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信求知” 基甸 最初发表:宗教论坛 (1999-04) 在网上跟朋友讨论基督教信仰,“理性与信仰”的话题历久不衰,常常 成为热门。“知”与“信”的关系无论何种信仰都需要面对。“你怎么 知道你所信的是真的?”的巨大问题实际指向神、哲学上所谓“知识论” 的问题。基督教信仰是反理性、反知识的吗?基督教既然是“唯独信心” 的,那么基督徒还需要理性上的理解吗?这些都是基督徒常常需要面对 和思考的问题。当基督徒谈及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的时候,或明确或隐 含,多多少少会涉及“以信求知”的理念。本文将从历史和神学的角度 介绍传统基督教信仰中的“以信求知”这一理念。 “以信求知”拉丁文是"fides quaerens intellctum",英文是"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所以也可以表述为“信心寻求理解”。这个 概念由古典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奥古斯丁提出,源自对以赛亚书七:9 的理解发挥。这节圣经和合本译作“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 按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也可译为“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了解”。用现 代中文来解释,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相信,你就无法明白”。奥氏以后, 基督教神学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言说又有很多发展。 到了中世纪,理性在基督教神学中的角色仍然是经院派神学的重点课题, 奥古斯丁的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曾经对上帝的存在进行过“本体论证 明”的安瑟伦(Anselem, AD1033-1109),便是“经院神学”的创始人 之一。除了“信心寻求理解”,安氏还有一句名言是“我信是为了理解” ("credo ut intellegam")。安氏的代表作之一最早的书名就叫《寻求理 解的信仰》,后来改名为Proslogium(《论证》),其主要内容就是那 个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们今天谈起这个“证明”多半 是把注意力放在以纯粹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上面,而实际上在这个以“愚 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53:1)”开始的“证明”里面,还有很多有 价值的内容。比如安瑟伦在上帝面前诚恳的祷告,就是人在上帝面前谦 卑下来,祈望自己的理性能够顺从上帝的旨意的态度的典范。安瑟伦对 基督教神学的贡献之一,就是这“祷告中的神学”。安氏的另一个贡献 是以信心寻求知识的神学。实际上安氏试图做的事情,是信仰上帝的人 试图去“证实”上帝的存在,而不是不信的人去“证明”上帝的存在。 虽然安瑟伦的“证明”和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路线大有可批判的地方, 但是安氏自己并不是理性主义者,他认为理性仍是有其限制的。安氏的 本体论证明虽然后来被哲学家康德在批判“纯粹理性”时推翻,但其所 表述的“祷告中的神学”和“以信求知”的知识论却为正统基督教信仰 所持守。 但是到了阿奎那(Aquinas,AD1225-1274)的时代,经院神学为了基督 教神学系统化和“显明内在理性”的需要,开始从希腊哲学中寻求支持。 当时的神学家们似乎对亚里斯多德情有独钟,认定他的理念可以为基督 教神学的发展提供理性的基础,也可以用来对抗反对基督教的人士的批 判、护卫基督教信仰。这也就是今后来的基督教(改教以前的天主教) 的护教学所采取的进路(这种护教的进路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也许仍 然有其影响)。阿奎那的雄心壮志是要建构一种兼具信仰与理性的知识 体系,这也就是后来经院神哲学无所不包罗的“神学大全”的由来(阿 奎那的巨著就叫《神学大全》)。今天我们一提到“经院神学”,就会 想到“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之类的迂腐得可笑的“课题”, 理性主义细菌侵蚀的病症由此可见一斑。(当然阿奎那更以著名的证明 上帝存在的“五法”而为人所知。)阿奎那等人的知识论和护教理念有 一个致命的先设,就是人的理性尚未完全堕落,所以人可以通过“中立” 的理性来认识上帝,甚或仅仅依靠理性就能认识上帝。而这是不符合圣 经所启示的知识论的。