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 二1─7 |
耶穌基督給以弗所使者的書信,是基督對一間活的,但又是在頻死之中經歷相當危險的教會所說的,也是對我們的教會所說的,因他所說的也關系到世界每一間教會。以弗所是一個將死之城,在以弗所的教會是一個很危險的教會;這教會的情形也可適用于每一個世代當中各處的教會。這信是寫給教會的使者;無疑,這是指牧師或是教會中的長老,以及教會的代表們。基督介紹他自己為︰他是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的那一位。這當然是一種象征性的文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說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知道在教會中一切的事,並且看顧、吩咐、勸勉和發下警告,判斷和賞賜行義的,信守主道的;教會一切的關切與活動,在基督來說都了如指掌。他是七星之中,手拿七星並行走在七個金燈台中間,這說明了他在真教會之中的活動權威及其賜生命的能力。 聖經有許多部分被現代考古學所澄清,而且啟示錄第二、三章受到考古學的光照,比聖經其它部分更清楚。幫助這方面最多的,莫過于蘇格蘭考古學家欒維廉爵士(Sir William Ramsay),以及他的從者。欒氏最初是一個懷疑聖經的人,新約中很多事情他都不相信。作為新約學者的他,聲稱使徒行傳有很多事情是靠不住的,保羅的書信並非都是保羅所寫等等。但是他后來成為一個旅行考古學家,凡是記載保羅所到之處,他不僅去過了,而且在那裡住上了一段時期,結果他確實相信新約記載的真實與可靠,也就是說新約所記載保羅旅行所到的地方,並非是偽造的。據筆者所知,他還沒有相信聖經的無謬性,但他的確主張聖經的真理及其正確性。關于啟示錄二、三章所記載的七個教會,他曾經去到每個地方,並且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去考查。他寫了一本巨著,名為《致七教會的信》(The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這是相當了不起的一本書,使以前關于這七教會的書信的其它研究暗淡無光,無出其右。今天任何人要想論述有關啟示錄二章、三章的七個教會,若不引証欒維廉的著作是不夠完全的。欒氏表明,以弗所城的地理與歷史,以弗所教會當地的情形,與基督所說對該教會的會眾往往都有密切的關系。小亞細亞的地理與歷史不過是一個引論,與各城中教會的情形和結果相平行。因此要明了這些教會的書信,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七個城市的背景。 考古學有兩層的任務,但它不能叫不信的人悔改;假如我們能夠叫考古學家悔改,那倒是很好的,但情形並非如此。不信者的困難就是在他們的內心,並不是基督教缺乏有力的証據,而是因為不信者對于神的話有非常強硬的成見,牢不可破。要改變一個罪人,需要聖靈超自然的工作;單獨靠考古學所發現的事實,並不足以叫一個罪人悔改。 我們的信仰並非根據理性,但我們的信仰也不違反理性。你不必在理性或學術方面采取自殺政策,只是為要作一個基督徒。當你作一個基督徒的時候,你已經知道你是藉著信心來,相信並不違反你所發現的証據。 考古學的兩種功能之一,就是使極端的批評聖經的學說沉默下去,啞口無言。有很多曾極端的、狂妄的反對聖經的說法,已經在過去被考古學的發現有效地止息。第二方面,考古學使我們更清楚的了解聖經很多的部分,使我們明白聖經所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論到以弗所這個地方,的確也是真實的。 以弗所位于小亞細亞的海岸,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一部分;以弗所在使徒行傳十九章廿章中已經提到。