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智慧和使命感
冬飚
(一)单单仰望神
《戴德生传》从网上下载下来,看了一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自戴德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神以来,就立志单单仰望神,只向神求他所需要的。
对比之下,我们的生命竟有许多向世人求的味道。比如托人找工作,比如向人(有时是外人)借钱;比如寄望于一群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援助等等。
神啊,祢藉着戴德生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凡事单单仰望神。这并非说我们在人群中准备傲气了,或者不要沟通了,而是使我们的心更加与神紧密相连。少靠些自己的想望——这想望未必是合神意的,更多时候是世俗的,自义的。(8、9)
(二)心胸、智慧和使命感
《基督教与中国革命》下载后,粗略地看了,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中国的现代革命(从推翻满清到第一共和)竟如此地和基督教的革命行动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但对于我个人,更重要的启迪是:
以基督教信仰真理为内核,以民主、共和为主线,孙中山先生一路走来,团结了基督徒和教外的民主人士,团结了最广泛的爱国人士,共谋中华民族的共和大业——难道说他不是荣神益人?这其中有大心胸、大智慧、清晰的历史使命感和坚定的十字架信念。
大心胸==》不单以教(基督教会)废人,而是因教爱人,以爱心联络那些有志于共和事业的人,其大心胸的内核是:基督徒的支持,神的同在。
大智慧==》不单讲宗教语言,更多时候是讲大白话,从常识性语言出发,将基督真理融入共和宪政浪潮之中,以其三民主义作为载体,迎得基督教内外的一致认可,这就是大智慧了。
历史使命感==》他深知:人活着是为了荣神益人,但活于世上,生命有限,他必须找到适合于神又适合于国民、适合于自己的战斗阵地。无疑的,孙中山在这方面的历史使命感是清晰的,不妥协、不动摇,难能可贵。他以神为后盾,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这一切又形成了他坚定的十字架信念。
到今天,中国的发展仍未能摆脱专制主义的桎梏,民主、共和的路途仍不值得乐观。虽然这是注定的,不以某个人或组织的意识为转移。
我自20岁以后,立下心志献身真理,跌跌撞撞之中,有幸结识了李恢老师,找到了哲学之路;后来,一系列的不顺利与变化,又使我走向基督的永生之路,找到了基督里的真理和神学。同时,追求民主、共和的心在这里不是削弱了,而是因为神的缘故更深化了,更使我感到肩上的负担之重,经营革新之道、共和进程和基督真理,这三样成了我要肩起的十字架,永生不放弃。愿这句话是我向神说的,求神保守、坚定(但总前提是按神自己的心意行),阿门。
要懂得善于传播和捍卫我们所领受的真理。目前我们写作的语言,应当就是神哲学的,同时也是诗化的、神学式的。基于真理性信仰和人生亲证,这不仅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一个真理的斗士必然采取的方式。就是追求那种大道至简的言论方式。只是要清楚的是:
言述的第一要求是确定性,立定基督真理的根基,浮华和矫饰都是狡黠的,不诚实的。我称之为见证主义——既然命运与家(包括经营之道)、共和进程和基督我们的神紧紧捆绑在一起,注重见证(人们奇怪为何不是专业式的论述,为何要把自己也纳入其中而不是坐而论道)是比较有力量的,文风介于文学和哲学之间,但要切记:
见证主义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迷惑、不确定性,是对信仰的背叛,对世俗的妥协以及自义的行为——故注意将自我置于一个有限的位置,这是必然的。不要夸赞自我,而要夸赞我们的神,同时使人心归向家庭和谐、共和(包括各种人权和自由)和基督,这就是见证主义发挥最大效力的时候。
如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记》等,其特点是:以此将自身的追求、信念向世界告之,这乃是“来就光,黑暗怕见光”的阳光策略。
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
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 3:20--3:21)
这对于将来讲道、讲演、作见证都极为重要、必不可少。它的支撑点是这句经文: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 14:6)。
要通过改编、广泛投放(保留版权)在相关网站的方式,将神的真理见证与传播。我们必须是坦荡的同时又是讲策略的,尽量避免牵涉到家人、朋友。故文中涉及他人处均用化名。
不要放弃为自己的思想靠着神竭力争辩的机会,并由此将自己的隐而未发的学养逐步浮出水面,但注意不要陷入虚谎的争辩之中。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有份量的思想作为承载,那么我们所要面对的主要群体就不会认仗。(8、11)
(三)清心的人有福了。
要作完全人。(林后 13:11)
愿你们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稳。(西 4:12)
唯有神,才能使我从纷繁的工作、责任中救拔出来,在一切的事上,以神的道为核心,而不是别的,这就是简单、又完全同时活泼有力的道了。
在神学的修养方面,应包括生命之道、家庭的和睦与基督化、细节导致专业与完全几个方面。
而这样的做法,既是生命之必须,也出于上帝的恩典(律令),它要求我完全以神为中心,在每一件事上,事先自问:这是否合乎神的心意?这是否出于神?如果是耶稣,他会怎么做?这样,我就能摆脱某种不彻底的声音对我灵魂的追讨了。
而宗教哲学也罢,神哲学也罢,神学也罢,其中的基础就是神学(圣经系统、历史、哲学、应用)四大部分,并充分结合生活与工作,比如:神哲学之中原来拟定为《现代思想史与宗教阐释》一书,可改为《现代思想事件与神的旨意》,香港二十三条与神的旨意、文革与神的旨意等,大部分失丧的民与神的旨意、苦难中国的天灾人祸与神的旨意等等。这样亦可使灵魂得安宁。这根本的目的原来是出于性情,其实,令人苦恼的纠结不清的是,我们企图用哲学——世人的价值观、知识来作为神的过渡,在这样的念头之下,我们难免会被追问:你这是写给谁看的呢?你这是荣耀谁呢?
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他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太 17:20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贴前 5:23
只是一心得人。在以神意为核心、以得人为根基的指导原则之下,可能会有一个相对寂寞的过程,那就是我们的思想(或恩赐)被自由律严格地限定于有志于基督教和宗教领域需求的人们,而不再是以世间的哲学为主。这可能开始时狭小,但每件事做到及时、谨慎、合乎神意,就一定会像一粒芥菜种一样,逐渐长大起来。
我知道,上帝乃是要我们完备,尽可能完备的知识、见证,传完备的福音。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 3:17
来 6:1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来 6:1)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现实重大问题与民生(如使灵魂得安宁的时政评和使用权生活成长的经营之道)皆因神的道、得人的缘故而将一步成长起来;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任何一件事都将彻底而又富于均衡和实战精神,不会因一味沉迷于神学教义而忽略大多数人灵魂的得救,也不会因喜哲学述事、负公民责任而忘记了荣耀神。在这样的思考之下,也将我们的立场与思想,与其他的思考分离开来,因这我坚信一点:我们要向神不定期债,要向神回报,这是神的公义。
我们的文字思想首先在神的道上,能立得住。
同时为得人的缘故,为还福音债、灵魂的安宁的缘故,尽可能广泛地辐射到哲学、宗教、文学、经营等方面。
原载《标杆智慧》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