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许多孩子一样,
从小就充满好奇。
有很多喜欢、想做、想体验的事情,
经常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克服困难。
三岁开始学游泳,十五岁入选瑞典国家代表队,
十八岁参加世界大赛,最拿手的项目是蝶式。
她和男生打排球、充当篮球裁判,
也像一般女孩子学洋裁、学烧菜,
一成年立刻拿到驾照,还想学开大卡车,
最喜欢的科目是绘画和音乐。
长大后进入斯德歌尔摩大学专攻现代音乐,
如今,她是一名出色的职业演唱家,
巡回世界各地表演,
她特别锺爱黑人灵歌,也唱自己创作的福音诗歌。
有著这样多采多姿的人生,难怪她时常赞美神──
「我的人生没有缺乏!」

如果你知道她一生下来,
完全没有双手,左脚短了一大截,
你是否会吓一跳?
没有手的孩子怎么打球?游泳?开车?
她怎会如此热爱生活、精力充沛?
她怎会如此乐观向上、勇于创新?
让丽娜‧史旺生(Lena Maria Swanson),
亲自诉说她充满喜悦的生命故事……

 

 

 

 

 

 

 

 

 

 

 

 

 

 

 

 

 

全世界最棒的父母


一九六八年,我出生在瑞典乡下,屋外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父母亲是同一所高中的同学,他们性格相当,都有坚强的意志,常常互开玩笑,家里经常充满欢乐的气氛。
母亲单身时从事复健治疗,婚后到我十岁前,辞职在家当家庭主妇。我和弟弟奥雷,加上一箩筐的家事,让她忙进忙出,但是她每天依然很快乐。奥雷上大学后,母亲恢复作复健治疗师,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她说帮助残障者恢复身体机能,比任何工作更能带给她成就感。
她一定也是禀持著这样的信念,扶养我长大的。从我一出生,父母亲就定意以对待普通人的方式来养育我,对我的残疾不以为意,是他们教养我的重要原则。话虽如此,对于我的重度残障,他们一定比我更痛苦;不过他们时常彼此提醒,绝不放弃或自我消沉,坚持尽量教育我成为一个能自立的孩子。
长期任职警界的父亲,起初对于带我出入公众场所,有些抗拒。母亲却毫不妥协,她认为神对我这样的身体,也有美意,因此积极带我到公园、购物中心、甚至海水浴场。三岁起,我每周都随父母亲上教会,他们说:「只要不打扰别人,丽娜做什么都可以。」我最喜欢坐在他们中间画画,丝毫不觉无聊。
所以,从我懂事以来,从未想过自己的身体是差的、难看的、讨厌的。家人常开我玩笑说:「冬天时,你的手不会冷,很棒啊!」这样直率的玩笑,是不是让你大吃一惊?记得小学时,朋友送我一个戒指作圣诞礼物,对于这样的错误,我毫不介意,当场和朋友大笑一场,后来她换了项练给我。说真的,很多朋友根本就忘了,我是个没有双手的残障者,不是很棒吗?
从小遇到困难,我都会找父亲商量。父亲对于小孩犯错,只要真诚反省就不加责备,因此我没有被父亲严厉责备的印象。有一次父亲对我说:「你长得和祖母很像,连个性都像。祖母的一只脚患有严重风湿,行动不便,但她要养育八个小孩,每天得提著装满水的大木桶爬上二楼,她总是高高兴兴地做该做的事,从来不发牢骚。」听说祖母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很高兴父亲夸我长得像她,可惜我没见过她。

不论母亲当家庭主妇还是在出外工作,父亲都很能体谅她的辛苦,并且时常表达感谢。我的父母都深信,养育我的体验和经历,有神特别的旨意和引导,即使有些事他们不能理解,只要把每一天交在神手中就可以了。
看到父母这样信靠神,使我也深信自己的人生一定是美好的──

