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世界中的潘霍华研究

曾念粤

二十世纪的德国神学家当中,没有任何一位像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那样,引起那麼多人的注意、讨论和詮释。在德国,潘霍华的名字并不局限在教会的圈子,许多人都晓得,他曾参与密谋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一九四三年四月被捕入狱,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几个月,在佛罗森堡集中营被处吊刑身亡。在德国的巴登弗藤堡邦(Baden-Württemberg)就有间中学和教会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註一)他曾经是学院派的神学家,写过深奥难懂的学术论文《圣徒群体》(Sanctorum Communio, 1927)和《行动与存有》(Akt und Sein, 1929),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资格。但是他的《追随基督》(Nachfolge, 1937)和《狱中书简》(Widerstand und Ergebung,1951)却是平实易懂,许多信徒都读过。潘霍华的话:「当基督呼召一个人,他是召他来為他死。」、「廉价的恩典是教会的死敌,今天我们必须力争重价的恩典。」震撼了许多基督徒的心灵。

从德国、英国、美国、波兰到亚洲的日本和韩国,都成立了潘霍华学会,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并出版研究潘霍华的神学。潘霍华生前的著作在德国一再出新的版本。他的学生兼好友贝特格(Eberhard Bethge)将他生前的论文、课堂讲稿、教义问答、解经、评鑑报告、旅游及会议札记、日记、讲道稿、默想、信件进行系统地整理,由德国慕尼黑的Christian Kaiser Verlag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四年期间出版了六册的《潘霍华文集》(Gesammelte Schriften,简称GS)。(註二)后来,Gütersloh Verlag委託三十多位潘霍华专家系统性地為潘霍华的著作、论文、教义问答、课堂讲稿、解经、评鑑报告、旅游及会议札记、日记、讲道稿、默想、信件做出完善的註释和索引(包括《圣经》经文、人名和名词),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九年期间陆续出版了十八册的《潘霍华全集》(Dietrich Bonhoeffer Werke,简称DBW)。(註三)在西方世界,学术性期刊中介绍潘霍华思想的专文数量超过一千篇,以潘霍华思想為主题的博士论文、教授升等论文和专书就超过两百本,以当代新教重量级的神学家為例,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註四)云格尔(Eberhard Jüngel)、(註五)奥特(Heinrich Ott)、(註六)拜耳(Oswald Bayer)、(註七)侯内克(Martin Honecker)(註八)等人都曾研究过潘霍华神学。我们可以说,潘霍华神学是一九五○年代之后,神学家不得不正视的主题。

根据当代神学泰斗莫特曼的看法,潘霍华在他世上短短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的神学。他天资聪颖,二十一岁就写完探讨「教会论」的博士论文《圣徒群体》(Sanctorum Communio,1927),两年后便完成教授升等论文《行动与存有》(Akt und Sein, 1929),速度实在太快,因此品质堪虑。(註九)莫特曼曾私下向笔者表示,潘霍华的《行动与存有》不能通过他评定教授升等论文的标準。

仅管如此,潘霍华神学还是在西方神学界引起广泛的迴响。潘霍华之所以迷人,不出於他的神学著作的品质,主要在於他参与密谋刺杀希特勒的行动,最后因此而殉道的事蹟。其次,在他生命晚期写的《伦理学》(Ethik)(写作期间约从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三年入狱之前)和《狱中书简》(Widerstand und Ergebung)(一九四三年四月十四日至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呈现出强烈的「政治神学」和「先知神学」的色彩,是一种亲身体会、经歷的神学,和他早年在学术象牙塔裡构筑的抽象的神学大异其趣,尤其以监狱為神学场域的书信集《狱中书简》,成為潘霍华向一九五○年代之后的世人发声的管道。神学家都从这本书中提到的「无宗教的时代」、「及龄成熟的世界」、「《圣经》概念的非宗教詮释」、「无意识的基督教」、「為他人而存在」等概念得到莫大的啟发,而一般教会的信徒则从狱中的潘霍华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信仰带来的力量,甚至六四天安门事件后,许多中国的文化界人士从《狱中书简》所呈现的潘霍华,看到不惧死亡、从容就义的典范。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潘霍华在他短短的监狱书信中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各式各样的人都能各取所需,从中获得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