你記得保羅在這地方曾經講過道,結果與一個銀匠底米丟相遇。保羅的講道對于底米丟的財源方面有相當的打擊,此人是製作亞底米女神像的銀匠,他賣這些物件給來到以弗所的廣大游客,是一貿易商;后來保羅來到此地,卻說亞底米並不是真正的女神,所以有很多人相信保羅所說的。這樣,就驚動了底米丟和他的同業者,結果在以弗所露天大戲院中起了騷擾暴動,他們大聲呼叫︰“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達兩小時之久。這件事就向我們介紹了以弗所城的光景。后來也有給以弗所的書信,是由保羅所寫的。有一件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些古代抄本在頭一節中並沒有提“以弗所”這三個字,有的抄本有以弗所三個字。這件事使很多人懷疑,其實這件事情完全是可以解釋的,根據我們的推斷,保羅原來是打算寫這封書信,不只寫給以弗所教會,也給其他教會,將這封信的內容說給他的書記聽,應當提到以弗所字樣的時候空了一行, 只是在一本特別的抄本上寫下以弗所的字樣,然后才送達給以弗所教會,留下的空白抄本以備送達給其他的教會。 這個教會為保羅所設立,在約翰那時候已經四十多年;約翰在初世紀九十年左右,曾經在這裡寫過書信,當時羅馬皇多米田在位。所以當寫啟示錄時,以弗所教會已差不多有五十年了。以弗所是地中海的一個通商口岸,地居于一個相當大的河卡司特,為一流向地中海的河流。此地與公路的終點相接,通商大道是把內地小亞細亞的東部的貨品集中于此,或許有從中國來的綾羅綢緞也未可知。以弗所是一個集散地,這裡是陸路的終點,是海運的起點,是希臘繁忙的通商殖民地。從內地運來的貨物裝上船只駛向希臘、西班牙及其它各地。另外一方面,也將從西方運來的貨物在這裡卸下,由陸路經以弗所運往亞細亞的內地。當然以弗所的商民從其中得到相當的利潤,運進來運出去的貨物都讓他們撈上一把,所以是一個商業繁榮的城市。及至新約時代,包括約翰、保羅時代,以弗所已經過了他偉大的繁榮時期,或許他的繁盛頂點已經過了二百年,在商業方面來說已經在走下坡。在保守這個海港暢通上有繼續不斷的難題。 古代世界災禍中,砍伐森林是其中之一。現代生態學告訴我們,人們還沒有了解到,假如你繼續地砍伐樹木而不繼續在新的地方再種植樹林,你就要承受相當嚴重的后果。在以弗所城后面的山上,在東、北、南大量的砍伐森林,最后山上的土壤被海水漸漸侵蝕,這樣就導致淺灘與泥水的屯積,並時時有嚴重洪水發生在山與海之間的平地上。結果在以弗所的港口就被淤泥堵塞了,以致大量的船只不能進入港口。必須要遠在地中海二、三哩處下錨,小的筏子進出港口與船舶之間卸貨物。這對以弗所城來說是一項相當大的缺點。今日以弗所港的廢墟差不多在內地距地中海已達七哩之遠。在地中海與現在的海岸線之間滿了泥沼的平原,這裡所居住的多半是青蛙。有一位有趣的作者冒頓先生,曾經旅行聖地,並描寫他如何坐在這多泥塘的海邊,聽這些無數的,幾百萬的青蛙鳴叫。對冒頓先生來說似乎這些青蛙在唱︰“大哉亞底米!大哉亞底米!大哉以弗所的亞底米!”冒頓說這是給亞底米女神最后的贊詞。所有亞細亞以及全世界崇拜的大女神,今天卻為這群青蛙所崇拜! 以弗所南方卅裡處有個城市叫比利都,比利都港口淤塞早在以弗所以前,或早五百年,對以弗所來說曾經是一個警告。稍后,這港口多少得到一些清除挖深,但這不過是普通的舉動。如果以弗所打算作一個大港口城市,就要徹底地清港。以弗所的生命絕對在于它海陸運輸的暢通。所以市政當局一再的從事這一項開港工事,以便使大一點的船只入港。他們這樣的工作在缺乏現代化的機械下,是相當耗財費力的。 于主前一百四十三年,羅馬帝國占領以弗所及其周邊地區,並使以弗所為該地區的總部。羅馬總督府駐扎于此,此城被稱為著陸處(Landing place)。當地人民頗以此為榮,在羅馬帝國內與其它世界名城相競爭。后來發現了一個銀幣于主后二百年所鑄,銀幣上面有一支搖櫓船,明顯指出鑄銀幣時港口的情形。 在約翰時有多米田作羅馬皇帝──就是讓約翰在拔摩島上坐監的那個多米田。在第一世紀末,多米田是最后一個統治者,他有意清除以弗所港。