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霍芬:《原宗教与古代的象征》,1926年德文版,第250页。
⑵ 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47页。
⑶⑷ 霍夫曼斯塔尔:《诗与短剧》,1930年德文版,第120页。
⑸ 参阅狄尔泰:《生存哲学》,第一章。
⑹ 雷卡·占吉:《斯宾格勒的美学理论》,见占吉:《审美意义》,1980年英文版,第72页。
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二卷,中文版,第101页。
⑻ 西美尔:《桥与门:历史、宗教、艺术、社会论文集》,1957年德文版,第29页。
⑼ 西美尔:《生命直观》,1917年德文版,第101页。
⑽ 同上书,第102页。
⑾ 海德格尔:《讲演与论文集》,1959年德文版,第151页。
⑿ 引自《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中文版,第48页。
⒀ 鲍勒诺夫:《生命哲学》,1958年德文版,第113页。
⒁⒂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附录之二,1939年德、英对照本,第153、149页。
⒃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附录之二,1939年德、英对照本,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