有了世界最棒的父母亲
就如同身体有手、有脚、有耳、有眼
各司不同的功能
家庭于是成为完整的身体了。

三岁时,和弟弟奥雷 亲爱家人


成长篇──无限的可能



「丽娜从小充满好奇,只要看到人家玩游戏,一定吵著也要试试看。其实,神给所有小孩都有这样的好奇心,只是多半被大人扼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父母亲从不阻止我尝试任何事,反而引导我。我三岁开始学游泳,五岁学会漂浮,六岁会用背部游一点。十一岁时,因为没有手练跳水很危险,我的游泳课暂时中断了四年。于是我开始玩排球,我总是先用三十分钟训练以头击球,习惯了被球打到头部的疼痛,就能跟大夥一起玩球了。
一九八三年,我十五岁,瑞典将残障运动会列为正式比赛,全国开始热烈地举办各种竞赛。我也加入邻镇的游泳俱乐部,三年后入选国家代表队,在瑞典第一届残障奥运资格赛中,我在五十公尺仰式和自由式都获得第一名,还得到一百公尺自由式铜牌。
一九八八年汉城残障奥运会,是我游泳经历中最重要的一年。我一共参加四个项目,可惜我最擅长的二十五公尺蝶式,因为出场选手不足而取消。大家一定很难相信,没有手,怎么最拿手的是蝶式?因为蝶式的双手动作非常难,没有手反而比较容易。结果,我的成绩是二十五公尺背泳第四名,自由式第五名,仰式第六名。
母亲说我出生后没多久,就会用脚趾头抓东西。常常把抓到的东西往嘴里塞,因为身体特别柔软,不用人教就能用脚趾做出手指一般的动作。五岁时,我看母亲作洋裁,也用脚趾依样画葫芦,中学时用缝纫机裁制了一件夏天的洋装,即使现在,我也会缝制一些登台演唱的正式衣裳。
我从小也喜欢画画,很希望加入「国际口足画家协会」。这个团体的总部设在列支敦士登,会员限定为二百一十人,无人退出就不能增加新会员。我以研究生的名义,不断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送去审查,目前还未成为正式会员,但我仍然怀抱著极大的希望。
高三时,我开始用独创的方法学驾驶。我先请车行将车的构造改成双座能够同时驾驶,然后跟坐在一旁的教练学,结果只花一个月就拿到驾照了。瑞典的福利政策很好,汽车改造费全数由政府支付,连买新车也补助近三分之二的金额。我在国内演唱,平均一年要跑四万公里,五年下来我的汽车已经跑了二十三万公里。
最近,我还尝试坐机车狂飙,我用橡皮绳将身体绑在朋友身上,让全身感受飙车的速度,真是太棒了!因此,我很能了解飙车族的心情。
父母亲一开始就让我上一般小学,一至五年级,学校安排助手帮助我用餐、上厕所、换体育服……。六年级起,改由几个同学轮流帮我。中学时,学校也安排了助理,但常在我有需要时却找不到人,于是我开始摸索自己解决琐事的方法。后来,除了拉背部的拉练,及从学校储物柜拿取教科书,这两项还有困难外,我几乎都能运用口足打理日常所需了。
中学时,我喜欢和好友腻在一起,母亲常劝我:「尽量多交几个朋友吧,不要只和一个同学玩。」后来我才了解,一个人帮我,负担会太重,多交几个朋友,每个人的负担会减轻许多,高中时我交了好些亲密的朋友,真要感谢母亲的睿智。
现在我单独住在斯德哥尔摩的出租公寓,虽然可以申请国家经费改造厨房的瓦斯台、洗涤台等设施,但我没有这样作。我宁可训练自己的身体,藉著高椅子等工具的配合,尽量过得跟别人一样。我的公寓时常开放给朋友聊天、聚会,我会请朋友吃我最拿手的料理,菠菜乳酪义大利面。
我还有许多想做、想体验的事,每一项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我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大卡车和大客车驾照,这样我可以接送很多人,还可以充当亲善使者,载运必需品和圣经,给贫穷国家的百姓。我很喜欢旅行,尤其喜爱到温暖的地区,瑞典的夏天很短,我想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人的心都会温暖明亮起来的──

这是没有缺乏的人生
因神给我一颗丰富的心代替手
     使我能爱惜自己

 

