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据思想史家研究,黑格尔是从1803年起不再继续同荷尔德林一起以美和美的宗教为出发点的。参阅ch·雅默:《黑格尔与荷尔德林》,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第46页。
⑵ M·弗朗克认为,德国唯心主义在康德和费希特以后,分离为两条线,一是黑格尔和晚期谢林,一是早期谢林、辛克莱尔、荷尔德林、F·施勒格尔、哈登堡、诺尔格。参阅M·弗郎克:《浪漫派中的时间问题》,1972年德文版,第18页。
⑶ 参阅伯勒:《从F·格勒格尔看浪漫派美学的起源》,见《加拿大比较文学杂志》,1980年冬季号,第51页。
⑷ 康德:《人类学》,见《康德全集》第八卷,卡西尔版,第113页。
⑸ 参阅洛维乔:《理性、知性与时间》,1961年英文版。
⑹ 费希特:《人的使命》,中文版,第108页。
⑺ 康德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证明这两者是两码事,不能混淆。维特根斯坦证明两者的本质差异的努力更为彻底和明确。
⑻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中文版,第125页。
⑼ 《诺瓦利斯文选》第二卷,1960年德文版,第647页。
⑽ 费希特对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有一套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意志、信仰来达到综合。因纯属古典哲学的问题,我在这里不作进一步的评述。
⑾ 当今西方美学界以及德国思想史研究,更重视的是席勒,而不是歌德。这从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
⑿ 席勒:《美育书简》,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辑,第73页。
⒀⒁ 席勒:《论崇高》,见《席勒文集》,1959年英文版,第139、136页。
⒂ 席勒:《论崇高》,第139页。
⒃⒄ 席勒:《论秀美与尊严》,见同上书,第141、148页。
⒅ 参阅艾利斯:《席勒的克尔纳书简与审美理论研究》,1968年英文版,第68页。
⒆ 席勒的《美育书简》写作于1794年,《论崇高》写作于1795年。
⒇ 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辑,第44页。
21 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辑,第48页。
22 维塞尔:《席勒与德国浪漫派的源起》,见《浪漫主义研究》,第十卷,(1971年),英文版,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