圣经清楚地表明,人背离上帝犯罪堕落,而人的 堕落是“全人”的,包括理性的昏暗和蒙昧。堕落的罪人会压抑真理 (罗马书1:19-23)。因此圣经断然拒斥人可以仅仅靠着理性归回上帝 的可能性。 及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改教家们倡导的“回到圣经”和“唯独信 心”等,实际上是对“经院神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路的反动和抗争。马 丁路德(1483-1546)极力反抗亚里斯多德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统治, 提倡重新正本清源回到奥古斯丁“以信求知”的原则,强调人的理性必 须被信仰所引导。加尔文(1509-1564)的《基督教要义》强调教义和 教理,将教义与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加尔文重新以真“知识”(认识神) 作为神学的主旨,也是溯源“以信求知”的理念。加尔文讲的“知识” 是救赎性的“以信求知”,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从改教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言说逐渐走向多 元化。对此议题有较多较深入的探讨的神学家,先后有具存在主义意味 的克尔凯戈尔(齐克果)、注重信仰经验的士莱马赫、强调“历史意识” 的特洛尔奇、关注“处境化”的蒂利希(田力克)和注重“先设”护教 的范泰尔(Van Til),等等。不过在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的神学中,最引 人注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大概还是巴特的具有存在主义色 彩的“新正统神学”。巴特希望建构的“神学大厦”乃是一方面确立传 统的教义学(巴特的巨篇代表作即是《教会教义学》),一方面又力图 与种种现代思潮对话。巴特仍然视神学为“信仰寻求理解”,他认为神 学是人“关于上帝的言说”。面对现代主义和自由派神学,巴特奋起抗 争竭力批判,然而范泰尔等认为巴特仍然接受了自由派神学和世俗哲学 的一些先设。西方现代神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和自由派神学的冲击,今天 又面临后现代思潮的泛滥,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反思仍然在继续。 “信”与“知”,或者说“信仰”与“理解”的关系到底为何?既然基督 教信仰注重“信而得救”,强调“信心”,那么“理解”或者理性还有什 么价值与功用?“因信称义”是否一定引向反理性、反智的“盲信”呢? 基督教信仰当然是讲“信而得救”的。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论是相信人不可 能仅仅靠着自己的理性来认识上帝,所以人要认识上帝,必然出于上帝自 己超越的启示,即自上而下的“神找人”而不是抓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 提起来一样的“人找神”(参见哥林多前书一、二等章,约翰福音三章及 罗马书等)。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并不排斥理性,反而给理性适当的 位置,在一定的范围内肯定理性的价值。这样的理性观正是跟“以信求知” 的思想一致的。 奥古斯丁当然是相信“因信称义”的“恩典神学”的。但是他同时强调 “信心”本身并不是人得救的条件或者得救的原因--就是说人也不能指着 自己的“信心”自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 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以弗所书二:8)。用同样强调“因信称义”的 马丁路德的话来说,“因信称义”是人【通过信】被上帝称为义,而不是 【因为信】就得称义--上帝的恩典称人为义,人以信来领受,信心是人得 救的工具和媒介,而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 信心既然不是得救的条件或原因,那么信心的功用是什麽呢? 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信心只用于未见之事”,能够看见的事不需要 信心。对得救属上帝的人来说,上帝及上帝的道就是“未见之事”。所 以基督徒认识上帝是“以信开始,而以眼见来完成”。人从接受上帝的 恩典开始,直到最终能够明白看见上帝恩典的成全,就是“信仰寻求理 解”的过程。“信心”是基督徒当初“领恩”的媒介,“信仰”是基督 徒得救以后“知恩”所构成的理解。信心引导我们寻求对得救的理解, 正如保罗所说“知道所信的是谁”(提摩太后书一:12)。