以弗所港口開始惡化已有二百年之久,根據記載,主后六百年港口挖探的工作最終宣告失敗了;曾經夸耀于世的重要附屬城市,現在已變為一片泥塘的青蛙居住之所。以弗所在經濟上走下坡已經為時頗久了,然后有青蛙來,后來在以弗所各處生出瘧疾蚊。瘧疾雖然在美國不太普遍,但在世界各地仍然是一個很盛行的疾病。患瘧疾的人把他全身的力量用上去,使人感到軟弱無力疲倦。當然以前的人不知道患瘧疾的原因是什么,但是瘧疾蚊占領了多泥塘的海岸,使住在那裡的居民筋疲力盡。在中世紀時土耳其人來了,他們是極具破壞性的,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內,以弗所成為一個死城,變為一個廢墟,教會也成為過去的記憶。燈台早已被挪去,福音之光再也不能從教會照射出去。由此可見死亡之城的精神對教會的影響。 現在讓我們看看此書信的內容,啟示錄二2︰“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二5︰“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作你原初的工作,就是將屬靈的港口挖深,使你與永活的主耶穌基督相接觸。 基督首先吩咐以弗所教會,並且警告她又給她一項應許。基督吩咐他們作很多事情;假如主將這些有關教會的一切事情告訴我們,或許我們以為我們作的不錯,即如我們的工作,在患難時的忍耐,試驗那些假使徒發現他們的虛偽,並且繼續地努力。注意“忍耐”提過二次,一次在二節,一次在三節。主曾特別夸獎他們不容忍異端和假教訓。這一切都是主在稱贊“你的行為” 凡住在以弗所的人,就會想到一件事,當他們聽到“行為”這兩個字的時候,或說這工作是指著以弗所港口的挖深,那就是在以弗所的工作。主不但知道以弗所城的工作,他也知道以弗所教會的一切行為。他們並不缺乏活躍的工作計劃──工作、勞苦、忍耐等等;他們並不因困難的緣故而氣餒,他們特別被稱贊是因為他們不與作惡的妥協。假如以弗所教會還存到今天,你想他們會不會支持教會聯合運動呢?我想他們絕對不會的。在今天來說,尋找異端的人並不時髦──現在如果稱某人為尋找異端者,這當然被認為是一個侮辱,至少有些人是這樣想。但是主稱贊以弗所的教會,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容忍──不能忍受,就是對那些傳假道理的教師們分毫不讓,一點不妥協。這裡所說的使徒並非指十二使徒說的,乃是那些被差遣的真正傳道人和宣教師。假使徒就是那些自稱為奉差遣的真正傳福音的人,但是一經正式調查,才發現他的虛假。異端就是這種假道理,如果成功,可能就會毀滅基督教。在任何教會、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現異端的根苗,在世界上沒有完全成聖的人,在這個世界當中也沒有完全純正信仰的人,在我們的思想裡面都有異端或假道理的根苗。假如要腳踏實地的實行或實現了那項含有異端性堅決的主張,就可能毀壞我們基督教的信仰;但感謝神,他阻擋這些異端的根苗自由發展。所以在神的恩典這方面來說,他準許我們在自己思想裡有彼此互相矛盾的地方。有些人在所思想所言論的事上,始終一貫的遵循他的理想,至終成為無神論者,或其他同等的惡劣的結果。但是靠著神的恩典,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被允許這樣一貫的持續下去;或許在我們這方面還沒有感覺到什么矛盾,但矛盾的確是存在的,並且一直呼叫,不讓我們用異端之細菌去毀滅我們對基督的信仰。 當我們處理異端的時候,有的人就開始引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談到應該表顯基督徒的愛。但是那毀滅基督教的異端,必須一一予以迎頭痛擊,在這件事上並不是用基督徒的愛來容忍的時候。有的時候,有的情形真理比各人的關系尤其重要,在真理需要辨明的場合,甚至于包括敵對以色列人,以致于咒詛這些人也在所不惜。