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访燕京神学院宗教音乐教授杨周怀先生

佚名

  
  记者:您大约什么时候开始听唱片的?
  杨先生:说不清了。一生下来,家里就有。听得最多的时候,记得是解放前后在美国新闻处,听钢琴录音带,也听慢转的唱片,每星期都有欣赏会,边听边讲。美国新闻处用的都是比一般慢转唱片大两倍的大唱片、一个交响曲四个乐章放在一面上,可以借回家,我借回家把唱机的四边全都拆掉才能听。再后来是在中苏友好协会大厅,也是每星期都有唱片欣赏会,还演电影。
  记者:您当时收集了多少慢转唱片?您还记得您自己收藏的第一张唱片吗?
  杨先生:第一张唱片已经记不得了。文革以前,我有人多高的两、三个柜子的唱片。
  记者:都是慢转唱片?
  杨先生:也有快转的。比如有一套德国朋友送我的《弥赛亚》,在文革以前,是我的第一套快转唱片。
  记者:当时您的收藏中,是不是大部分是宗教音乐?
  杨先生:文革以前,宗教音乐的唱片在中而上并不多。比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当时都只有选曲。我的唱片中,有许多是小提琴作品。克莱斯勒演奏的很多,还有富特文格勒、魏因加特纳等人指挥的交响乐。
  记者:在当时的唱片中,您最喜欢的是——
  杨先生: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tzer)演奏的巴赫全套《众赞歌前奏曲》。施魏策尔是公认的演奏巴赫管风琴作品的专家,他1896年起就担任巴赫作品音乐会的管风琴师,编辑了巴赫的全部管风琴作品,撰写巴赫的传记。还有一套格里高利圣咏,是在阿尔卑斯山里一个修道院录的,这是宗教音乐中的精品。
  记者:您是搞宗教音乐专门研究的,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宗教音乐发展的状况?比如说,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宗教音乐,是不是格里高利圣咏?
  杨先生:按本意,应该译作“平咏”。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平咏,应该是安布罗西平咏。安布罗西是四世纪时音乐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意大利米兰的主教,他是罗马天主教早期4位伟大的教父中的第一位。安布罗西引用希伯来音乐中的一些曲调,编成安布罗西平咏,开始在教堂中应用,并规定了一年中教会不同节日应当唱的歌曲,从而为弥撒作为教会中心重要礼丁奠定了基础。安布罗西最有名的教堂平咏是《赞美你,上主》,这标题据说是安布罗西给圣奥古斯丁施洗时大声说的赞颂上主的话。安布罗西平咏是后来格里高利平咏的前身,比格里高利平咏有更多的装饰性。现在,意大利米兰的教堂里,用的仍然是安布罗西平咏。应该说,在格里高利平咏出现以前,教会音乐各成体系,并不统一。比如意大利米兰用安布罗西平咏,罗马使用拜占庭音乐,法国用法国本地的高卢平咏,西班牙则使用摩沙拉比平咏。公元313年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力国教后,需要统一教丁所使用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格里高利平咏。格里高利平咏有 唱和启应对唱两种方式,都是单声部音乐,没有小节线,也没有节拍记号。教会中所使用的乐器是风琴,但也只弹奏单声部,演奏者用拳击打大型琴键。格里高利平咏有两种,一种是宣叙调(A ccentus),用来咏唱经文,多为一字配一个音;另一种为旋律歌调(Concertus),用来唱赞美歌,多半是一字配许多音。一种多年流传下来的格里高利的画像,他的头上总有一只鸽子,象征著圣灵。
  记者:我们今天再来听格里高利平咏,感觉它平静、舒缓,但多少有些单调。
  杨先生:格里高利平咏,不是好听,是严肃、深沉、神圣,能使你消除尘世的俗念。格里高利平咏之后,应该说是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e Palestrina,1526一1594)把宗教音乐发展到了完美的阶段。帕莱斯特里那原名叫皮耶路易吉,因他生于帕莱斯特里那,人们将他的出生地加在姓名之后,天长日久,反而不称他原名了。在帕莱斯特里那之前,教会反对使用多声部的和声,认为多声部的使用,无法听清歌唱中的歌词。而当时在圣玛丽亚大教堂的帕莱斯特里那则认为一定要多声部才能表达音乐的神圣与庄严。当时的教皇庇护四世专门下令召开72个红衣主教的托仑会议,帕莱斯特里那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首《教皇弥切拉弥撒》,72个红衣主教听了,不但歌词仍然清楚,而且和声效果确实增加了合唱的庄严感。从此以后,教会用的台唱开始分成四个声部。宗教音乐中的第二个飞跃,则是在合唱团中加进女声。这是巴赫对宗教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巴赫的音乐为什么感人?我在他的音乐中听到的是他的高尚、纯洁、虔减、善良。他一生创作了250多部康塔塔,几乎足够教会每星期一个,使用5年。在他之前,教会中不允许使用女声,高音声部都由童声来唱。1715年,巴赫就主张由女声来唱高音,他专门作了一套有成人女声参加的弥撒曲,结果受到教会认可,进一步发展了宗教音乐表达的层次。
