言还不算少数。 第一校园杀手 第一个制造校园枪击案的凶手,是当时年仅16岁的高中女生布兰达斯潘瑟(Brenda Spencer)。 1979年1月29日,斯潘瑟手持父亲赠送的圣诞礼物──含望远镜的长枪(赠礼包含500发子弹),在圣地亚哥(San Diego)市住处外,向对街的克里夫兰小学(Cleveland Elementary School)瞄准定位,等到校长开校门、学生走进校门时,便开始开火。 “有趣的”游戏玩累了,她返家等著警察找上门,接著又与闻讯来的警察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对峙。在总共6个半小时的射击游戏中,打死校长和守卫、伤及8名6-12岁学童和1名警察。 在对峙期间,她说,开枪原因是因为:“我不喜欢星期一”(I don't like Mondays.)。斯潘瑟後来因2项一级谋杀罪名和9项攻击罪名成立,被判处了25年监禁。 斯潘塞从未为自己的行为表示过忏悔。据说,她最近在与室友闹翻了之後,还在胸前刺下两个名词: “Courage” (勇气)和“Pride”(骄傲)。 暴力爆米花 突发性的校园暴力,近年来在全球如同爆米花此起彼落,且日趋严重。1997年英国也出现类似的枪击事件。1997年日本公立中学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高达8,100多件,而且一向被认为是“普通孩童”(Normal Kids)的突发型暴力遽增。比利时出现了8岁少年杀害3岁幼童的悲剧。台湾也连续爆发多起未成年青少年集体虐杀少女案件,手段凶残、动机荒诞无稽。 青少年重大犯罪事件在全球引爆,暴露出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美国教育部的报告显示,1997年全美就发生了11,000多件校园枪械攻击案,4,000多件强暴与性骚扰的案件。更令人伤痛的是,一名在惨案被害学生的母亲,由於无法忍受丧女之痛,自杀身亡。而另一名目睹屠杀的学生,因精神受不了刺激,也自杀了。 教育之反思 许多专家把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归咎於因为社会日益增多的暴力,外加家庭疏於管教,学校教育的疏失,以及本身遭受过暴力伤害等种种复杂的因素。因此,人权团体呼吁,是该在宗教和道德教育方面改进的时候了。 澳洲的教育改革,即在学校既有课程中加入适应变迁、团体合作、与人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的培育。国际义工协会团体则呼吁青少年要放开心胸,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美、英、德、法等也对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做较严格的限制,冀望多面多方把关,以防止青少年犯罪。 专家学者自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事件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是人类社会制度塑造出这些犯罪者的环境。整体的社会制度对这批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心声过於轻忽,当他们口喊“Just Do It!”、标榜“只要我喜欢,有什麽不可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注意到有些心灵已经被过度压迫、已经开始游荡,或是已经开始求救,而我们竟然不知不觉、毫无警戒? 影视的责任 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影视节目、现代网路与游戏软碟中的血腥暴力内容,要负上相关的责任。相关的几种学说是: 一、“观察学习说”(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ry),也就是“模仿说”(Imitation Hypothesis)。认为人们可由暴力影视中学到暴力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复制。 二、“刺激说”(Stimulus Theory),或称为“侵略性线索说”(Aggressive Clues Hypothesis),认为暴力节目是暴力行为的催化剂(Catalyst)。 三、“强化说”(Reinforcement Theory),也就是”失控说”(Disinhibition),认为暴力节目并非是犯罪的原动力,只能加强现有犯罪或侵略倾向,强调观看暴力影视会降低对他人施暴的抑制能力。 四、“累积说”(Cumulative Theory),也就是葛伯纳(George Gerbner)提出的“涵化说”(Cultivation Theory),或称“图像建构说”。意指人长期暴露在相同的影视讯息下,会被灌输一整套的世界观、角色认同与价值体系。葛伯纳认为影视暴力节目,会对社会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功能,它为大家建构了一个图像,使人认为这是一个“卑鄙世界”(Mean World),解决之道,唯有暴力。 从家庭著手 如何防止纯真的青少年变成无知残暴的凶手?首先,应从“家庭”──社会的基本单位,著手防范。 今日“缺席的父亲”(Absent Fathers),过度忙於股市、忙於工作、忙於开会、忙於应酬……每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寥寥数分钟而已。 身为基督徒的父母亲们,可能没有被前述“属世事物”缠身,但是否被所谓的“属灵事务”缠绕──忙於辅导、忙於聚会、忙於探访、忙於请客吃饭……而忽略了天职? 圣经明白地警告我们,不要像士师以利一样,因为不肯花时间好好地教导两个儿子,结果,何弗尼和非尼哈都成了“恶人,不认识耶和华。”(《撒上》2:12)栽培孩子从小明白圣经真理,是耶和华所定的旨意。他吩咐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我们的神,并且把他的话记在心上,也要随时殷勤教导我们的儿女遵守(《申》6:4-9)。 如何让孩子从小把神的话藏在心里,到老也不偏离呢?除了全家有个属灵的大家庭(教会)外,身为基督徒父母,应在自己的家中,在亲子关系多花时间: 1.孩童性格发展期的教养:适时补给维他命N──父母要勇於对孩童说:“No!” 2.责任培养:训练孩童分担家务,培养责任感,并且按著家规督促、执行、鼓励完成家庭杂务。 3.信仰生活化:使孩子体验圣经真理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鼓励孩子多阅读属灵伟人传记:透过属灵人物的生命成长历程,让孩子明白读经祷告传福音之重要。 5.让孩子多接触圣经故事,藉著口头、书本、录音带、录影带……学习聆听神的声音,好像撒母耳一样,将神的话藏在心里,免得得罪神。(《诗》119:11) 6.藉著一同绘画(乱涂鸦,又何妨!),来表达个人思想,从中了解孩童的内心世界。 7.家庭祭坛:全家人在轻松的气氛中聚集,以诗歌、经文、游戏、谈论、分享……等形式,全家大小齐聚敬拜神。 照亮一家人 儿女是神所赐的产业,我们应当作忠心的管家。你我都不应当被世务缠身,以致错失培育孩子的机会,或是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缺席。当家中还有未成年的儿女(Dependent Child)时,即使你急欲求公司经理总裁职位,羡慕教会中执事长老头衔……你仍要明白,教养儿女才是当务之急。 上帝既赐下儿女托管於你,所求於你的就是忠於神的呼召──做爸爸、做妈妈。今日你我是否忠心於角色的扮演,将决定主再来的时候,你我听见怎样的判语:“你为甚麽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守我的话去行呢?”(《太》7:21-22),或是听见称赞的话:“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25:21)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5)给每个孩子最起码18年养育栽培扶持的岁月,引导他一生行在上帝的光中,听从主的话、寻求主的旨意、遵行主的命令、顺服主的差派……直至到老也都不偏离。 面对美国社会层出不穷的枪击命案,在谋求“治国”、“平天下”与“管理上帝的家”以先,请从“修身”、“齐家”开始著手吧!□ 参考资料: 1.汤本,〈校园杀手和强蛮的国家性格〉。 2.吴英璋、黄光国〈探索变调的青涩心灵〉,《国际了望》第642集。 3.《新闻晨报》〈校园枪击案:美国永远的痛〉,新华网04-18-2001 4.尚豫翎,〈杀人魔生活的流水纪录〉。 5.董素兰,〈21世纪资讯社会相关问题初探及建议〉。 6.Leslie Wolf Branscomb, "A Fatal Day in 1979," March 9, 2001 作者现居美国维吉尼亚州。 原载于《海外校园》(http://www.oc.org)Vol51 Page52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