对奥古斯丁 而言,真正的信仰必然需要寻求理解明白,“谁只相信他所不知道的事, 谁就不能说是寻见了”。更进一步地说,真正的信仰就是真正的明白。 因为我们的信仰并非一种心理作用,而是终极关怀,其要相信明白的是 上帝启示的真理。真理之为真理,绝对不决定于我们心理上的认同。所 以对真理的终极追求,就是对她的信仰和明白。因此人凭信心接受上帝 的启示与救恩,而信心必然寻求理解,形成系统化的信仰。信心引导理 性不断寻求更深的理解与明白。所以按照基督教信仰,基督徒都是以蒙 恩得救开始,继而“以信求知”,以至最终明白真道。我们所信的还要 去理解、去明白,我们要“深知道所信的是谁”,不但相信他,而且也 要“知道”他、“认识”他。当今广受欢迎的福音派神学家巴刻(J. I. Packer)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书名就叫《认识神》(Knowing God)。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 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 奥古斯丁的“以信求知”的观念实际上是把理性置于信心之后,理性是 用来理解明白所信之道的。所以“以信求知”的传统并不是相信基督教 信仰只限于理性能够确认的部分。信仰超越理性,它能够接触由启示 而来的真理,而这是理性难以测度了解的。理性的角色是在启示所得的 知识上建造,探索其含义究竟为何。中世纪的思想家吉尔松将基督教信 仰体系比喻为华丽的大教堂,它建立于理性的石基上,但是其巍峨的建 构却高出理性的基础,远超过理性所能了解的。而且奥古斯丁所谓的 “理解力”,并不是如康德所批判的“纯粹理性”,而是结合人的理智、 情感、意志的全人的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奥氏在《忏悔录》中所描述的 人寻找上帝的“心灵之旅”。 讲到“理性”,这里还有必要澄清一下“理性”和“理性主义”的不同。 “理性”是只人类思考的一种基本功能,它以证据和论点为基础,在神 学上可以是“中立”的(至少以传统的护教学观念来看),对信仰不具 威胁。而“理性主义”,则是单单依靠理性,拒斥任何超自然的启示。 理性主义来源于启蒙运动思想,它相信理性无需任何其它助力,自己就 能够供应人类知道需要知道的一切事。理性主义把理性高抬到有能力判 断宗教真理的地位。最好的例子就是理性主义对基督教信仰的批判,比 如对基督论、三位一体、神迹等“不合理的观念”的批判。廿一世纪 “后现代”的今天,理性主义在西方可以说已经破产被人抛弃,成为一 种虚幻的理想。今天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滥,实在也是对理性主义的一 种幻灭后的反动。 “以信求知”的信仰既拒斥反智主义、反理性主义,也对理性主义有所 批判。面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基督教神学需要重新反思自 己的知识论,再次回顾传统的“以信求知”的理念应该是有帮助的。在 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例如在中文网络上)关于宗教(主要是基督 教)的论争中,清理基督教信仰“以信求知”的知识论,对于基督徒反 思、检视我们护教(辩道)的先设和方法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就基督徒在网上参与讨论而言,因为基督徒相信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是 “以信求知”,所以基督徒在网上跟其他寻求真理的朋友在理性层面上 的交流才有价值。而另一方面,基督徒的辩道又因为以信求知的信仰而 不会落入理性主义的陷阱。“网上基督徒”在网络上的辩道也应该是 “以信求知”的信仰实践。 (以上内容经作者于2005年1月整理) --------------------------------------------------------------- 浅谈“以信求知”续篇:神学“有什么用”? 神学“有什麽用”?这个问题也跟“以信求知”密切相关。神学到底有 什麽价值?既然只有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的,任何人的领受都是相对的, 神学家也是人,那麽为什麽一定要学神学?人能靠懂一些“神学”得救 吗?当然不能。“知识”不能让人得救。不但如此,有时候甚至反而成 为人得救的绊脚石呢。因此对神学的认识的种种偏差很容易导致“神学 无用”的思想,甚至教会内外另人吃惊地一致--“神学无用”的“反智 主义”相当“流行”。从中文网上反对基督教的朋友对“神学”的“浅 薄”、“无聊”的呲之以鼻和某些“基督认信者”“我只信耶稣,神学 和知识轭杀灵性”的说法,到华人教会里面耳熟能详的“神学只不过是 人的学问。。。”(剩下的未尽之意就比较容易领会了)的批评,神学 被视为对基督徒的信仰而言无用甚或有害的东西,甚至简直就是青面獠 牙的鬼怪或者妖艳迷人但是食人血肉的妖精了。