這一點我們應當記住︰基督並沒有為以弗所教會的毫不容忍而批評他們,他為這件事情特別稱贊以弗所的教會。當然這是與我們現在的精神正相反,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有形教會及其許多宗派處在悲慘情況中的原因,這是因為在以前的時代當中,人們不愿意公開地、誠懇地,並且按照聖經的真理和公義來處理他們所遇到的難題。在基督教歷史當中有許多例証可以援引,就是有些人為真理站立起來極力抵抗,當時看來是極端受人攻擊反對,可是后來卻為歷史所公認為正當。最有名的就是阿他那修、亞力山大教會的長老,他在奈西亞大會席上站起來為耶穌基督的永遠神性作見証,來抵抗一些從異端而來的對抗。“阿他那修抵抗全世界”(Athanasius Contramundum),就是后來的人用以形容阿他那修當時挺身而出,單槍匹馬為主耶穌的神性作那美好又活潑的見証。至終他獲得勝利,主用了他的信心、大無畏的精神,拯救了基督教,免于墜于當日的反神主義。那就象在以弗所當時的情形一樣,所以主特別夸贊他們。 當發現某些事情是可疑的,從基督教真理的立場來說就不應當輕易放過;要立刻檢舉出來,要以聖經來証明,如果不能通過聖經的試驗,就不容許它在教會中繼續發展下去。主沒有吩咐我們把所有異端的根據從世界中除掉,主卻吩咐我們把異端從教會中根除。 主在這裡對以弗所教會有些不滿。在主稱贊以弗所教會的誠實、忠信、為聖工繼續不斷地努力之后,他說︰“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假如教會失去了起初的愛心,那么這個教會在任何工作上的活動,或其它任何繁忙的工作計劃都是無用的。筆者曾經讀過南美洲某處的宣教師所說的,他甚至于沒有時間禱告讀經;因為他在對當地土人作見証、傳福音的事工上太忙了,以致沒有時間禱告讀聖經!假如這件事繼續下去,這種傳福音還有什么價值呢。沒有時間禱告,沒有時間讀聖經!這就好象說我沒有時間吃飯。對于某些人在某些時候不吃飯或許是件很好的事,但他始終還是要吃飯的──無論如何,多多少少也要吃點東西!千萬不要象有的農夫,打算只給馬喝水,而想叫它活下去。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個農夫有三次在試驗時快要成功了,但不幸每次在最重要的關頭,這只馬就死掉了,所以他必須再買一匹馬來試驗!沒有屬靈的養育你是不能生活的,這就是所謂的基督徒的靈修,就是你生活的原動力。祈禱、讀經就是你屬靈工作能力的來源,在你工作時,你必須在靈修當中與聖靈的工作搭上線。 以弗所教會的基督徒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初愛。你看主在這裡並沒有斥責他們在工作上的效率有什么減低,因這明明看出來他們還是照常滿有力量的去工作。但主看人的內心,他看見了我們的動機有缺陷。他們工作的進行、工作的態度並不象從前那樣有愛主的心。教會事工的活躍,其中包括各種部門,在外表上看來,教會的工作非常繁忙,這是很可能的;可是在另一方面來看,這些工作的進行並沒有主的愛,這種情形也是可能的。所以在全世界的教會中, 不同之處就是在這裡。教會的工作繁忙但沒有為主的愛心而做,為主存愛心而去做的工作,雖然在外部看來好象是冷落,但這樣的工作是被主看中的。因為主是看人的內心,如果沒有真正愛主的心,工作雖然是繁忙,進行的無微不至,但缺乏愛主的心作為原動力,這種教會的工作是毫無意義的。讀者知道,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論愛心的一章︰“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么。”有一個故事,是有關中古世紀最有名的神學家多馬斯阿奎那的事,有一次他要到羅馬去訪問教皇,教皇就帶他去看華麗的宮殿,同時又把各種的寶物、金銀指給他看,並且說︰“多馬弟兄,你看從前教會所說‘金銀我都沒有’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過了一會兒,多馬回答說︰“是的,神甫,但是教會能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的日子也已經過去了。” 