3岁开始学游泳 18岁时取得驾照 游自由式的泳姿
自己化妆
用脚打毛衣 玩电脑游戏 用下巴和肩膀,可以做很多事。

信仰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在瑞典,小孩通常很小就受洗,我也一样。稍懂事时,就跟父母一起上教会,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耶稣住在我们心里,他是丽娜最亲密最可靠的朋友。」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很小就接受耶稣作我的救主了。在教会,我结交了很多可以一起祷告,彼此扶持的朋友和长辈。
奥运前一年的严格训练,我曾因课程太辛苦而萌生退意。这时,一位经常为我祷告的姐妹打电话给我:「我正为你祷告,觉得上帝希望你能继续游下去……」这通电话打消了我退出的念头,我相信上帝透过她,支持我一路坚持下去。我并不特别喜欢参加比赛或得奖,是因游泳队里,只有我是基督徒,我想向队友证明,我的好成绩是上帝给的,这是上帝给我的使命。奥运期间曾有报纸称呼「丽娜是运动选手中的明星」,其实真正的「明星」应该是,那位在背后支持我的耶稣基督。
奥运结束后,我生平第一次单独旅行,要去日本神户拜访一位瑞典宣教士。我由汉城出发时,才听说必须在七十二小时前向航空公司确认机位。因为遇上交通阻塞,抵达机场时已超过规定划位的时间了。我的名字列在候补名单上,只好在一旁耐心等待。离家这么远,孤单的在陌生的机场,也不知能不能登上飞机,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渺小和无助。我不安的作了一个简短的祷告,随后就在心里唱起〈信靠他〉这首诗歌,心情很奇妙的安静下来,深信照诗歌所说,主时常帮助我。
站在候补队伍中,我突然发现,我的票面盖有一个显眼的P字,和前后乘客的不同,于是向航空公司询问,职员说:「啊,原来你在这里,我们在等你呢。P代表你是残障奥运的选手,不需要排队,可以上飞机了。」
回国后,我将自己那时的感动和感恩之情,谱成下面这首
〈在何处〉──

在我身体里面
我听见你呼唤我名
以你微小的声音

你像和煦的微风
在那里
我在你手中
何等安静

你说
「我爱你
想成为你至近的亲属」

真的 真的 何等美好
我在的地方
常有你同在

你关心我   注视我心灵深处    只为听我的心情    你肯花时间

我无法理解的事    或者我失败的事   你全都知道
但你还是爱我
我知道   你是  爱我  爱我。

我经常在演唱会唱〈诗篇二十三篇〉,这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虽然,平时为了喝一杯水,得花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功夫和时间,我却也因此学会多多忍耐。
我不问神「为什么不治好我的身体」,因为我早已了解,他会赐给我活下去所需的力量和喜乐。全能的神有能力改变我的手脚,他既保留我的残障,一定有他的美意。或许他是要藉我向世人证明:心灵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


喜乐的为他而活


从小我就很喜欢唱歌,五岁参加教会儿童诗班,为使阵容整齐,老师让我站在椅子上唱。小学开始学风琴,当然是用脚来弹,老师特别到家里教我,这对我参加诗班很有帮助。
高中三年我选修许多音乐课程,包括古典音乐的基础和作曲技巧等,曾参加音乐剧「西城故事」的演出。在瑞典进大学是以高中成绩申请,在一○三名竞争对手中,我很幸运,成为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学现代音乐科的四名录取者之一。
我选择专攻爵士乐和宗教音乐,这二者都很能直接表现自己的个性或情感。特别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爵士乐,跟摇滚乐、流行歌曲很不同,本质上不受时代潮流影响,很有学习价值。
大二那年,报章杂志披露了我的成长故事后,我就时常受邀到各地演唱。在参加电视台的节目时,常有观众要求我「模仿玛丹娜」,但我不适合唱她的歌,总是坚定地拒绝。
一九九○年四月,我应邀参加莫斯科一场慈善音乐会。会场来了许多因越战而伤残的人士,照说他们应该都听不懂我唱的歌词,却有许多人感动得落泪。我一直深信是主的同在使我的歌能触动人心,他的同在也是我喜乐的泉源。
次年,我到美国旅行演唱,有机会跟二千五百人的黑人诗班一起赞美,我感觉唱诗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其实我唱的爵士乐,也都是赞美神的灵歌,无论在教会内还是教会外的舞台上,我都是为那位指引我「唱吧」的上帝而唱。
圣经里记载有圣诗班,到战场最前线唱歌而打败敌军的故事。我知道上帝藉著我对他的赞美,要传达给每一位听众,神与我同在的事实。赞美诗可以渗透到人灵魂最深之处,有洗净人心,引导人转向神的力量,我深信这就是我唱歌的目的和使命。
因此,我必须献上自己,以他喜悦的方式生活,好向他发出赞美。〈我的人生〉这首歌表达了这样的信念,我是先谱出旋律和节奏,在灵感泉涌时再配上歌词,最后添加和音完成了这首创作曲──