连一些“奉献”出来 “被迫”读了神学的人都常常大讲神学的可怕,让我们这些“一般群众” 对神学不禁心生畏惧,“怕怕”得紧。 一个认信的人真的能够没有“神学”吗?说“神学无用”的人需要回答 一个问题:你不读神学,不了解神学,又怎麽知道神学“有用”还是 “无用”?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用“价值判断”来判定 神学的价值了,而这就是说,你已经有了对“关于上帝的知识”的自己 的立场。而这正是神学范畴内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批评、反对学神学 的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神学”的立场,而且是一种很“强”的神学立场。 所以实际上没有人可以没有神学立场和神学思想。至于说“神学有害”, 则是把读神学的有限的人可能犯的错误归到神学本身上面去了。不读神 学的也会犯错误,而且应该说更容易犯错误。而正确的理论也可能被有 错误的人变成有害的东西。实际上,把圣经里面的“信则得救”的原则 用来建立一种“反神学的神学”,就象把圣经中的地方教会的原则用来 建立一种“反宗派的宗派”一样,正是“滥用神学”或者“错误的神学” 的好例子。网上好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谈“(尊重圣经权威是)基 要主义死路一条”和“除了耶稣,还有拯救”的人,本来就是在“言说” 某些具体的神学思想,而当有网友真正想认真跟持这样的“神学”的人 有理性层面上的交流的时候,他(她)往往却马上抬出“反智”的“免 战牌”来,说“我不CARE什麽神学,神学无用有害--轭杀灵性和爱心。。。 ”或者“我不愿意跟你们作无谓的辩论。。。”等等。这样的“反神学 的神学”,其实很清楚,绝对不是没有神学,而恰恰是滥用神学。就象 违反逻辑的人说“我不care什麽逻辑不逻辑”正是滥用逻辑一样。 那麽从“以信求知”的观点来看,作为“人对神的言说”的神学到底有 什麽价值呢?“以信求知”不但是基督教信仰对“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的认识,也是对“神学”的意义的表述。简单的说,神学就是“以信求 知”的过程,是信仰寻求理解的表述与言说。普世基督教(包括天主教、 更正教及东正教等等)的神学传统对神学的意义的理解均以此“以信求 知”的知识论作为基础。 基于“以信求知”的以上帝为终极和知识源头的知识论既是绝对的--以 上帝为中心为基础,又同时是开放的--世上一切知识均可以是探索真理 的对象,这当然也包括神学--“人对上帝的言说”--本身。因此基督教 的真理观也是“以信求知”的。跟一般人误解的相反,这样的真理观并 不引向“真理的代表”那样的自以为是,恰恰相反,“以信求知”的真 理观认为没有人能够以真理为其“专利品”、以真理的占有者自居,我 们属于真理,多于真理属于我们。对基督信仰进行神学的反思与探讨, 是一个“以信求知”的过程,但是人的神学反省绝不等同真理与真理的 启示,所以神学本身更是开放的,需要不断地批判与验证。 故此,认为基督教信仰讲“信则得救”就意味着贬低神学--或者知识-- 的价值,或者认为“因信称义”是“反理性主义”,这样的看法实际上 根本是对圣经思想--或者说“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断章取义、偏执 一端的误解。既然神学就是“以信求知”,那麽以寻求对信仰的理解为 目的的知识,或者神学,就是有其应有的价值的。有人也许又会提出一 个极端的例子,说如果一个农村老大娘目不识丁,但是她“口里承认、 心里相信”,而且对上帝大有信心,平时敬虔爱主,很有爱心,但是她 从来不懂任何的神学,难道她的信仰就不是真的,就比那些了解一些神 学的信徒“层次低”吗?回答当然是“不,她的信仰也是真的”,她是 得救的,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她不是迷信盲信的话,她没有学过“神学” 、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并不等于她就没有自己的“神学”立场,也不等 于她就没有“以信求知”的需要,因为“得救”并不象“订好天堂的机 票了”一样是基督徒属灵生命的“终结”,而只是“新生命”的开始。 比如说这位老大娘如果要给人传福音--当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然会做的 事情,她还是需要“言说”自己的信仰。当然,她可能因为文化水平等 的限制“说不好”,但是如果换成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知识素 养”的人,如果在“有人问到他心中盼望的原由”的时候,不能“以温 柔敬畏的心”好好“说出来”、“回答”别人,而原因是自己在真道上 不追求,只有浮浅的“信”而缺乏深入的“知”,那这个人作为一个信 徒就应该说是亏欠了上帝赐给他的才智,“灵命”没有相应的成熟了-- 当然他仍然还是得救的,如果他仍然“信”的话。从这个角度来看, “信心和知识(神学)”的关系跟“信心与行为”有一定的“平行”、 类似的地方。