由于今日教會的成功以及各種裝備,教會似乎已經失喪一些東西。但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是同意教會有最美好的裝備,好象大的禮拜堂、電風琴、電子琴等等,我們教會應當有這些最好的裝備,但要是缺乏了愛主的心,為主工作的真正動機,這些在外表上的東西實在沒有意義。 主給他們三個警告︰要回想,要悔改,要恢複從前已經失去的愛心。下面還有一個字“不然的話”,在現代看來好象是等等,但在聖經中的意思是︰你要這樣作,不然會有相當的后果。你要回想、要悔改,把以前失掉的愛心恢複過來,不然的話,要把燈台從你們中間拆去,意思就是你們將要失去為基督作見証的機會。一個沒有愛基督的教會,實在說來,在主的眼中不是一個燃燒的燈台。以弗所人應當回想過去的歷史,要回想他們以前的光景,就是以前他們想什么,然后他們要悔改。悔改在希臘文中的意思就是“改變心意”──就是改變你的價值觀念。如此你才能回到以前所交托的拯救的基礎上,一切才能有正當的思想,就是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悔改是要重新恢複你最初的工作,這與以弗所城的歷史有很密切的關系。這以弗所最初的工作行為可以說是在保羅與約翰之前;最初羅馬的統治者實在是在港口挖深計劃上有過相當的努力。那是一件很偉大的工程,當然也用了很多的錢,遠超過以弗所城所能負擔的。有一段時間工作的進行很成功,這是他們最初的工作;以后人們就松懈了,沒有繼續去挖深擴大港口,他們沒有以每天繼續擴深為必需的工作。由于流沙與淤泥比他們工作的進度快,后來大型的船只就不能自由出入港口,于是港口擴深的工作必須再重來一次,所以在以弗所有港口擴深的第二次工程。 以弗所教會領受一個吩咐,就是要重新恢複他們起初的工作。如果你想要在基督的手中生活象一個燈台,你必須要重新作你起初的工作,那就是要重新把你起初的工作再作一遍。就是與主有生命的交通,這就是一個最初的根基;使你屬靈的港口暢通,就是與主有交通,否則的話, 燈台就必挪去。 主在這裡對以弗所教會還有稱贊︰“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讀者或許心中有疑問︰尼哥拉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從一個人的名字尼哥拉而來的,明顯的意義是“人民的征服者”。這的確是很有害的一個黨派,在教會中流行。一般學者多半相信,本文筆者也認為是對的,就是說尼哥拉黨和十四節所提的人可以說是同一黨的人,無論如何也是很相近的,就是主張巴蘭教訓的那一黨人;以后到廿節他們又和那耶洗別女人走在一條路上。其實那不是她的真名,她被稱為耶洗別,因為她真是個耶洗別式的婦人。你若想起舊約的耶洗別,她是一個窮凶惡極的人,還殺了主的先知。明顯可見尼哥拉黨是巴蘭一黨和耶洗別這黨的人,在他們的教訓上和傾向上可以說是完全一致地極其相似。這些人極其贊成對罪容忍,在學術名詞上稱為反律主義(Antinomianism),意思是說你的罪已經被主的恩典赦免了,所以你繼續犯罪或停止犯罪都無關緊要。當神赦免你的罪時,神就得了榮耀;如果你仍犯罪,神就因此多得榮耀。那么為何不幫助神多得榮耀呢?你還是犯一百樣、一千樣的罪呢;你越多犯罪,神越多得榮耀,神越赦免你,神就越得著榮耀!這個教訓就是主說他所恨惡的教訓。 回到一千五百年德國信義會宗教改革時期,有一個很粗野的精神狂的教派,他們說善行不但對基督徒生活不重要,反而積極有害于屬靈生活的解放,真正屬靈的基督徒將要留心避免這善行。馬丁路德在這件事上有所評論,他認為這些精神病狂教派從來沒有坦白地說真心話,“他們被定罪是應當的。” 尼哥拉黨影響到以弗所教會。你要想犯什么不道德的罪嗎?