耶稣,我献给你
我全部的心思和意念
耶稣,我把所有都献给你
你是拯救我的磐石
你是和平的君王
所以我想把
我所能做最好的一切
献给你

我将一生献给你
全部交托你手

我的一生全部献给你   我把我的一生
交在你的怀中   耶稣 你是我初恋至爱
你是充满爱的最好朋友
耶稣 你

舍了自己救拔我 你是拯救我的磐石
你是和平的君王 所以我想把
我所能做最好的一切
献给你

我将一生献给你 全部交托你手
我的一生全部献给你 我把我的一生
交在你的怀中

我消沉之时 你赐我力量 你所赐尽都是喜乐
我献给你我的一生





耶和华必有预备


在瑞典,离婚和同居的情形相当普遍。我周围的年轻人,一谈恋爱就很容易受到同居的诱惑,但不是正式的婚姻,也很容易分手。如果我决定要结婚,就绝不离婚。我希望能建立像我父母一样的家庭。
我对婚姻满怀憧憬。理想的伴侣,第一要人品好。特别是我,如果丈夫不能在家事或育儿上主动帮我,根本没有办法一起生活。第二要有同样的人生目标和使命。房子、财富、健康、工作等,今天拥有,明天可能失去。所以我想跟一个不受这些东西束缚,能为永远不变的神尽心工作的人结婚。
当然,如果是美男子更好,我乐于接受。
虽然开出这些条件,不过我想神比我清楚,他知道什么样的男性对我最合适,他可能早就为我预备了,只是我还不知道。几年来我一直怀抱著进入婚姻的梦,将自己的愿望告诉神,还写过一首曲子叫〈不要隐瞒〉。
一九九二年,我进入荷兰一所圣经学校进修,后三个月是到印度实习,在那儿生活十分艰苦,我们几个同学成了很好的属灵同伴,一起经历上帝奇妙的作为。之后,我又进入夏威夷一所圣经学校。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上帝的手更深地触摸我心灵深处。他问我,可不可以将我对婚姻的期待和他给我的婚姻应许,全部交还给他。
这真的很难,我认真的思想:究竟上帝本身和他对我的爱,是否就能满足我全部的愿望?
答案是肯定的,我决定将结婚和建立家庭的梦还给上帝。
我学习跟随主,全部时间与主共度。这一年上帝教导我许多,更透过各样的方式表达他对我的爱,我所能的就是以爱来回应他。如果,有一天,上帝把我的歌唱天赋收回,安排我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一定会心甘情愿跟随他走。因为,我已深深体验,上帝的旨意高过人的旨意,上帝的道路非同人的道路。
一九九四年,上帝赐给我未婚夫,他叫约伦‧克林贝尔,是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位优秀青年。一九九五年,我们步入结婚礼堂,这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我知道在我们的婚姻里,有上帝同在,他是我们最大的倚靠。



如果您想看看Lena开车的悠闲神态、感受她在水中的奋力与优游、了解她如何烹煮佳肴、听听她边弹边唱……,欢迎参加我们特别安排的晚会;如果您有朋友,常常自怨自艾,叹自己生不逢时或有志难伸,您想让他(她)看看别人怎么活的,欢迎邀他们一起来。
不过,录影带是日语发音,记得先跟朋友说好,免得朋友觉得适应不良。若是有学日文的同学或是懂日语的长辈,可以邀他们来。录影带不长,看完想先走无妨;也可以留下来,大家聊一聊。我们想知道值不值得出版Lena的专辑、录影带;或是邀Lena来台湾一趟,在北中南开演唱会,也去灾区演唱。我们很需要大家的意见。

----------------

本文出处及网页制作:《校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