人也绝对不可能靠自己的行为得救。但是讲“因信称义” 绝对不是说行为就完全没有价值、基督徒不需要在行为上荣耀上帝了-- 这又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割裂偏执”的误解或者曲解。圣经的启示从 来是平衡的、全面的,圣经讲“因信称义”,也讲要有与信心和“上帝 的生命”相称的行为(参见雅各书)。“称义”不是追求的结束,而是 “成圣”的道路的开始,“属灵生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说“神 学或者知识轭杀灵性”的人把“信”和“知”、“用心”和“用脑”对 立起来,实际上是非常极端、偏执的做法。 神学不仅对基督徒个人的“灵命”有价值,而且对基督教会也有重要的 意义。关于神学与教会的关系,素来在海外华人教会中倡导注重神学的 唐崇荣牧师指出: “建立教会、福音广传,应以正统神学为出发点,然?推衍到布道,配 合神学,再产生实际的伦理效果,这教会才是健全。神学有如人之骨骼, 布道有如人之血肉。教会要健全,应以信仰为基础。”(唐崇荣《基督 论》) 唐牧师非常强调“正信”、“正知”的原则,而且象改教时期那些归正 的改教家一样,秉乘改革宗的传统,注重教会中神学的教育和训练。这 样一位擅长布道的牧师在华人教会比较轻视神学、对神学比较有偏见的 “大环境”中作如此呼吁,是值得华人基督徒深思的。 也许你看到这里觉得基甸有点在这里为“神学”正名,替“神学”打广 告的味道。老实说,矫枉过正,我还真是有点这意思。:)我自己虽然 是神学的“门外汉”,没有受过正统或者专业的训练,但是我不会因为 自己的知识缺乏而“酸葡萄”式地贬低神学的价值--正如我不会因为自 己圣经功底的浅薄而把在圣经上比我长进的人“打成”“拜圣经的基要 主义分子”一样。即使撇开“信仰”不谈单单从“学术”上说,跟中文 网上“文化夜郎”式的嘲笑轻看的观点相反,基督教神学是一门有悠久 历史和丰富的自身传统的一门学问,而且,用学术意向从美学、心理学、 哲学转向神学的“文化基督徒”刘小枫的话说,神学是“最高的知识学”。 在欧美的大学里,包括在神学院和其它综合性大学里面,神学至今是一 门训练严格、对人文知识素养要求很高的学科。神学研究仍然具有思想 和学术活力,优秀成果和杰出人才不断出现。 二十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在临终前为一位神学系 博士生题辞时说:“在所有知识学中,神学是最美的知识学,它最能触 动和丰富人的心灵和大脑,最贴近人之确实性,最明澈地探求一切知识 学最终要询问的真理。在所有知识学中,神学也是最艰难、最需小心审 慎的知识学,她最杜绝望而却步和狂妄自负。。。”。刘小枫在《走向 十字架的真》一书的前言中在这段话?面另外补充道:“神学不仅是最 美、最艰难的知识学,更是与每一个体的实存本身的问题贴合最紧的知 识学,是关于人之成人的知识学”。坦率地说,巴特和刘小枫的神学立 场我有不能认同的部分,但是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对真理、对“终极 关怀”的追求,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是我深深敬佩仰慕 的。巴特--跟另一位神学家、“现代殉道士”帮霍华一样--面对纳粹不 畏强暴、坚持“独立思考”的品格也令我动容。刘小枫以中国大陆学术 界的背景--在二、三十年前“宗教研究”还是“批判宗教战斗队”的事 情、“基督文化”更是绝对“弱势”的“环境”当中--能够通过哲学神 学等学术的批判反思而“找到上帝”、“认信”基督,更是“以信求知” 精神把人引向上帝的一个“神迹”。巴特和刘小枫的话也确实让我砰然 心动,对神学真的有点心向往之起来了。--如果说自己愿意做一个追求 真理的“知识分子”,就冲这一点,也应该去学学神学。更不用说希望 做一个“知道自己信什麽”,或者如J. I. Packer所说“认识神”的基 督徒了。虽然现在还没有条件,但是看上帝的带领吧。或许上帝怜悯我, 将来真的有机会去读一点神学也不一定。--我知道读神学很苦,但是我 相信值得--“以信求知”是值得去追求一辈子的。 =============================================================== 主要参考资料: 陈佐人,《教义、神学与“文化基督徒”》,见《文化基督徒:现象与 论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编,香港,1997 A. E. McGrath,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中译本《基 督教神学手册》,刘良淑、王瑞琦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8 ================================================================ 基甸连线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