好了,你愿意怎么作,就怎么作,犯罪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靈魂。你要到拜偶像的廟裡去坐席,你可以參加外邦人婚喪之禮;隨便你怎樣都可以,你犯了罪主都會赦免你的。因為神的恩典要赦免你一切的罪,你作為一個基督徒,就好象投了全套的保險,所以對罪惡的容忍都是無所謂的。這種思想的路線就是尼哥拉黨、巴蘭黨以及別黨的路線。 由于試探而陷入罪中,這是我們時常有的事。可是專門在這些犯罪事情的周邊兜圈子,爭先恐后要找罪中的快樂,習以為常,就象尼哥拉黨所作的,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件事情在現在世界中投人所好,而現在世界中是否有很多這樣的人呢?自從亞當夏娃以來,在世界中有很多令人驚疑的犯罪事件,如該隱殺了他的兄弟亞伯。從那時一直到如今,世界就是一個殺人流血的世界,沒有什么新的進展;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社會道德種種的罪惡,並不是什么新事,所不同的,今天犯罪的情形不象從前古時那樣,今天我們有些主教、牧師,甚至于神學教授、大學教授站起來說,這些事情並不是錯誤的。英國聖公會的主教羅賓遜寫了一本聲名狼藉的書,名叫《對上帝誠實》,在這本書中他說婚姻以外的性交,在某種情形之下並不是錯誤的。這就是所謂的情境倫理學,這意思是說,根本沒有什么事情是真正的對與真正的不對,這完全要看你的情況,你所處的環境,甚至有人說十條誡命應當改為十項建議。這種情形並不是由于軟弱而墮落到試探或犯罪當中,並不是一般惡人叫他們自己犯罪的情形;而是今天所謂的基督徒領袖們出版的宗教書籍,所寫的講章,並且被《時代雜志》的“宗教欄”所引証的,他們說這樣的事不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站起來反對的,這就是尼哥拉黨、巴蘭黨與耶洗別黨的教訓在全世界所散布的異端謠言。所以以弗所教會面臨的,就是把基督教信仰的標準和世俗化思想相混淆,以致于妥協而造成的結果。到寫啟示錄的時候,這種教訓是為教會所反對的。他們知道尼哥拉黨以及其余的那些人,但是他們不接受他們的這一套。他們恨惡尼哥拉黨人的行為,也就是主自己所恨的,以教會來說以弗所並沒有和世界妥協;他們所需要悔改,內部屬靈方面的,就是他們失掉了起初對主的愛,以致于沒有過敬虔的生活。他們既然沒有在比較廣泛的方面妥協,他們還是很有希望的。 在第七節也提到那些得勝的應許,“得勝的……”在這以前雖然說︰“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注意“教會”這兩個字是複數,証明這封書信不僅是傳給當時以弗所教會的信息,而且是為歷代各地的教會。如果我們是這些教會當中之一,那么聖靈也是向我們說話──也是為我們而傳的信息。 然后主又說到他的應許,“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那些去赴外邦筵席的人得到一種特別的食物,這種食物因為有獻祭的性質,所以是基督徒所反對的──基督徒不能參加這一類的事,他拒絕與這種罪惡妥協,因他要保守自己清潔,這樣的人主應許將生命樹上的果子給他吃。 在聖經一開頭就看見了生命樹,就是在創世記前幾章,以后在聖經中就不提了,但在啟示錄中又重新提到抵擋魔鬼今世詭計的人,要得到生命樹的果子。樂園就是指著天堂說的。給以弗所教會那些書信到此為止。以弗所教會所以被稱贊,就是因為她抵擋神學上的錯誤,並且也因她反對謊言。這二者相輔並行──那些假稱為使徒和那些傳假道理的人,以弗所教會把這些人和事分辨的清清楚楚,並且拒絕;另一方面,他們也抵抗、反對那些破壞基督徒生活標準的人。所以以弗所教會可以比作現今的教會,以弗所教會非常的努力,主對他們唯一的不滿,就是他們失去了起初的愛心。主所以這樣說,因為他從來不諂媚人,他所說的是真實、誠實的,天經地義的真理;他把人看得透透徹徹,從頭到尾,沒有一點遺漏;這個信息是關系到實際方面並不是一種情感和幻想。
|