  记者:宗教音乐有哪些主要形式?您能否简单作一下介绍?
  杨先生:从平咏之后,有了经文歌(Motets),就是根据圣经上的字句而谱写的歌曲,经文歌可有乐器伴奏。从13世纪起,弥撒成为教会中的重要礼丁,纪念的是那稣在受难前举行最后一次晚餐,将发畴 和葡萄酒分给他的门徒。弥撤一同源于“It missa est”,即“会众可以退席”,表示礼丁已完,用来纪念耶稣受难。弥撒共有4种:1、静弥撒,只有口述的祷文,不用音乐;2、康塔塔弥撒,全部都唱,有独唱、合唱、启应对唱;3、精简弥撤,只有“恳求主赐怜悯”和“荣耀颂”两段;4、庄严弥撒。是完整的弥撒,有独唱,合唱、乐器伴奏。正规弥撒一般分6大段,即:1、恳求主赐怜悯;2、荣耀颂;3、信经;4、圣哉;5、奉主名来的当受称颂;6、上帝的羔羊。所有弥撒所用的歌词,都是一样的。原来演唱时一律用拉丁文,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曲》第一次用德文,后来,各国作曲家才开始用本国的语言。
  记者:正规弥撒的内吝,好像和安曲的内容比较接近?
  杨先生: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而安曲是为安慰亡灵而用的。安曲一方面用以告慰亡灵、一方面用以警告还活著的世人。安曲的形式不如弥撒那样固定,文艺复兴以后有一段时间,作曲家在创作安曲时参考弥撒的内容,省去了荣耀颂和信经,增加了引子“永 安息”和”最后审判日”。但内容还是千差百异,比如布拉姆斯(德意志安曲》是为纪念他母亲而作的,用的就是德文圣经的歌词。弥撒曲可以看作是一种教会中使用的套曲。康塔塔也是一种套曲,但比较短小,康塔塔的原义是歌唱,一般都是作曲家根据神职人员将要布道的内容而作成的歌唱,其歌词有的来自圣经,有的来自神职人员创作的诗词。康塔塔讲述的都是圣经的内容,实际是一种小型的清唱剧。众赞歌(Chorala)是一种由教徒参与一 合唱的赞美诗,表达的是对上帝的赞颂。受难曲是为纪念那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作的大型套曲,按《马太福音》记载内容写成的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记载内容写成的叫《约翰受难曲》。神曲(Oratorio)也是一种大型套曲,也都以圣经中的故事为内容,歌词都来自圣经,亨德尔的《弥赛亚》,是用圣经经文重写歌词,如海顿的《创世纪》,门德尔松的《以利亚》等。
  记者:从安布罗西亚平咏以来,西方优秀宗教音乐作品也是浩如烟海。如果让您选择5部您最喜欢的作品,您将选择哪些?
  杨先生:那应该是:巴赫的《B小调弥撤》,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曲》,亨德尔的《弥赛亚》和门德尔松的《以利亚》。威尔第的《安弥撒》我也很喜欢,但它太接近于戏剧化。
  记者:这5部作品中,您最最喜欢的,又是哪一部呢?
  杨先生:巴赫的《b小调弥撒》。
  记者:欣赏宗教音乐,在版本选择上,您有些什么看法?
  杨先生:我对版本没有研究,但我认为教会合唱团演唱的,肯定比世俗的更能接近音乐本身。优秀的宗教音乐里,应该是既有美又有神性。比如拉斐尔画《蒙娜丽莎》,美但是看不见圣;《圣母玛丽亚》就能在美里面看见圣,又是人又有神性。只有能感受到宗教音乐神性的人,才能阐发出有神性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卡拉扬指挥的《b小调弥撒》肯定就不如教堂里唱的好。
  记者:卡尔·;李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合唱团演奏的巴赫宗教音乐作品,您认为是不是比较优秀?
  杨先生:比较优秀,卡尔·李希特很小时候就成为教会合唱团团员, 20多岁就是托马斯教堂的风琴师,后来又是圣马可教堂的音乐总监,他能充分感受到巴赫的伟大。
  记者:欣赏宗教音乐,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入门?
  杨先生:首先应该了解你所欣赏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它的内容,也就是了解音乐的内涵;然后需要培养你心里的“圣”去感受音乐中的“圣”,因为音乐说到底,是灵魂和灵魂之问的交流与对话。
  
  转自巴罗克音乐圣殿(http://baroque.533.net)
  

信仰之门

版权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